千呼萬喚: 【呼喚/歌唱/應答】 【啼鳴/吟嘯】 【嗟歎嘆嘖叱嗔咄咳嗑】
【喊叫嚷吵吆喝哼哈召哄】 【吹噓呵喃嘲喘】 【喧噪號嚎吭啞嘻嗚】
1. 呼朋引伴:招引同類型的朋友,結成黨羽。常有鄙視的意味。亦作「呼朋引類」。初刻拍案驚奇:「那 陳秀才專好結客,又喜風月,逐日呼朋引類。」
2. 呼之欲出:形容人、事即將揭曉。
3. 呼風喚雨:比喻人的神通廣大、影響力大。
4. 呼兄喚弟:稱兄道弟,表示親密。三國演義:「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士兵,呼 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
5. 呼張喚李:形容大聲使喚他人。金瓶梅:「會那等大廝不道喬張致,呼張喚李。」
6. 呼吸相通:比喻彼此關係密切,利害相連。清史稿˙顏伯燾傳:「閩、粵互為脣齒,呼吸相通。」
7. 呼呼大睡:發出鼾聲而熟睡。文明小史:「那張先生卻是呼呼大睡,叫也叫不醒。」
8. 呼牛呼馬:比喻是非本無一定的標準,毀譽隨人而定,不加計較。亦作「呼牛作馬」。莊子˙天 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 其殃。」
9. 呼天搶地:形容極度的哀傷、悲痛。儒林外史:「太公瞑目而逝,合家大哭起來。匡超人呼天搶地,一 面安排裝殮。」
10. 呼三喝四:划拳時的喧鬧聲。泛指高聲喧嘩。紅樓夢:「這些人因賈母王夫人不在家,沒了管束,便任 意取樂,呼三喝四,喊七叫八。」
11. 呼么喝六:形容賭博時的喧嘩聲。或舉動浮躁,盛氣凌人。兒女英雄傳:「只聽得這房裡淺斟低唱,那屋裡呼么喝六。」
12. 呼紅叫六:猜拳或賭博時的呼喝聲。初刻拍案驚奇:「已是半夜,眾人還在那裡呼紅叫六的吃酒。」
13. 呼盧喝雉:形容賭博時的呼聲,亦指賭博。亦作「喝雉呼盧」。野叟曝言:「自從嗣了進門,喪事一毫管,終日呼盧喝雉。」
14. 呼奴使婢:形容人養尊處優,可隨時使喚奴婢幹活。或作「呼奴喝婢」。初刻拍案驚奇:「喫自在食,不著自在衣,纖手不動,呼奴使婢。」
15. 千呼萬喚:頻頻呼喚,再三催促。亦作「千喚萬喚」。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 琵琶半遮面。」
16. 一呼百諾: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盛多。亦作「一呼百應」。孤本元明雜劇˙南牢記:「廳上一呼百諾應,白金橫帶錦袍寬。」
17. 大呼過癮:形容非常滿足,直喊過癮。
18. 歡呼雷動:形容熱烈歡樂的場面。亦作「歡聲雷動」。
19. 前呼後擁:形容達官貴人出行時的浩大聲勢及排場。亦作「後擁前呼」、「後擁前驅」、「前呼後應」。紅樓夢:「進了都門,眾衙役接著,前呼後擁的走著。」
20. 三呼萬歲:古代對皇帝的祝頌之詞。今亦用為表示極為高興的歡呼之詞。語本漢書˙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返回題目)
21. 大呼小叫:高聲喊叫,亂吵亂嚷。亦作「大呼小喊」。元˙無名氏˙謝金吾:「老漢是楊令公家的老院公,是什麼人在門前大呼小叫,我去看咱。」
22. 直呼其名:直接叫出姓名。
23. 嗚呼哀哉:表示哀痛的感嘆詞。或借指死亡。亦作「於乎哀哉」。禮記˙檀弓上:「魯哀公誅孔丘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
24. 八方呼應:形容各方互通訊息,彼此配合。
25. 見兔呼狗:比喻及時補救,為時未晚。亦作「見兔顧犬」。漢˙劉向˙新序˙雜事:「亡羊而固牢,未為遲;見兔而呼狗,未為晚。」
26. 振臂一呼:揮臂大聲吶喊,以振奮人心,號召群眾。亦作「攘臂一呼」、「振臂高呼」。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27. 登高一呼:比喻領導者倡導或號召,即有眾多的響應者。
28. 順風而呼:就現有情勢加以倡導,使收效更大。荀子˙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9. 大聲疾呼:引申為大力的提倡、號召。亦作「疾聲大呼」。五代史平話˙唐史:「大聲疾呼曰:『昭義侍中大軍到矣!』」
30. 同類相呼:志趣相合的人自然結合一起。亦作「同氣相求」。老殘遊記:「這破壞豈是一人做得的事呢?於是同類相呼,水流濕,火就燥,漸漸的越聚越多,鉤連上些人家的敗類子弟,一發做得如火如荼。」
31. 鼓掌歡呼:表示高興或喜歡。
32. 語笑喧呼:言語喧笑的聲音大而雜亂。亦作「語笑喧闐」、「語笑喧譁」。孤本元明雜劇˙陳倉路:「則要您悄語低言,不要你語笑喧呼。」
33. 庚癸之呼:本為軍中乞糧的隱語。後引申為告貸之意。亦作「呼庚呼癸」。唐˙柳宗元˙唐故中散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張公墓誌銘序:「儲偫委積,師旅無庚癸之呼。」
34. 一命嗚呼:指生命結束。
35. 三請四喚:再三邀請。醒世恆言:「也少不得三請四喚,等得你個不耐煩,方纔出來。」
36. 不聽使喚:不服從指揮。或形容機器故障。
1. 歌功頌德:歌頌功績和恩德。或作「歌功誦德」。語本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2. 歌聲繞梁:形容歌聲美妙動聽。太平御覽˙樂部˙歌:「謁乃聞王母歌聲,而不見其形。歌聲繞梁三匝,乃上旁梁,草樹枝葉皆動,歌之感也。」
3. 歌鶯舞燕:形容歌聲宛轉,舞姿曼妙。亦作「舞燕歌鶯」。元˙曾瑞˙青杏子:「明眸皓齒,歌鶯舞燕,各逞溫柔,人俊惜風流。」
4. 歌臺舞榭:奏演歌舞、尋歡作樂的地方。後特指妓院。亦作「舞榭歌臺」、「歌樓舞館」。唐˙蔡孚˙奉和聖製龍池篇:「歌臺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勝往年。」
5. 歌舞昇平:形容一片熱鬧繁榮的太平景象。或作「歌舞太平」。孽海花:「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
6. 歌舞作樂:以唱歌跳舞為樂。儒林外史:「梳好了堆髻,穿好了苗錦,赤著腳,到中軍帳房裡歌舞作樂」
7. 伯歌季舞:指兄弟和睦。漢˙焦延壽˙易林˙否之損:「伯哥季舞,讌樂以喜。」
8. 悲歌慷慨:形容氣概壯烈。亦作「慷慨悲歌」。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9. 民歌五褲:指因施政措施良好,而百姓家有餘衣,乃稱道高歌。幼學瓊林˙文臣類:「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褲。」
10. 可歌可泣:使人感動而為之歌頌、掉淚。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以易傳之事,為絕妙之詞,有聲有情,可歌可泣。」
11. 弦歌不輟:比喻政治清明,禮樂教化普及。
12. 朝歌夜絃:形容整天沉迷於歌舞的歡樂中。亦作「朝歌暮絃」、「朝歌暮樂」。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絃,為秦宮人。」
13. 前歌後舞:歌頌為正義而戰的軍隊士氣旺盛。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
14. 清歌妙舞:形容歌舞美妙動聽。亦作「妙舞清歌」。抱朴子˙外篇˙知止:「輕體柔聲,清歌妙舞。」
15. 輕歌慢舞:柔美舒緩的歌聲舞蹈。亦作「輕歌曼舞」。群音類選˙官腔類˙玉如意記˙賞月登仙:「助人間才子佳人興,輕歌慢舞,任星移斗橫。」
16. 能歌擅舞:擅長唱歌、跳舞。
17. 酣歌恆舞:沉緬於歌舞。形容極其享樂。語本書經˙伊訓:「敢有恆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
18. 鶯歌燕舞:形容春光明媚。亦作「燕舞鶯啼」。
19. 且歌且舞:一邊唱歌,一邊跳舞。
20. 載歌且舞:形容盡情歡樂。亦作「載歌載舞」。南朝梁˙沈約˙昭夏樂:「飾牲舉獸,載歌且舞,既捨伊腯,致精靈府。」
(返回題目)
21. 笙歌鼎沸:形容歌聲、奏樂聲齊起,熱鬧非凡。宋˙吳自牧˙夢粱錄˙清明節:「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22. 笙歌匝地:歌聲、奏樂聲充滿各處。文明小史:「此時四馬路上,正是笙歌匝地,鑼鼓喧天。」
23. 高歌猛進:形容情緒激昂,勇往直前。
24. 長歌當哭:透過長聲歌詠以抒發內心的悲憤之情。紅樓夢:「感懷觸緒,聊賦四章,匪曰無故呻吟,亦長歌當哭之意耳。」
25. 虞歌決別:比喻英雄末路,悲壯淒涼。亦作「霸王悲歌、泣別虞姬、虞姬永別、霸王別姬」。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26. 胡歌野調:隨口亂哼些不正經的下流小曲,以調戲他人。金瓶梅:「坐在門首,胡歌野調,夜晚打磚,百般欺負。」
27. 咳歌打戰:哆嗦、發抖。西遊記:「將近天曉,師徒們衾寒枕冷,八戒咳歌打戰睡不得。」
28. 接輿歌鳳:楚國狂人接輿作歌譏諷孔子在亂世不隱退的故事。後比喻政治腐敗混亂,而含有隱退、避世的意思。見論語˙微子。
29. 舞鸞歌鳳:比喻男女間情愛深厚。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長短句:「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欲別時,殘月落花煙重。」
30. 舞衫歌扇:本指跳舞唱歌時用的服裝和道具。後借指唱歌跳舞。宋˙蘇軾˙答陳述古詩二首之二:「聞道使君歸去後,舞衫歌扇總生塵。」
31. 武城弦歌:表示為政者重視禮樂教化,為政得法。典出論語˙陽貨。
32. 玉帛笙歌:比喻和平的氣象。
33. 引吭高歌:放開喉嚨高聲歌唱。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34. 對酒當歌:原用以感嘆人生苦短,要及時有所作為。後亦指應當及時行樂。語出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5. 鼓盆而歌:比喻遭喪妻之痛。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36. 醉舞狂歌:沉迷於酒食歌舞之中。宋˙范成大˙玉樓春:「藍橋仙路不崎嶇,醉舞狂歌容倦客。」
37. 獨弦哀歌:譏刺故意不與世俗相和,以沽名釣譽。莊子˙天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38. 四面楚歌: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40. 唱獨角戲:比喻一個人獨自做某一件事。
41. 唱對臺戲:比喻採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相抗衡。
