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90∼102) 教育會考(103∼) 分類試題+寫作測驗 錦囊智庫

114年教育會考之 4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2∼33題:

           

32. 根據本文,那些人不停追問他人到底賺多少錢,其原因最不可能是下列何者?

            (1)對貧窮的恐懼                  (2)對未來想像的單一        

            (3)重視良好的生活品質      (4)認為工作的意義只在金錢

33. 根據文意脈絡,畫線處文句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1)充分的實現自我     2)不再與他人比較

            3)賺取足夠的金錢     4)犧牲已到達極限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4∼35題:

             

34. 根據本文,下列店家的說明何者最不可能是「縮水式漲價」?

           

            (1)A        (2)B        (3)C        (4)D 

35. 根據本文,消費者對企業選擇的「另一條路」較不抗拒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較可感受廠商回饋的誠意        (2)較符合實際上的使用需求        

            (3)較能與同類產品產生區隔        (4)較難直觀察覺價格的改變 

 

           五代十國是指亡後至建國前,在各地分立興亡的諸國。當時北方有五個政權遞嬗的王朝,稱為「五代」。

           南方有十個並存的國家,稱為「十國」。以下短文是根據這樣的時代背景論述,請閱讀並回答36 ∼ 37題:

                

36. 關於文中新、舊《五代史》對南唐君主的記載,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1)《舊五代史》記錄李昪,是因為認同他的正統地位       

            2)新、舊《五代史》都不肯承認南唐君主的帝王身分

            3)南唐君主在《舊五代史》的定位比在《新五代史》高       

            4)《新五代史》不承認北方政權,故未提及李後主

37.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接近作者的觀點?

            1)應該重視王朝興替的「正統情結」                2)北方政權相對穩定,有利於人文建設

            3)肯定氏三代重視文教,對文化的貢獻        4)趙匡胤借「陳橋兵變」稱帝,是為僭越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8∼39題:

             

38. 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文中人物的親屬關係示意圖? 

            

            (1)A        (2)B        (3)C        (4)D 

39.  根據本文,公子最無法接受誰擔任吳王

            1)餘祭        2)夷眛        3)季子札        4)

 

            請閱讀以下資料,並回答40∼42題:

             

40.  根據文意脈絡,下列「」中的詞語,何者替換後意義仍相同?

            1)日前「令郎」訪逮:令尊                2)「比來」,數於都下朋從處見此屏:近來

            3)豈意「一旦」不煩懇請:剎那        4)「俗故」忽忽:老友

41.  關於文中的石月屏,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1)若不是薛虢州贈送石月屏,司馬光無從見其真貌       

            2)石月屏雖比文錦、白璧昂貴,但司馬光更重友情

            3)司馬光初獲石月屏時雖心喜,當下仍堅守節操婉拒       

            4)石月屏自然生成,清氣可見,因此司馬光甚為喜愛

42.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司馬光收下石月屏後的反應?

            (1)欲登門回禮,惜公務繁忙,擬另擇日造訪       

            (2)獲贈禮物,喜出望外,故寫信向表達謝意 

            (3)贈寶深感有愧,已經備好厚禮回贈致謝       

            (4)為辨優劣,邀請好友來家中共同鑑賞石月屏

 

 

再試一次 

        
上一頁  

         頁次: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