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國文試題                       

90樣本(一)  (二)

90學測(一(二)

91學測(一)  (二)

92學測(一)  (二)  

93學測(一)  (二)

94參考題(一綱多本)

94學測(一)  (二)

95學測(一)  (二)

96學測(一)  (二)

97學測(一)  (二)

98學測(一)  (二)

99學測(一)  (二)

100學測(一)  (二) 

      北北基聯測

101學測

102學測

教育會考

分類試題

   +寫作測驗

錦囊智庫

 

 

北北基100年聯測之 5

                    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種種煩惱皆為我練心之助,種種危險皆為我練膽之助,隨

            皆我之學校也。我正患無就學之地,而時時有此天造地設之學堂以餉之,不亦幸乎!

            我輩遇煩惱、遇危險時,作如是觀,未有不灑脫自得者。        餉:音ㄒㄧㄤˇ,贈送
                    凡辦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故我輩惟當

            阻力之來而排之,不可畏阻力之來而避之。譬之江河,千里入海,曲折奔赴,遇有沙

            石則挾之而下,遇有山陵則繞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為究竟。辦事遇阻力者當作如是

            觀。至誠所感,金石為開,何阻力之有焉。苟畏而避之,則終無一事可辦而已。何也?

            天下固無無阻力之事也。       
                                                                                    ——改寫自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養心語錄》

                                                                                                                                                              

40. 根據本文,下列句意說明何者正確?
            (1)「時時有此天造地設之學堂以餉之」,意謂大自然中蟲魚鳥獸皆可為學習的對象

            (2)「作如是觀,未有不灑脫自得者」,句中「如是觀」是指把生命中的憂患視為

                            鍛鍊  

            (3)「遇有沙石則挾之而下,遇有山陵則繞越而行」,意謂處事當循序而行,勿貿然

                            躁進   

            (4)「天下固無無阻力之事也」,可見天下事本無阻力,凡阻力皆為我輩自尋。

41. 根據本文,作者認為面對阻力時人們該抱持的心態,不包含何者?
            1)把煩惱視為磨練心性的助力        (2)細察阻力之由來而設法排除   

            (3)無畏無懼,秉持至誠之心為之    (4)權衡局勢,見阻力之來而退卻

 

                   1970 年,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實驗室設計一項傳遞實驗,傳遞的原則是:某甲要傳遞

            一封信給一個不相識的人——某乙,但甲只能把信寄給自己認識而又可能認識乙的某位

            友;這位朋友若與乙相識,就將信轉寄給乙,否則就再依照相同的原則將信寄出。經

            過婉轉曲折的旅程,信平安到達乙手中後,研究人員再統計中間經過的人數。
                    結果發現,最短的旅程只經過兩個人就到達對方手裡,最長則需要十個人,平均從

            信到收信聯絡線是五到六個人。有些中途失蹤的信,根據調查,它往往只離收信者幾

            百步遠,住得近的人並不一定在我們的「相識圈」內。由於平均每兩個不相識的人要經

            過六次轉信,所以稱這個實驗為「六度分離」。從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有

            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彼此連接起來,所以世界真的很小。不論你身在何處,都有一根與人

            相連的牽引線,因此你並不孤單。
                                                                                                   —— 改寫自呂政達心的實驗密碼)

42. 下列四個人的做法,何者最接近本實驗的傳遞原則?
            1)小邦為了祈福,寄出「轉發越多,幸運越多」的電子郵件給親朋好友,並鼓勵大

                        家轉寄                       

            2)小駿想發結婚喜帖給久未謀面的朋友小志,於是寄給與小志比鄰而居的小華,請

                        他轉交   

            3)小偉邂逅小敏,僅知她家住花蓮,於是將情書寄給不認識的郵政局長,請他指派

                        下屬送達   

            4)小元親筆寫信給只聞其名的某作家,並寄給任職出版社的朋友,請他設法將信轉

                        寄該作家。

43.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適合做為這個實驗結果的注腳?
            1)莫名的相互關係,能把一個個的生命連接在一起   

            2)共同的命運,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穩穩地結合在一起  

            (3)有些朋友未必是真朋友,陌生人卻可能是幫助我們的朋友   

            (4)人都愛與自己親近的人;但若有廣闊的心胸,遠的也會變成近的。 

 

                    拿起一本書來,先不必研究文章內容,光是外形,就很夠我們賞鑑了。那看來最舒

            服的黃色毛邊紙,單是紙色已在我們的心目中引起一種幻覺,令我們以為這書是一個逃

            脫了時間摧殘的遺民。它能倖免而來與我們相見的這段歷史本身,就已是一本書,值得

            我們思索、感嘆,更不須提起它內涵的真或美了。
                   
如果在你面前是一本舊書,開章你便將看見許多硃色的印章,有的是雅號,有的是

            姓名。在這些姓名別號之中,說不定可以發現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傾一世的文人,那

            時便可讓幻想馳騁於這朱紅的方場之中,構成許多縹緲的空中樓閣。還有那些朱圈,有

            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嚴,你可以就它們的姿態及位置,懸想出讀此書的人是個少

            年,還是老人;是個放蕩不羈的才子,還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主人翁

            的命運:他的書何以流散到人間?是子孫不肖將它捨棄?是兵荒馬亂中,被一班庸奴從

            藏書樓中盜出?還是運氣不好,家道中表,自己將它售賣了來支持家庭?
                   