42. 唱空城計:比喻人力空虛。或比喻肚子餓。
43. 唱紅白臉:比喻同時採取正、反兩種方法。
44. 唱叫揚疾:大聲喊叫,吵鬧。元˙關漢卿˙竇娥冤:「呀!是誰人唱叫揚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
45. 唱籌量沙:比喻製造假象,欺矇敵人。見南史˙檀道濟傳。
46. 一唱百和:比喻響應附和的人很多。亦作「一倡百和」。語本漢˙桓寬˙鹽鐵論:「人罷極而主不恤,國內潰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
47. 一唱一和:表示感情融合、志趣相投,而以詩文相酬答。或比喻互相幫腔、附和。語本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48. 彼唱此和:彼此互相呼應。亦作「彼倡此和」、「此唱彼和」。東周列國志:「二人先通了卻克,然後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唱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49. 夫唱婦隨:比喻夫妻和睦。亦作「夫倡婦隨」。夫,是陽動而陰應,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51. 帶唱帶演:一面唱歌,一面表演。或作「連唱帶演」。清˙毛奇齡˙西河詞話˙詞曲轉變:「嗣後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製,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
52. 高唱入雲:形容歌聲響亮,高入雲霄。後亦形容文辭、聲調激越高昂。語本西京雜記:「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筑,……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後宮齊首高唱,聲入雲霄。」
53. 首唱義舉:首先發起正義的舉動。亦作「首倡義舉」、「首唱義兵」。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沶鄉令虞潭忠誠烈正,首唱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潭補醴陵令。」
54. 一唱三歎:一人唱而三人隨著發出讚嘆之聲,予以應和。或比喻詩文優雅宛轉,韻味綿延。亦作「一倡三歎」。文選˙陸機˙文賦:「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
55. 千古絕唱:千古以來絕無僅有的佳作。
56. 淺斟低唱:斟著茶酒,低聲吟唱。形容悠然自得,遣興消閒的情景。亦作「淺斟低酌」、「淺斟低謳」。宋˙柳永˙鶴沖天:「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淺斟低唱,觥籌交舉。」
57. 連說帶唱:既說又唱。
58. 一吹一唱:兩人說話互相幫腔,或兩人作事互相幫襯。亦作「一搭一唱」。平妖傳:「你兩個一吹一唱,同謀同夥,硬要人的錢鈔。」
1. 應天順民:順應天理和民心。亦作「順天應人、順人應天、應天順人、應天從民、應天從人、應天從物」。漢˙應瑒˙文質論:「至乎應天順民,撥亂夷世,摛藻奮權,赫奕丕烈。」
2. 應規蹈矩:謹遵禮法,不越法度。亦作「循規蹈矩」。隋書˙音樂志中:「齊之以禮,相趨帝庭,應規蹈矩,玉色金聲。」
3. 應機立斷:掌握時機作果斷的裁決。亦作「當機立斷」。文選˙陳琳˙答東阿王牋:「君侯體高世之才,秉青蓱、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
4. 應權通變:權衡輕重緩急,隨機應變。亦作「應機權變」。三國˙蜀˙諸葛亮˙絕盟好議:「昔孝文卑辭匈奴,先主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分者也。」
5. 應際而生:順應時運而生。亦作「應時而生」。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方今大王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6. 應運而生:順應天命或時勢而降生。亦作「應運而起」、「應運而出」。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大哉神聖,與時回薄,應運而生,繼天而作。」
7. 應付自如:形容處理事情從容不迫。亦作「應付裕如」。
8. 應對如流:形容才思敏捷,答話如流水般順暢。亦作「對答如流」、「應答如流」、「應對不窮」。南史˙徐勉傳:「既閑尺牘,兼善辭令,雖文案填積,坐客充滿,應對如流,手不停筆。」
9. 應答如響:比喻才識豐富,思想敏捷。亦作「應接如響」。莊子˙天子:「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梁書˙徐摛傳:「因問五經大義,次問歷代史及百家雜說,末論釋教。摛商較縱橫,應答如響。」
10. 應有盡有:形容萬物齊備。宋書˙江智淵傳:「時諮議參軍謝莊、府主簿沈懷文並與智淵友善。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淵乎!』」
11. 應接不暇:形容美景繁多,令人目不暇給。後亦用以比喻人事物繁多紛至,令人窮於應付。亦作「接應不暇」。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12. 應變無方:(1)指隨機應變,不死守一定的規則。隋書˙楊素傳:「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然大抵馭
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
(2)面臨變故缺乏應對的策略或處理失當。
13. 應卯吃糧:在公家機關當差就職。鄰女語:「這班鎮守都統手下的營兵,打聽得未出亂子,反在衙門裡做生意,以為又有外快可得,漸漸都回來應卯吃糧。」
14. 應名點卯:例行公事。紅樓夢:「尤氏雖天天過來,也不過應名點卯,亦不肯亂作威福。」
15. 應時當令:恰合時令。或作「應時對景」。
16. 應嘴應舌:指責晚輩隨便回答長輩所說的話。
17. 應召女郎:應嫖客電話或口頭召約而從事非法賣淫的女子。
18. 聲應氣求:比喻彼此志趣、意氣相投。亦作「聲求氣應」。語本易經˙乾卦˙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明˙李贄˙富莫富於常知足:「朋來四方,聲應氣求,達之至也。」
19. 順應民心:順從民眾的意願、需求。
20. 順應潮流:追隨時代或社會的發展方向。
(返回題目)
21. 一應俱全:應有的一切都很齊全。兒女英雄傳:「那桌子上調和作料,一應俱全。」
22. 滿應滿許:完全答應。
23. 答應不迭:應聲回答不止。初刻拍案驚奇:「一日因滴珠起得遲了些,公婆朝飯要緊,猝地答應不迭。」
24. 裡應外合:裡外相互配合。亦作「裡勾外連」、「外合裡應」。元˙無名氏˙雲臺門:「再請陳州太守馬援,并太行郅惲等,選日裡應外合,若破了巨無霸,便得漢室中興也。」
25. 因應措施:處理事情的應變方法。
26. 相應不理:口中雖然答應,但是卻不採取行動。有敷衍的意思。
27. 虛應故事:指依照成例,敷衍了事。儒林外史:「國家承平日久,近來的地方官辦事,件件都是虛應故事。」
28. 報應不爽:報應不會有錯失。指罪有應得。
29. 順天應時:順從天命,應合時機。晉書˙羊祜傳:「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
30. 得心應手:比喻做事很順利。亦作「得手應心」。語本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明˙汪錂˙春蕪記:「披長劍風生蒯緱,恣揮霍星昏旄頭,須得心應手。」
31. 滿口應承:滿口答應。亦作「滿口應允」。三國演義:「但說的話,主公只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
32. 慨然應允:爽快的答應下來。亦作「慨然領諾」、「慨然允諾」。
33. 臨機應變:臨事能做適當的變通處置。亦作「隨機應變」、「乘機應變」。三國演義:「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34. 遙相應和:相隔遙遠,卻仍互相照應、配合。清史稿˙忠義傳一˙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偽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35. 供不應求: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或作「供不敷求」。
36. 窮於應付:人事麻煩、繁多,感到無力應付。
37. 心不應口:形容人虛偽作假。群音類選˙清腔類˙步步嬌˙簟展湘紋新涼透曲:「恨他心不應口,把歡娛翻成僝僽。情兒泛泛,渾如江水流。」
38. 言不應點:言而無信。
39. 罪有應得:為所犯的錯承受應得的懲罰。
40. 八方呼應:形容各方互通訊息,彼此配合。
(返回題目)
41. 同聲相應: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應和。或作「同聲之應」。語出易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穎達˙正義:「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
42. 表裡相應:內外互相應合。或形容修養到家,言行一致。
43. 枹鼓相應:比喻配合緊密。漢書˙李尋傳:「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枹鼓之相應也。」
44. 東鳴西應:比喻事物間彼此聯繫緊密。
45. 望風響應:因仰慕對方而響應對方的提議、行動。亦作「聞風響應」、「風從響應」。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風響應。」
46. 山崩鐘應:比喻事物相互感通呼應。語本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洛鐘鳴:「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人皆異之,以問張華。華曰:『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之耳。』尋蜀郡上其事,果如華言。」
