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90∼102) 教育會考(103∼) 分類試題+寫作測驗 錦囊智庫

104年教育會考之 4

31.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類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謂之『嗓
            叫子』。嘗有病瘖者,為人所誣,煩冤無以自言。聽訟者試取叫子,令嗓之,
            作聲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獲伸。此亦可記也。」根據這段文字,下
            列有關「叫子」的敘述,何者無法明確得知?
                    瘖:音ㄧㄣ,嗓啞不能出聲        傀儡子:木偶

            (1)能幫助因生病而不能說話的人發聲  

            (2)製作叫子的材料有竹、木、牙、骨  

            (3)古人製作叫子是為了協助聽訟者斷案  

            4)因置於喉部,能出人聲,故又稱嗓叫子

32. 相較於廣大的平民百姓,政務官、事務官、民意代表、媒體記者、知識分子都是
            掌有權力的人。政務官負責政策的擘劃,事務官負責政策的執行,民意代表負責

            審查,媒體記者負責監督,知識分子用知識和筆做時代的眼光。細究之下,每一

            種權力都很可怕,它可以興邦,可以覆邦,影響這一代人的此刻,下一代人的未

            來。掌權的人對自己手中所握有的權力──權力的性質、權力的界限、權力的責

            任,是否深思過呢?
            作者寫作這段文字的用意,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分析權力的種類並比較其影響力   

            2)說明各種權力之間必須互相制衡 

            (3)警惕掌權的人使用權力時應戒慎恐懼

            (4)強調知識分子應負起繼往開來的社會責任

33. 

             

            (1)A    (2)B    (3)C    (4)D

 

 

             

34. 根據本文,「我相信對那些有慧根的人,這幾個字也就夠了。留一點餘味讓人
            咀嚼體會,豈不更好?」這句話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1)淺近精鍊的語言,含有寬廣的思想空間   

            (2)言語的優美雅致比話題的分量深度更加重要

            3)話語,與其說出使人厭煩,不如不說引人期待

            (4)多聽少說,接受他人的責難,但保留自我的判斷   

35. 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本文所要傳達的人生態度?
            (1)記取教訓,鑑往知來    2)積極奮進,坦然豁達

            3)把握機會,順勢而為    4)謹慎執著,步步為營

 

 

            

36. 下列何者最可能是作者說自己是「今之古人」的原因?
            (1)喜愛紙筆書寫    2)學貫外古今 

            (3)融通百家思想    (4)雅好蒐集骨董

37. 本文的主要內容,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陳述電子資訊逐步成為現代人生活中重要工具的過程

            (2)描寫資訊網路工具已徹底取代了紙筆書寫的社會現象  

            3)敘說作者個人對於資訊網路由抗拒到妥協的心情轉折

            4)強調電子資訊發展方向當以融入傳統書法為首要目標

 

 

             

38. 下列詩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1)「再一次讓身體墜落不成」係描寫表演者排練時的失誤

            (2)「他有缺陷」指的是表演者缺乏自信心,導致臨場羞怯

            (3)「深思熟慮的靈感」指靈感非出偶然,乃得自縝密思考

            (4)「讓自己穿梭於先前的形體」說明表演者幻術施展之奇

39. 關於本詩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第一節透過靜態的描寫,烘托表演場內的凝重氣氛    

            (2)第二節重複「獨自一人」,強調無法一人完成表演

            (3)第三節藉各種具體與抽象的描寫,說明表演的難度  

            4)第四節以委婉的筆法,寫出表演最終以失敗收場

 

 

 

再試一次 

      
上一頁 下一頁

         頁次: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