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90∼102) 教育會考(103∼) 分類試題+寫作測驗 錦囊智庫

109年教育會考之 4

31.  下列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1)藝術電影叫好不叫座,觀眾寥寥可數             (2)本公司通訊報名截止日期以郵戮為憑  

            (3)半掩的門扉後,漏出一張天真爛漫的笑臉        4)求職屢屢碰壁的迥境,打擊了一顆年輕的心

32.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

             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又次之,餘斯為下。茶之芽始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烏蒂,

             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害茶色。」

                             鬥品:茶葉的精品                一槍一旗:一芽一葉

             根據這段文字,下列關於茶葉的敘述何者正確?

            (1)在太陽剛升起時開始採茶        2)茶工要自備飲水現場試茶

            (3)一槍一旗為最上品的茶葉        4)烏蒂會影響泡出來的顏色

33.  有道士講經茅山,聽者數百人。有自外入者,大罵曰:「道士奴!天正熱,聚眾造妖何為?」道士起謝曰:「居山

             養徒,資用乏,不得不爾。」罵者怒少解,曰:「須錢不難,何至作此!」乃取釜灶杵臼之類,得百餘斤,以少藥

             鍛之,皆為銀,乃去。後數年,道士復見此人從一老道士,鬚髮如雪,騎白驢,此人腰插一驢鞭從其後。道士遙望

             叩頭,欲從之。此人指老道士,且搖手作驚畏狀,去如飛,少頃即不見。
            根據這則故事,下列關於「自外入者」的敘述何者正確?

            (1)心不知其所責罵道士搶走自己的信徒        2)聽完道士說明後更加生氣

            3)被道士收買,為道士斂財                           4)擁有特殊藥物,鍛物成銀

34.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

            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於己而群臣莫若之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

            是以有憂色也。」
                           不穀: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根據這則故事,楚莊王有憂色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缺乏優秀人才輔政    2)群臣不願追隨國君     3)朝中小人當道亂政    4)難以抉擇施政方向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5∼36題:

              

35. 關於這則網路新聞查核案件,下列何者是攝影師貝亞特澄清的事實?

            (1)海豹為拯救海龜而咬斷釣魚線       2)海豹對海龜的擁抱是一種騷擾

            3)海龜救援海豹的舉動吸引了攝影師        4)海龜為了躲避海豹而被釣魚線纏繞 

36.  根據媒體新聞查核分類表與查核結果判斷,這則網路新聞查核案件的問題最可能屬於哪一類型?

           

            (1)A        2)B        3)C        4)D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7∼38題:

                        

37.  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1)母親的冬瓜湯會加入泡發的香菇和干貝          2)媽媽的冬瓜盅須用蝦米和蔥爆香油鍋  
            3)作者覺得吃過最好的料理是母親的冬瓜湯            4)作者認為媽媽的冬瓜盅的做法較為繁複

38.  關於本文的寫作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1)以倒敘的手法鋪陳對冬瓜料理的情感                2)依序使用視覺、聽覺、嗅覺來摹寫冬瓜盅

            (3)藉著容易煮透的冬瓜思索不易透澈的人生        4)由多年後再喝母親的冬瓜湯勾起童年的回憶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9∼40題:

            

39.  本文以《史記》為例的用意,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暗示太史公刻意留下疑點,以提供後世研究     2)說明真實的歷史無法還原,但可以逐步接近    

            (3)證實太史公看過的史料,現今都還保存完整  4)強調史料若未經過驗證,易流於空泛的懷疑 

40.  本文的觀點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1)「歷史」的研究是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實」         2)「歷史學」不斷進步可得到「真實的歷史」

            (3)史書記載絕對可信,不容後人缺乏實據的懷疑  4)為了增加史書的可讀性,作者多半會虛構情節

 

 

再試一次 

      
上一頁 下一頁

         頁次: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