47. 首尾相應:原指作戰部隊緊密配合,互相接應。後亦指詩文頭尾相互呼應、配合。亦作「首尾相赴」。宋˙洪邁˙容齋五筆˙絕句詩不貫穿:「永嘉士人薛韶喜論詩,嘗立一說云:『老杜近體詩精深妥帖,雖多至百韻,亦首尾相應,如常山之蛇,無間斷齟齬處。』」
48. 心手相應:泛指技藝的得心應手。南史˙齊高帝諸子傳上˙豫章文獻王嶷傳:「筆力勁駿,心手相應。」
49. 前呼後應:形容尊貴者出行時,隨從眾多,聲勢浩大的排場。
50. 一呼百應:形容響應附和的人眾多。文明小史:「其時百姓為貪官所逼,怨氣沖天,早已大眾齊心,一呼百應。」
51. 有求必應:凡有所請求,必能如願。鏡花緣:「且有求必應,最肯排難解紛。」
52. 天理報應:作惡多端,將遭天譴的法則。官話指南˙官商吐屬:「凡這宗沒良心的人,大概都是這麼著,若是一見錢,立刻就把天理報應,全都忘在九霄雲外了。」
53.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得不到任何幫助。
54. 輸贏無定,報應分明:(諺語)輸贏雖然不一定,報應卻是確實明白的。元˙無名氏˙陳州糶米:「雖然是輸贏輸贏無定;也須知報應報應分明。」
55. 鰷魚溝水活,應笑北溟鯤:比喻小人得意,自高自大。醉醒石:「歲儉貲郎富,時窮酷吏尊。鰷魚溝水活,應笑北溟鯤。」
56.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比喻重大事件,彼此互相感應,互相影響。漢武帝時,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東方朔預測山恐會崩毀,故鐘先鳴。三日後果有山崩綿延二十餘里。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句下劉孝標˙注引東方朔傳。
(返回題目)
57. 答應不迭:應聲回答不止。初刻拍案驚奇:「一日因滴珠起得遲了些,公婆朝飯要緊,猝地答應不迭。」
58. 答非所問:回答的內容非問題所要求的答案。
59. 對答如流:形容思想敏捷,答話如流水般順暢流利。亦作「應對如流」。三國演義:「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60. 一答一合:相互對答。兒女英雄傳:「何況是兩個有心的裝作個無心的,彼此一答一合說話。」
61. 響答影隨:形容報應的迅疾不爽。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廣成先生序:「由是論之,罪福報應猶響答影隨,不差毫末。」
62. 問一答十:形容人反應靈敏、有口才。西遊記:「說你還是個聰明伶俐之人,常時聲叫聲應,問一答十。」
63. 滿口答應:完全答應。
64. 點頭答應:點頭表示允許、贊成。
65. 羞人答答:形容害羞而難為情的樣子。元˙關漢卿˙竇娥冤:「羞人答答的,教我怎生說波。」
66. 桃來李答:彼此互相贈答。亦作「「投桃報李」。明˙汪錂˙春蕪記:「小姐用的是綾羅綺繡,我有綾羅綺繡,小姐用的是玩好奇珍,我有玩好奇珍,況且桃來李答,一定也不折本。」
67. 禮無不答:指一方行禮,另一方必應回禮。亦指不無故受禮,必有所回報。語出禮記˙燕義:「君舉旅於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禮記˙燕義:「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
68. 前言不答後語:言辭前後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紅樓夢:「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
1. 啼天哭地:形容非常悲痛。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闌駕上書:「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懽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2. 啼笑皆非:哭笑不得。形容不知如何是好。
3. 鶯啼燕語:燕子呢喃,黃鶯鳴聲不絕於耳。形容春光明媚。亦作「燕語鶯啼」、「燕語鶯呼」。唐˙孟郊˙傷春詩:「千里無人旋風起,鶯啼燕語荒城裡。」
4. 柳啼花怨:形容景象淒涼,心境悽惻。宋˙盧祖皋˙夜行船˙暖入新梢風又起詞:「卻說當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
5. 初試啼聲:第一次展現才華或本領。
6. 杜鵑啼血:比喻哀傷至極。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7. 號寒啼飢:形容飢寒交迫,極為貧困。語本唐˙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
8. 哭哭啼啼:不停的哭泣。亦作「啼啼哭哭」。紅樓夢:「這如今才好些,又這樣哭哭啼啼,豈不是自己蹧蹋了自己身子。」
9. 月落烏啼:形容天色將明時的景象。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10. 鳴琴垂拱:比喻無為而治。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11. 鳴琴而治:稱頌地方官政績良好。後比喻政簡刑輕,無為而治。語本漢˙劉向˙說苑:「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12. 鳴鞭電抹:形容馬跑得快。宋˙劉克莊˙沁園春˙一卷陰符詞:「更玉花驄噴,鳴鞭電抹;烏絲闌展,醉墨龍跳。」
13. 鳴鼓而攻:群起聲討。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14. 鳴鼓大噪:軍隊進攻時則擊鼓,士兵則大聲喊殺,用以鼓舞士氣,同時在氣勢上震懾敵軍。五代史平話˙晉史:「唐兵追擊,奔至汾曲,契丹鳴鼓大噪,伏兵四起,衝唐兵斷為兩陣。」
15. 鳴金擊鼓:敲鑼打鼓。古時打仗用來指揮士兵前進後退的信號,藉以助勢或示威。
16. 鳴金收兵:以敲鑼作信號,指揮兵士速退。或作「鳴金收軍」。薛仁貴征遼事略:「太宗恐小將軍有失,急鳴金收兵入城。」
17. 鳴鐘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華。亦作「擊鐘鼎食」。唐˙王績˙與陳叔達重借隋紀書:「豐屋華榱,顧蓬蒿而徒眷。鳴鐘列鼎,想藜藿而移交。」
18. 鳴謝啟事:受人恩惠或慶賀後,公開陳述表達謝意的啟事。
19. 鳴冤叫屈:受冤屈而口發不平的呼聲。
20. 嚶鳴求友:比喻尋求志趣相投的朋友。語本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返回題目)
21. 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潛藏才華,一旦有機會施展時,果真令人驚訝、佩服。史記˙淳于髡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 人。」
22. 鶴鳴九皋:比喻才德深厚,雖處於卑賤中,仍不掩其光芒。漢書˙東方朔傳:「詩云:『鼓鐘于宮,聲聞于外。』『鶴鳴于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
23. 鶴鳴之士:品德為世人所敬重而隱居不仕的人。後漢書˙楊震傳:「斥遠佞巧之臣,速徵鶴鳴之士。」
24. 鳳鳴朝陽:原指天下太平的祥瑞。後比喻性行及才華優異的人。 亦作「鳴鳳朝陽」、「朝陽鳴鳳」。語本詩經˙大雅:「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5. 黿鳴鱉應:比喻君臣相感,互通聲氣。語本後漢書˙張衡傳:「故樊噲披帷,入見高祖;高祖踞洗,以對酈生。當此之會,乃黿鳴而鱉應也。」
26. 自鳴得意:自命不凡,洋洋得意。聊齋志異:「姊妹相逢無它語,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
27. 東鳴西應:比喻事物間彼此聯繫緊密。
28. 肥遯鳴高:逃世隱居而自得其樂。亦作「飛遁離俗」。老殘遊記:「昨兒聽先生鄙薄那肥遯鳴高的人,說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29. 雞鳴而起:形容人勤奮不懈。語本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30. 雞鳴狗吠:形容鄉野田舍人群聚居的情景。亦作「雞鳴犬吠」。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
31. 雞鳴狗盜: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亦作「狗盜雞鳴」。典出史記˙孟嘗君傳。
32. 狐鳴狗盜:比喻作惡偷盜或禍國殃民的人。舊唐書˙鄭畋傳:「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與義士忠臣,共翦狐鳴狗盜。」
33. 蛙鳴蟬噪:蛙叫蟬鳴,聲音擾人。比喻拙劣的議論或文章。宋˙蘇軾˙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蛙鳴青草泊,蟬噪垂楊浦。」
34. 驢鳴犬吠:嘲笑人文詞拙劣,如同驢、狗的鳴叫。唐˙張鷟˙朝野僉載:「溫子昇作覬颾山寺碑,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如何?』信曰:『唯有覬颾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犬吠,聒耳而已。』」
35. 蟲鳴水沸:形容聲音嘈雜或議論紛紜。
36. 鐘鳴鼎食:形容生活極為奢華。亦作「擊鐘鼎食」、「鼎食鳴鐘」。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37. 鐘鳴漏盡:比喻殘年、晚年。漢˙崔寔˙政論:「鐘鳴漏盡,洛陽城中,不得有行者。」
38. 風不鳴條: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音,古人以此象徵賢者在位,天下大治。後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漢˙桓寬˙鹽鐵論:「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乎,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39. 擂鼓鳴金:本指在戰場上擊鼓敲鑼,以壯聲勢。後用以比喻大張其事。孤本元明雜劇˙午時牌:「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40. 弄口鳴舌:巧言辯飾。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曲學謏聞,未知去代、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返回題目)
41. 百家齊鳴:泛指各種言論思想的蓬勃展現。
42. 肚裡雷鳴:形容十分飢餓。元˙蕭德祥˙殺狗勸夫:「一遞裡暗昏昏眼前花發,一遞裡古魯魯肚裡雷鳴,這孫蟲兒一身忍餓,教孫大郎萬代留名。」
43. 肚轉腸鳴:形容非常飢餓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走到房裡一會,又走到灶下一會,然後叫徒弟本空托出一盤東西,一壺茶來。巫娘子已此餓得肚轉腸鳴了。」
44. 孤掌難鳴:比喻孤立無助,不能成事。元˙宮大用˙七里灘:「雖然你心明聖,若不是雲臺上英雄併力,你獨自個孤掌難鳴。」
45. 不平而鳴:心有不平便發出抗議的言論。亦作「不平則鳴」。明˙瞿佑˙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偶以不平而鳴,遽獲多言之咎。」
46. 人頭畜鳴:罵人善惡不分、毫無智慮,說話好像畜牲鳴叫一般。史記˙秦始皇本紀:「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
47. 龍躍鳳鳴:比喻才華超逸,出類拔萃。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曰:『君兄弟龍躍雲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
48. 鸞鳳和鳴:比喻夫妻倆感情和諧。語本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
49. 牝雞牡鳴:母雞像公雞般的啼叫。比喻女性取代男性。亦作「牝雞晨鳴」、「牝雞司晨」。後漢書˙楊震傳:「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
50. 篝火狐鳴:比喻謀劃起事或謠言惑眾。見史記˙陳涉世家。
51. 鴻雁哀鳴:比喻災民嗷嗷待哺的慘狀。幼學瓊林˙鳥獸類:「鴻雁哀鳴,比喻小民之失所。」
52. 金鼓齊鳴: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亦作「金鼓雷鳴」。水滸傳:「將臺上傳下將令,早把紅旗招動。兩邊金鼓齊鳴。」
53. 瓦釜雷鳴: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亦作「雷鳴瓦釜」、「瓦釜之鳴」。語出楚辭˙屈原˙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54. 琴瑟和鳴:比喻夫妻情感和諧融洽。亦作「琴瑟調和」。
55. 天籟自鳴:不依靠任何外力而渾然天成的作品。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自敘:「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
56. 吟風弄月:形容詩人的閒情逸致。亦作「吟風詠月」。宋史周敦頤傳:「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
57. 吟詩作對:泛指作詩、作對聯。西遊記:「小時也曾教他讀些儒書,也都曉得些吟詩作對。」
58. 吟詠情性:吟詠詩歌以抒發感情思想。亦作「吟詠性情」。詩經˙周南˙關雎˙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59. 行吟坐詠:形容時時刻刻皆在讀書。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傳:「陛下昔歲尚學,置立五館,行吟坐詠,誦聲溢境。」
60. 龍吟虎嘯:形容聲音嘹亮或比喻同類事物相互感應。亦作「虎嘯龍吟」。語本易經˙乾卦˙孔穎達˙正義:「龍吟則景雲出,……虎嘯則谷風生。」
(返回題目)
61. 清謳微吟:清美悠揚的歌唱,低聲慢拍的吟哦。文選˙左思˙魏都賦:「干戚羽旄之飾好,清謳微吟之要妙。」
62. 匣裡龍吟:原指名劍的神奇靈通。後比喻人雖在野,而聲名遠播於外。語本晉˙王嘉˙拾遺記:「帝顓頊……有曳影之劍,……未用之時,常於匣裡,如龍虎之吟。」
63. 蛙鼓蟲吟:各類蛙蟲和鳴,如同有人唱歌、有人伴奏般。
64. 無病呻吟:比喻人無端憂戚或妄發牢騷。宋˙辛棄疾˙臨江仙:「更歡須歎息,無病也呻吟。」
65. 嘯聚山林:多指盜匪或賊寇以呼嘯聲聚眾集合。三國演義:「嘯聚山林,權於此處藏伏。」
66. 虎嘯鷹揚:如虎、似鷹一般威武奮揚。
67. 虎嘯風生:比喻英雄豪傑得到時機奮發而起。北史˙張定和傳˙論曰:「虎嘯風生,龍騰雲起,英賢奮發,亦各因時。」
68. 海嘯山崩:形容來勢凶猛。東周列國志:「楚兵人人耀武,個個揚威,分明似海嘯山崩,天摧地塌。」
69. 命儔嘯侶:呼引同類。文選˙曹植˙洛神賦:「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眾靈雜遝,命儔嘯侶。」
70. 蘇門長嘯:阮籍曾於蘇門遇孫登,談論道家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答,籍因此長嘯而退。行至半嶺,聞山谷中傳出有若鸞鳳的聲音,乃是孫登之嘯。借以形容態度高傲或嘯傲不羈。見晉書˙阮籍傳。
1. 嗟來之食: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典出禮記˙檀弓下。
2. 自嗟自嘆:獨自埋天怨地,自怨自艾。
3. 拍膝嗟歎:感嘆惋惜。儒林外史:「莊濯江拍膝嗟歎道:『這樣盛典,可惜來遲了,不得躬逢其盛!我將來也要怎的尋一件大事,屈諸位先生大家會一會,我就有趣了!』」
4. 歎老嗟卑:感嘆年紀老大而地位卑微。宋˙陸游˙歲暮詩:「小築幽栖與拙宜,讀書寫字伴兒嬉。已無歎老嗟卑意,卻喜分冬守歲時。」
5. 歎為觀止:指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亦作「嘆為觀止」。典出左傳。
6. 擊節歎賞:指對詩文創作或藝術表演的讚嘆欣賞。或作「擊節稱賞」、「擊節讚賞」。宋˙王楙˙野客叢書˙阿房宮賦:「或者讀阿房宮賦,至『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袖冷殿,風雨淒淒,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擊節歎賞,以謂善形容廣大如此。」
7. 咳聲歎氣:因憂愁、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聲。亦作「咳聲打氣」、「嗐聲歎氣」、「咳聲嘆息」。紅樓夢:「我看你臉上一團思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咳聲歎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無故這樣,卻是為何?」
8. 唉聲歎氣:因苦悶、傷感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亦作「唉聲嘆氣」。紅樓夢:「我看你臉上一團私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唉聲歎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
9. 望洋興歎:比喻因眼界大開而驚奇讚嘆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無可奈何。亦作「望洋驚歎」 、「望洋驚嘆」。語本莊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10. 一唱三歎:一人唱而三人隨著發出讚嘆之聲,予以應和。或比喻詩文優雅宛轉,韻味綿延。亦作「一倡三歎」。文選˙陸機˙文賦:「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
11. 仰天長歎:仰望著天空長聲嘆息。三國演義:「姜維不能分說,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
12. 仰屋竊歎:形容人無計可施的情狀。亦作「仰屋興嘆」。後漢書˙寒朗傳:「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歎,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者。」
13. 廢書而歎:讀書時心有所感而輟讀興嘆。史記˙孟子荀卿傳˙序˙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14. 蹙眉長歎:皺著眉頭,長聲嘆息。紅樓夢:「寶玉道:『了不得!想來這幾日他不知哭的怎樣呢。』說著,蹙眉長歎。」
15. 自怨自歎:埋怨自己,悔恨不已。紅樓夢:「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
16. 白頭之歎:漢卓文君因司馬相如將聘茂陵女子為妾,乃作白頭吟示絕,相如乃止。後以比喻年老時的哀傷嘆息。
17. 北門之歎:為貧困的代稱。語本詩經˙邶風˙北門:「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18. 悔毒之歎:極言反悔莫及。後漢書˙皇甫嵩傳:「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歎者,機失而謀乖也。」
20. 搖頭嘆息:表示遺憾、難過或惋惜。
21. 喟然而嘆:長聲嘆息。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22. 廢然長嘆:形容很失望又無奈的嘆氣。
23. 對天長嘆:仰天長聲嘆息。
24. 付之一嘆:表示無可奈何,只能一嘆了之。官場現形記:「時事如此,無法挽回,也只得付之一嘆的了。」
25. 長吁短嘆:表示非常憂戚。亦作「短嘆長吁」。元˙王實甫˙西廂記:「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萬聲長吁短嘆,五千遍搗枕搥床。」
26. 芝焚蕙嘆:比喻同類相悲。語本晉˙陸機˙嘆逝賦:「信松茂而柏悅,嗟芝焚而蕙嘆。」
27. 嘖嘖讚嘆:咂嘴作聲,表示讚美、驚奇。亦作「嘖嘖稱奇」、「嘖嘖稱好」。
28. 嘖有煩言:今多用以指眾人發出怨言。語出左傳:「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
29. 叱吒風雲:形容威風凜冽,足以左右世局。亦作「叱嗟風雲」 、「風雲叱吒」。晉書:「熾磐叱吒風雲,見機而動。」
30. 叱石成羊:比喻得道成仙,法術高妙。典出晉˙葛洪˙神仙傳
31.
喑惡叱吒:發怒而厲聲喝叫。史記˙淮陰侯傳:「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32.嗔拳不打笑面:(諺語)無論如何嗔怒,也不打笑臉相迎的人。或作「強拳不打笑臉」。金瓶梅:「他年少這般貧寒,你只顧打他怎的?自古嗔拳不打笑面。」
33.宜嗔宜喜:形容面貌不論喜樂或發怒都很美麗。亦作「宜喜宜嗔」。元˙王實甫˙西廂記:「呀,誰想著寺裡遇神仙!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
34.回嗔作喜:由生氣轉為高興。元˙關漢卿˙謝天香:「使老夫見賢思齊,回嗔作喜。」
35.雷嗔電怒:比喻盛怒。紅樓夢:「如今且說寶玉,只當王夫人不過來搜檢搜檢,無甚大事,誰知竟這樣雷嗔電怒的來了。所責之事皆係平日之語,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
36.立眉嗔目:豎眉瞪眼。形容非常的憤怒、生氣。紅樓夢:「鳳姐聽了,連忙立眉嗔目斷喝道。」
37.薄面含嗔:形容女子嬌羞中面色微怒的樣子。紅樓夢:「微腮帶怒,薄面含嗔。」
38. 咄嗟而辦:很快就辦好。亦作「咄嗟便辦」、「咄嗟可辦」。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三湯十菜,添案小喫,頃刻間,擺滿了桌子,真個咄嗟而辦。」
39. 咄咄逼人:指盛氣凌人,使人驚懼。晉˙王羲之˙雜帖三:「獻之字子敬,少有清譽,善隸書,咄咄逼人。」
40. 咄咄怪事:令人感到驚奇,不可思議的事情。語出晉書˙殷浩傳:「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九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41. 書空咄咄: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見晉書˙殷浩傳。
42.咳唾成珠:比喻言談不凡或文詞優美。亦作「欬唾成珠」。典出莊子˙秋水。
43.咳歌打戰:哆嗦、發抖。西遊記:「將近天曉,師徒們衾寒枕冷,八戒咳歌打戰睡不得。」
44.咳聲歎氣:因憂愁、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聲。亦作「咳聲打氣」、「咳聲嘆息」、「嗐聲歎氣」。紅樓夢:「我看你臉上一團思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咳聲歎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無故這樣,卻是為何?」
45.珠璣咳唾:比喻人的談吐或詩文如珠玉般美好。語本漢˙趙壹˙刺世疾邪賦:「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46.嗑西北風:比喻得不到食物維持生活。儒林外史:「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
47.嗑牙料嘴:多嘴多舌。或作「打牙訕口」、「磕牙料嘴」、「課嘴撩牙」、「訕牙閑嗑」。元˙王子一˙誤入桃源:「我這裡道姓呼名,他那裡嗑牙料嘴。」
48.賴象嗑瓜子:(歇後語)乾看撈不著。雖有一大堆瓜子在眼前,大象不會嗑亦無助於飢餓。或作「賴象磕瓜子」。醒世姻緣傳:「或嫁與村漢做莊家,他管得你牢牢住住的,門也不許走出一步。總然看中兩個漢子,也只賴象嗑瓜子罷了!」
1. 喊七叫八:划拳時叫喊的聲音。紅樓夢:「這些人因賈母王夫人不在家,沒有管束,便任意取樂,呼三喝四,喊七叫八。」
2. 喊冤叫屈:遭受冤屈而大聲喊叫。紅樓夢:「金桂將桌椅、杯盞盡行打翻,那寶蟾只管喊冤叫屈,那裡理會他半點兒。」
3. 大喊大叫:大聲喊叫。
4. 人喊馬嘶:形容喧鬧嘈雜的情景。亦作「人語馬嘶」。西遊記:「忽聽得一聲吆喝,好便似千萬人吶喊之聲。……三藏道:『還是人喊馬嘶。』」
5. 搖旗吶喊:打仗時,揮舞旗幟,嘶喊以助聲威或比喻為他人聲威助援,含有貶意。元˙喬吉˙兩世姻緣:「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6. 叫苦連天:表示痛苦到了極點。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趙再理聽說,叫苦連天:『罷!罷!死去陰司告狀理會!』。」
7. 叫苦不迭:不斷的訴說苦處。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只見靠壁一個蓬頭孩子,曲著身子,睡得好不自在。夫人暗暗叫苦不迭!」
8. 聲叫聲應:聲喚必應,有問必答。西遊記:「說你還是個聰明伶俐之人,常時聲叫聲應,問一答十。」
9. 把飯叫饑:比喻人不明自己所擁有的,反向外求取。宋˙蘇軾˙答程彝仲推官書:「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飯叫饑,聊發千里一笑。」
10. 拍手叫好:形容非常讚賞。
11. 拍案叫絕:拍桌驚嘆。表示情緒激動。亦作「拍案叫妙」。紅樓夢:「眾人拍案叫絕,都說:『果然翻得好氣力,自然是這首為尊。』」
12. 喜鵲叫吉:民間相傳的一種吉兆。表示將有喜事或賓客臨門。
13. 念曲叫曲:譏笑人唱歌唱得沒有抑揚含蘊的妙趣。語本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不善歌者,聲無抑揚,謂之『念曲』;聲無含韞,謂之『叫曲』。」
14. 漫天叫價:販賣者叫賣的價錢不合理。
15. 謾罵叫囂:亂罵亂吼。
16. 隳突叫號:形容非常生氣,暴跳如雷。聊齋志異˙席方平:「隳突叫號,虎威斷九衢之路。」
17. 人歡馬叫:形容農村欣欣向榮的歡樂景象。
18. 大嚷大叫:大聲喧鬧、叫喊。儒林外史:「看門的不肯傳,他就在門上大嚷大叫。」
19. 大聲嚷嚷:高聲喊叫。
20. 紛紛嚷嚷:形容人群紛亂。亦作「紛紛攘攘」、「紛紛穰穰」。元˙張國賓˙合汗衫:「俺在這看街樓上,看那街市上往來的那人紛紛嚷嚷。」
22. 吵吵鬧鬧:形容爭吵不停。或形容非常吵雜。
23. 雞吵鵝鬥:比喻為無謂的小事吵鬧不休。
24. 吆三喝四:形容聲音嘈雜。
25. 吆五喝六:賭博時吆喝的聲音。比喻高聲呼喝。精忠岳傳:「你這將軍,好不知事物,只管的吆五喝六,叫我如何使出這盤頭蓋頂來?」
26. 大吆小喝:大聲惡氣的指使人。紅樓夢:「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體統。」
27. 大聲吆喝:大聲的呼喊。
28. 喝五吆三:大聲吆喝、叫喊。醒世恆言˙金海陵縱欲亡身:「你這姐姐,只好躲在夫人跟前拆白道綠、喝五吆三,那曾見希奇的活寶來?」
28. 喝神斷鬼:大嚷大叫的胡亂罵人。醒世姻緣傳:「今計氏死了,那珍哥就如沒了王的蜜蜂一般,在家裡喝神斷鬼,罵人家媳婦,打丫頭。」
29. 喝六呼么:擲骰子賭博。
30. 提鈴喝號:提著鈴鐺,有警即鳴,互相叫著口號,以為戒備。指從事夜間警戒的工作。或作「喝號提鈴」。元˙湯式˙集賢賓˙鶯花寨近來誰戰討套.醋葫蘆曲:「更做道孫武子教來武藝高,止不過提鈴喝號。」
31. 籠街喝道:形容車駕儀從之盛。舊唐書˙溫造傳:「臣聞元和、長慶中,中丞行李不過半坊,今乃遠至兩坊,謂之『籠街喝道』。」
32. 當頭棒喝:佛教禪宗接引弟子時,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後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亦作「當頭一棒」、「迎頭棒喝」。歧路燈:「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
33.哼哈二將:原為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作者根據佛教守護寺廟的兩位門神,附會而成的兩員神將。一能鼻哼白氣制敵,一能口哈黃氣擒將。後用以比喻權勢者手下,狼狽為奸、仗勢欺人的兩個人。亦可比喻行為迥異卻能相互配合的一對伙伴。
34.嘻嘻哈哈:形容嬉笑歡樂的聲音。紅樓夢:「只見秋紋碧痕嘻嘻哈哈的談笑著進來。」
35.點頭哈腰:形容非常恭順或客氣。
36.不哼不哈:形容靜默不說一句話。
37.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叫來就來,叫走就走。
38.應召女郎:應嫖客電話或口頭召約而從事非法賣淫的女子。
39.徵風召雨:形容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晉˙桓驎˙西王母傳:「而蚩尤幻變多方,徵風召雨,吹煙噴霧,師眾大迷。」
40.要寵召禍:希求寵愛而招致禍害。明史˙劉吉傳:「倖門一開,爭言祈禱,要寵召禍,實基於此,祝文不敢奉詔。」
41.精神感召:用偉大的人格感化號召他人。
42.玉樓赴召:比喻有才華的文人年輕早逝。或稱為「玉樓修記」、「應召修文」。相傳唐代詩人李賀將死時,見一紅衣人,代傳上帝旨意,召李賀上天,為玉帝新落成的白玉樓作記。見唐˙李商隱˙李賀小傳。
43.蒙主寵召:俗稱去世。
44.哄傳一時:當時所流行相傳的消息、事跡。
45.哄堂大笑:形容眾人同時大笑。亦作「鬨堂大笑」。歧路燈:「陸郭二人同聲道:『托爺們的洪庇,那時小弟還要叫戲哩。』大家哄堂大笑。」
46.哄抬物價:趁機以不正當的手段或方法抬高物價。
47.哄嚇騙詐:用恐嚇、詐欺的手法誘騙人。文明小史:「他們那裡頭的人,我雖不認得,也有幾個曉得他們來歷。那有什麼熱心,不過哄嚇騙詐。」
48.哄了一日是兩晌:形容能騙就騙,騙一天是一天。金瓶梅:「常言俗語說得好:『借米下得鍋,討米下不的鍋。』哄了一日是兩晌。」
49.一哄而起:大家一下子集中進行同樣的事。或作「一哄而上」。
50.一哄而散:大夥兒吵吵鬧鬧一下子後各自散去。亦作「一鬨而散」。初刻拍案驚奇:「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51.攛哄鳥亂:形容眾人七嘴八舌,從旁慫恿。初刻拍案驚奇:「眾人起初吃酒寫合同時,大家攛哄鳥亂,心下還有信有不信的意思,如今見他拿出精晃晃白銀來做用錢,方知是實。」
52.趁哄打劫:趁人忙亂,從中取利。二刻拍案驚奇:「天下喜事,先說洞房花燭夜,最為熱鬧。因是這熱鬧,就有趁哄打劫的了。」
53.熱鬧哄哄:形容人聲吵雜,情緒高昂。老殘遊記:「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臺裡又出來了一位姑娘。」
54.撮科打哄:以詼諧的言詞及有趣的動作引人發笑。明˙湯顯祖˙南柯記:「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鑽懶鬧閒。」
55.賊沒種,只怕哄:(諺語)比喻壞人不是天生,只是受人哄騙、引誘而變壞。西湖二集:「賊沒種,只怕哄,我兩個兒子好端端的,被破落戶錢鏐引壞了他。」
56.曾著賣糖君子哄,如今不信口甜人:(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1. 吹氣勝蘭:形容美人的氣息芳香,勝過蘭花。漢˙郭憲˙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帝所幸宮人名麗娟,年十四,玉膚柔軟,吹氣勝蘭。」
2. 吹糠見米:比喻事情可輕易立見成效。
3. 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很容易辦成。西遊記:「我兩個是他靠胸貼肉的徒弟,我師父卻又好道愛賢,只聽見說個『道』字,就也接出大門。若是我兩個引進你,乃吹灰之力。」
4. 吹毛求疵:亦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後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語本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5. 吹簫吳市:比喻乞食。唐˙虞世南˙結客少年場行:「吹簫入吳市,擊筑遊燕肆。」
6. 吹影鏤塵:比喻不切實際或不見形跡的事。語本關尹子˙一宇:「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
7. 吹牛大王:擅長於誇大口、說大話的人。
8. 吹牛不打草稿:信口開河,胡亂吹捧。
9. 吹鬍子瞪眼:形容生氣的樣子。
10. 吹皺一池春水:比喻事不關己而好管閒事。典出十國春秋˙南唐˙馮延巳傳。
11. 一吹一唱:兩人說話互相幫腔,或兩人作事互相幫襯。平妖傳:「你兩個一吹一唱,同謀同夥,硬要人的錢鈔。」
12. 大吹法螺:比喻善說佛法,能傳播很遠。後譏諷人好說大話。亦作「大肆吹噓」、「大事吹噓」。
13. 大吹牛皮:形容言語誇張不實。
14. 大吹大擂:形容喜慶歡樂的場面或比喻言辭誇張、毫無根據。儒林外史:「黃昏時分,大吹大擂起來,婁府一門官銜燈籠就有八十多對。」
15. 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宣傳、吹噓。
16. 胡吹大氣:誇張的亂蓋。
17. 胡吹亂謅:胡亂吹牛或瞎掰。
18. 胡吹亂滂:胡說八道,胡亂瞎編。孽海花:「老實告你說罷,別花言巧語了,也別胡吹亂滂,要我上你家裡去老虎頭上抓毛兒,我不幹!」
19. 風吹浪打:比喻遭受磨難與摧折。清˙洪昇˙長生殿:「可憐一對鴛鴦,風吹浪打,直恁的遭強霸。」
20. 風吹雨打:遭受風雨的吹拂打擊。亦作「雨打風吹」。唐˙陸希聲˙陽羨雜詠詩:「一徑穠芳萬蕊攢,風吹雨打未摧殘。」
(返回題目)
21. 風吹草動: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水滸傳:「倘有些風吹草動,武二眼裡認的是嫂嫂,拳頭卻不認的是嫂嫂。」
22. 風吹兩邊倒:比喻搖擺不定,腳踏兩條船。通俗常言疏證˙天文:「牆頭一株草,風吹兩邊倒。」
23. 風吹牆頭草:(歇後語)兩邊倒。因牆頭草易隨風忽左忽右的傾倒。
24. 風吹砂子迷了眼:比喻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或因某事被迷了心竅。
25. 風吹鴨蛋殼,財去人安樂:(諺語)用來安慰人遭意外的損失時,不要太難過。通俗常言疏證˙言語:「我前日算命,說這兩日要破財,今日風吹鴨蛋殼,財去人安樂。」
26. 自我吹噓:自己誇讚自己。
27. 懲羹吹齏:被沸羹燙痛嘴,見到冷的齏菜也用口去吹。比喻過分戒懼。語本楚辭˙屈原˙九章˙惜誦:「懲於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28. 順風吹火:比喻趁著有利的形勢做事。亦作「因風吹火」。漢˙焦延壽˙易林˙賁之觀:「順風吹火,牽騎驥尾,易為功力,因懼受福。」
29. 麵杖吹火:(歇後語)一竅不通。因麵杖乃實心之物,不可吹,無法通風。比喻人死心眼,腦筋扭轉不過來,不開竅。
30. 八風吹不動:不為塵俗諸事所影響。亦作「八風吹不倒」。唐˙釋寒山˙寒山子詩集:「八風吹不動,萬古人傳妙。」
31. 東風吹馬耳: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亦作「東風射馬耳」。
32.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諺語)比喻對於不公正的事,自然有人心懷不滿,背後加以批評。平妖傳:「地方鄰里見是宦家,又是有名的剝皮公子,誰敢出頭開口,只是背地裡暗笑。正是:「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33. 日炙風吹:形容長途跋涉的艱辛。亦作「日炙風篩」。孤本元明雜劇˙鎖白猿:「萬里驅馳,二年經紀,非容易,受了些日炙風吹,今日個才盼得還鄉地。」
34. 大力鼓吹:費盡心力的宣傳、提倡。
35. 隔著窗戶吹喇叭:(歇後語)名聲在外。隔著窗戶吹喇叭,聲音經由窗子傳揚出去,故有名聲在外的意思。
36.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諺語)比喻處理問題要從根本著手,澈底解決,否則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成為問題。
37. 沒下脣就不該攬著簫吹:比喻沒有能力做的事,就不應該做。醒世姻緣傳:「沒志氣的東西!沒有下脣就不該攬著簫吹。」
38. 噓寒問暖:形容對人關懷愛護十分周到。
39. 噓枯吹生:形容能言善道,有辯才。後漢書:「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幹。」
40. 不勝唏噓:無限悲哀嘆息。
(返回題目)
41. 呵呵大笑:笑得很愉快,聲音響亮。三國演義:「當下呂布射中畫戟小枝,呵呵大笑,擲弓於地。」
42. 呵欠連天:形容尚未睡醒,或極為疲倦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春花也為起得早了,在小師父房裡打盹,聽得家主婆叫響,呵欠連天,走到面前。」
43. 呵佛罵祖:指教導弟子悟道,或表示無所顧忌。亦作「訶佛罵祖」。景德傳燈錄˙朗州德山宣鑑禪師:「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明˙梅鼎祚˙五合記:「使不得呵佛罵祖。」。
44. 呵壁問天:形容文人失意時的無奈憤懣。見漢˙王逸˙天問˙序。
45. 呵脬捧卵:譏諷諂媚奉承的人。初刻拍案驚奇:「到得忽一日榜上有名,掇轉臉來,呵脬捧卵,偏是平日做腔欺負的頭名,就是他上前出力。」
46. 一氣呵成:比喻文章或繪畫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或工作安排緊湊、不間斷。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部˙賓白:「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過數言,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似併此數言,亦可略而不備者。」
47. 喝風呵煙:不食人間煙火。西遊記:「八戒道:『哥啊,比不得你這喝風呵煙的人。我從跟了師父這幾日,長忍半肚饑,你可曉得?』」
48. 霸陵呵夜:形容失勢的人遭受欺凌。或作「霸陵夜獵」、「灞陵呵夜」、「夜出霸亭」。典出史記˙李將軍傳。
49. 喃喃細語:不斷的小聲說話。亦作「呢喃細語」。北史˙隋宗室諸王傳˙文帝四王傳:「『諸王皆得奴,獨不與我!』乃向西北奮頭,喃喃細語。」
50. 喃喃自語:自己不斷的輕聲說話。
51. 喃喃篤篤:形容說話喃吶不停。亦作「篤篤喃喃」。元˙楊顯之˙瀟湘雨:「雖然是被風雨淋淋淥淥,也不合故意的喃喃篤篤。」
52. 喃喃吶吶:不停的小聲說話。兒女英雄傳:「也把香點著,舉得過頂,磕下頭去,不知他口裡喃喃吶吶祝贊些甚麼?」
53. 噥噥喃喃:聲低且不斷的叨唸。元˙喬吉˙一枝花˙雲髫金雀翹套:「不能夠偷工夫恰喜喜歡歡,怕蹶撒也卻忑忑忐忐,知消息早噥噥喃喃。」
54. 嘲風弄月:文人吟詠風月一類的作品。亦作「嘲風詠月」、「弄月嘲風」、「弄月摶風」。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生性風流,慣向青樓買笑,紅粉追歡,若嘲風弄月,到是個輕薄的頭兒。」
55. 嘲諷漫罵:嘲笑諷刺,胡亂罵人。
56. 聊以解嘲:指姑且用言行來遮掩、辯解別人對自己的嘲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只可算是聊以解嘲的舉動。」
57. 自我解嘲:自己幫自己找理由以掩飾過錯。
58. 冷譏熱嘲: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亦作「冷嘲熱諷」、「冷嘲熱罵」。清˙袁枚˙牘外餘言:「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嘲,皆由於心之大公也。」
59. 氣喘吁吁:大聲喘氣、呼吸急促的樣子。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李勉向一條板凳上坐下,覺得氣喘吁吁。」
60. 氣喘如牛:形容呼吸急促,像牛一般大聲喘氣。兒女英雄傳:「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一頭說著,只張著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毛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
61. 吳牛喘月:比喻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或形容天氣酷熱。見漢˙應劭˙風俗通義。唐˙李白˙丁督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62. 苟延殘喘:勉強存續生命或勉強撐住局面。西遊記:「欲要自盡,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終不明。故沒奈何,苟延殘喘,誠為天地間一大罪人也。」
1. 喧賓奪主:指聲勢強大的賓客,占了主人的位置,反客為主。
2. 弄喧搗鬼:使詭計、弄玄虛。初刻拍案驚奇:「不知那拐子便與他同行同止,也講不出弄喧搗鬼,沒形沒影的,便做將出來。」
3. 鑼鼓喧天:形容氣氛熱鬧非凡。亦作「鼓樂喧天」。元˙關漢卿˙單鞭奪槊:「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
4. 金鼓喧天: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亦作「金鼓連天」。薛仁貴征遼事略:「軍兵交戰,旗號交雜,鎗刀混鬧,金鼓喧天,喊聲振地。」
5. 眾口喧騰:比喻聲名廣播。舊唐書˙楊綰傳:「露才揚己,喧騰於當代。」
6. 語笑喧譁:言語喧笑的聲音大而雜亂。亦作「語笑喧闐」、「語笑喧呼」。元˙關漢卿˙單刀會:「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譁。」
7. 煩囂喧鬧:紛亂喧鬧嘈雜。
8. 名噪一時:在某時間內非常出名。
9. 聲名大噪:聲望名氣大為提高。
10. 號天叩地:形容十分悲痛。亦作「號天扣地、號天哭地、號天號地、號天拍地、號天大哭」。周書˙晉蕩公護傳:「初聞此旨,魂爽飛越,號天叩地,不能自勝。」
11. 號啕痛哭:放聲大哭。亦作「號咷痛哭」、「嚎啕痛哭」。老殘遊記:「想一想,一家人都沒有了,就賸了自己,沒有一個不是號啕痛哭。」
12. 號寒啼飢:因天寒腹飢而呼號啼哭。亦作「啼飢號寒」。語本唐˙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
13. 號令如山:軍中號令威嚴,不可違背。亦作「號令森嚴」。宋史˙岳飛傳:「岳節使號令如山,若與之敵,萬無生理。」
14. 發號施令:宣布命令。亦作「發號布令」、「發號出令」。書經˙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15. 街號巷哭:形容人群極度悲苦。亦作「行號巷哭」。文選˙潘岳˙馬汧督誄:「扶老攜幼,街號巷哭,嗚呼哀哉。」
16. 神號鬼哭:形容哭聲淒厲悲慘,氣氛陰森恐怖。亦作「神嚎鬼哭」、「鬼哭神號」。水滸傳:「此時北京城內,百姓黎民,一個個鼠攛狼奔,一家家神號鬼哭。」
17. 狼號鬼叫:形容哭叫聲淒厲悲慘。亦作「狼號鬼哭」、「狼嗥鬼叫」、「鬼哭狼號」。紅樓夢:「寶玉纔好了些,連我們不敢大聲說話,你反打的人狼號鬼叫的。」
18. 調弓號猿:比喻箭術高超、技藝精妙。亦作「虛引猿泣」。典出淮南子˙說山。
19. 嚎天動地:形容十分悲痛的樣子。亦作「嚎天喊地」。紅樓夢:「鳳姐滾到尤氏懷裡,嚎天動地,大放悲聲。」
20. 嚎啕大哭:大聲哭。西遊記:「小姐忙向前認看,認得是丈夫的屍首,一發嚎啕大哭不已。」
(返回題目)
21. 嚎啕痛哭:放聲大哭。亦作「號咷痛哭」、「號啕痛哭」。三國演義:「城已將陷,魏兵在城內嚎啕痛哭,聲聞四野。」
22. 神嚎鬼哭:形容哭聲淒厲悲慘,氣氛陰森恐怖。亦作「鬼哭神號」、「鬼哭狼嚎」、「鬼哭神嚎」、「神號鬼哭」。元˙無名氏˙馬陵道:「鮮血澆流,哎!可怎生神嚎鬼哭,霧慘雲昏,白日為幽。」
23. 喪聲嚎氣:哀聲嘆氣如遇喪事一般。
24. 悶不吭聲:閉著嘴不出聲。
25. 不敢吭聲:受到極大的壓力,害怕或心虛得不敢發出聲音。
26. 啞默悄靜:靜默、靜悄悄的。兒女英雄傳:「你要啞默悄靜的過去,我也不耐煩去請你來了。」
27. 啞然失笑:情不自禁的發出笑聲。聊齋志異˙王子安:「王子安方寸之中,頃刻萬緒,想鬼狐竊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頭人醒,寧不啞然失笑哉?」
28. 啞然失色:驚嚇得說不出話,臉色也變了。文明小史:「那外國人便啞然失色的走到前面,和一個光著腦袋的外國人嘰哩咕嚕了半天。」
29. 啞口無言:遭人質問或駁斥時沉默不語或無言以對。亦作「啞然無言」。醒世恆言:「起初王員外已有八九分不悅,又被趙昂這班言語一說,湊成一十二分,氣得啞口無言。」
30. 啞巴吃黃蓮:(歇後語)有苦說不出。亦作「啞子吃黃蓮」。
31. 喝啞吧酒:飲酒時不談話、不猜拳。
32. 吃啞吧虧:比喻吃了虧卻不敢聲張,或無處申訴。
33. 詐啞佯聾: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34. 裝聾作啞:故意不聞不問,假裝不知道。亦作「裝聾裝啞」。醒世恆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那先生一來見他不像個讀書之人,二來見他老官兒也不像認真要兒讀書的,三來又貪著些小利,總然有些知覺,也裝聾作啞,只當不知,不去拘管他。」
35. 推聾做啞:故意不睬不理,裝做不知。或作「推聾裝啞」、「推聾裝瘂」。明˙無名氏˙鬧鐘臺:「我如今裝醉如痴,推聾做啞,待時守分。」
36.嘻嘻哈哈:形容嬉笑歡樂的聲音。紅樓夢:「只見秋紋碧痕嘻嘻哈哈的談笑著進來。」
37.嘻嘻笑笑:嬉笑歡樂的樣子。儒林外史:「穿著銀鼠、灰鼠衣服進來,嘻嘻笑笑,兩邊椅子坐下。」
38.嘻皮笑臉:笑裡透著頑皮和耍賴等不莊重的表情和態度。亦作「嬉皮笑臉」。紅樓夢:「你見我和誰玩過!和你素日嘻皮笑臉的那些姑娘們跟前,你該問他們去。」
39.言笑嘻怡:形容神情十分愉快。唐˙劉禹錫˙代諸郎中祭王相國文:「曉下黃閤,車騎威遲。夕歸華堂,言笑嘻怡。」
40.嗚嗚咽咽:狀聲詞:(1)形容悲傷哭泣的聲音。初刻拍案驚奇:「小娥嗚嗚咽咽哭將起來,好一會兒說話不出。」
(2)形容低沉的聲音。水滸傳:「接過蕭,便嗚嗚咽咽也吹一曲。」
41.嗚呼哀哉:表示哀痛的感嘆詞。借指死亡。亦作「於乎哀哉」。禮記˙檀弓上:「魯哀公誅孔丘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
42.一命嗚呼:指生命結束。
1. 嘮三叨四:囉嗦不停的樣子。紅樓夢:「這位奶奶那裡吃了一杯來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場了我們一頓去了。」
2. 嘮嘮叨叨:囉囉嗦嗦話說個不停。亦作「勞勞叨叨」。元˙無名氏˙謝金吾:「我儘讓你說幾句便罷。則管裡倚老賣老,口裡嘮嘮叨叨的說個不了。」
3. 絮絮叨叨:形容言語瑣碎囉嗦。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二仙點化:「心坎上煩煩惱惱,耳邊廂絮絮叨叨。」
4. 呶呶不休: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則固僵仆煩憒,逾不可過矣。」
5. 喋喋不休:言語囉嗦,沒完沒了的樣子。亦作「喋喋不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一俗士言詞猥鄙,喋喋不休,殊敗人意。」
6. 喋喋便便:形容愛說話的樣子。幼學瓊林˙身體類:「喋喋便便,言多之狀。」
7. 嗤之以鼻:表示不屑、鄙視。清˙頤瑣˙黃繡球:「說於鄉,鄉人笑之;說於市,市人非之;請于巨紳貴族,更嗤之以鼻。」
8. 嗤騾子氣:比喻生活貧窮困頓,無以為生。醒世姻緣傳:「脫不了指頭似的排著七八個人,一個個窮得嗤騾子氣,咱過著這們的日子,死了去有甚麼臉兒見祖宗?」
9. 千叮萬囑:一再叮嚀囑咐。初刻拍案驚奇「打發他兩個且去,『明後日專等消息,萬勿有誤!』千叮萬囑了,送出門去。」
10. 千叮嚀萬囑咐:再三叮囑告誡。紅樓夢:「寶二爺今兒千叮嚀萬囑咐的。什麼花姑娘草姑娘,我們自然有道理!你只依我的話,快叫他家的人來領他出去。」
11. 呱呱墜地:比喻誕生。亦作「呱呱墮地」。
12. 一傅眾咻:比喻學習受到干擾,成效不佳,或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亦作「齊傅楚咻」。語本孟子:「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1. 吠非其主:比喻人臣各為其主。語出戰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2. 吠形吠聲:比喻世人不辯真偽,盲目附和傳說。亦作「吠影吠聲」。漢˙王符˙潛夫論: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3. 狗吠非主:比喻人臣各忠於其主。史記˙淮陰侯傳:「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4. 狗吠之驚:比喻類似盜賊之類的小驚擾。亦作「狗吠之警」、「犬吠之警」。史記˙主父偃傳:「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
5. 犬吠之盜:宵小盜賊。漢書˙酷吏傳˙王溫舒傳:「盡十二月,郡中無犬吠之盜。」
6. 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語本唐˙岑參˙招北客文:「終年霖霪,時復日出,狺狺諸犬,向天吠日。」
7. 越犬吠雪:比喻少見多怪。亦作「粵犬吠雪」。語本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
8. 桀犬吠堯:喻不問仁暴,只忠於主人。語本漢書˙鄒陽傳:「桀之犬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
9. 跖狗吠堯:意謂各為其主。亦比喻黨惡嫉賢。亦作「跖犬吠堯」。語本戰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10. 犬不夜吠:比喻政治修明,治安良好。老殘遊記:「起初也還有一兩起盜案,一月之後,竟到了『犬不夜吠』的境界了。」
11. 邑犬群吠:比喻小人群聚以詆毀賢人。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誹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12. 聲嘶力竭:形容喊叫過度。亦作「力竭聲嘶」。
13. 老馬嘶風:比喻人老,但雄心未泯。兒女英雄傳:「這位舅太太也就算得個老馬嘶風,英心未退了。」
14. 人語馬嘶:形容喧鬧嘈雜的情景。亦作「人喊馬嘶」。三國演義:「夏侯淵一軍抄過山後,見重霧垂空,又聞人語馬嘶,恐有伏兵,急催人馬行動。」
15. 浪吼風號:風浪很大。
16. 一牛吼地:牛叫聲所能傳達到的地方。比喻較短的距離。宋˙王安石˙答張奉議詩:「五馬渡江開國處,一牛吼地作菴人。」
17. 河東獅吼:比喻太太凶悍發威。語本宋˙蘇軾˙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18. 風聲鶴唳:形容極為驚慌疑懼。亦作「鶴唳風聲」。典出晉書˙謝安傳。
19. 華亭鶴唳:比喻留戀往事故物或官場受挫之懊悔心情。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
20. 咆哮如雷:形容人在激怒時的吼叫。
21. 咆哮大怒:形容動物生氣怒吼。初刻拍案驚奇:「物類皆咆哮大怒,騰振蹴踏之。」
22. 大肆咆哮:毫無顧忌、恣意的大吵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