書的舊主人是這樣。我呢?我這書的今主人呢?他當時對著雕花的端硯,拿起新發

            的朱筆,在清淡的爐香氣息中,圈點這本他心愛的書,那時,他絕想不到這本書及自己

            的未來命運。正如現在讀著這本書的我,不能知道我未來的命運將要如何一般。
                   
更進一層,讓我們來想像那作書人的命運:他的悲哀,他的失望,無一不自然的流

            露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讓讀者時而跟著他啼,時而為他扼腕嘆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

            不幸,遇到秦始皇,將他一生心血嘔成的文章,一把火燒為烏有;或是像《金瓶梅》、

            《紅樓夢》、《水滸傳》一般命運,被淺見者標作禁書,那更是多麼可惜的事情啊!
                                                                                                                            ——改寫自朱湘書〉

44. 根據本文,作者認為一本書值得賞鑑,其原因不包含下列何者?
            (1)從書籍中的印記可以馳騁想像,揣思這本書前收藏者的家道、運勢

            (2)書本的版面設計與精美印刷,足以讓人賞鑑作者與編者的才思創意   

            (3)從書籍中或豪放或森嚴、姿態各異的朱筆圈點,可以揣摩舊主人的學養與性情

            (4)收藏者憑藉書頁的紙色即可觸發聯想,揣度此書經時間流轉而傳遞至今的歷史

45. 下列有關本文的解析,何者正確?
            1)作者先由書的內涵說起,繼而描述書的外形 

            (2)書中旁徵博引,考證一本書的源流與收藏始末  

            (3)文中敘寫書的外形,其實也在述說人生的變化與無奈

            (4)末段以《水滸傳》等書的遭遇,來寄託自己的懷才不遇

 

                    從定居多年的臺中市隻身至淡水鎮求學,應該稱得上是遠赴異鄉。當時鎮上只有

            兩條街,學校則在山上,四周皆是榛莽,旁僅一小徑。循路入山,林竹蓊鬱,輒恐迷

            途。但說也奇怪,我對此殊不覺其為荒僻,也不覺得我是離了鄉背了井。
                   
淡水是偏僻的小鎮,河海交接於山脈連脊之處。在這山涘河口的小鎮住著的,乃是

                                                                                                                                             A 

            樵於山、耕於野、漁於江海、旅於黌舍的人們。在港邊,斜陽殘照,船民張曬著漁網、

            船楫雜陳,空氣中散發著腥澀和慵懶的氣味,旅客閒步於河堤上,偶有野狗及醉漢躺在

            岸邊。這,正是流浪者最好的休憩所,自然美景,襯托著一個沒落的漁港。
                   
小鎮的歷史極其烜赫。清朝曾把整個臺灣北部劃稱「淡水廳」,可見淡水即是北

            臺灣的重心。當時艨艟縱橫、商賈雲集,海輪直達於艋舺,軍事上又為臺灣海峽之鑰,

            其盛況雖僅存於史料及傳說中,卻不難想像。這裡就像我幼時住過的吳鸞旂公館,花事

            已歇,曾經滄海。繁華如舟楫駛過歷史的波流,現在只剩下斑駁的船身以及風霜的刻

                                                                                                    B

            痕,擱淺在沙灘上,等待夕陽、月光和詩人畫師的眼睛前來憑弔。

                    鎮上有英國的領事館、中法戰爭時的炮臺、荷蘭人的鐘樓、洋行的街市、汀州人的

            會館、清水巖落鼻祖師,也有閱世滄桑的老人茶室。歷史感,猶如小城的霧氣,氤氳瀰

            漫,把每個人都裹入其中。我沉浸於歷史的廢園中,在小鎮崎嶇的石板街上,品味出特

            殊的土地情感。
                   
為什麼特殊呢?淡水是歷史性的城鎮,關聯著臺灣史,然而它的風格是雜糅的。原

            本該地除了採硫磺的工人以外,並無人居住,後來人漸盛,原住民歸化,遂成一特

            殊之世界。再加上洋人來此經商,乃至建立埠口,闢地領事,又使淡水成一特殊地域。

            古城今鎮、舊樓新街完全混糅在一塊兒。我從這裡捫摸到歷史,而這裡也就是我生活的

                                                                                    C

            現實場界。在這兒,古的、洋的東西,也格外顯露了它異於現世的情調,讓我居處遊憩

            於此,宛若置身異邦。
                   
而這樣的地方,才使我有了鄉居之感。它的歷史感、頹廢勁,呼喚了我早年的記

            憶,令我對之異常熟悉,亦頗為迷戀。何況,海口河港向來即是旅人的驛站,事實上也

            是他們的宿命。港口的燈火、旅棧的酒飯、月下旅人隨興而發的歌聲、船孃漁父的溫慰

                                                                                                     D

            笑語,便是流浪者棲住的夢鄉。而羈泊暫宿,亦不妨即此是鄉。

                                                                                                                    ——改寫自龔鵬程〈失鄉〉

46. 根據本文,淡水曾經是個沒落的漁港。畫線處的文句,何者最能夠呈顯當時沒落的

            氣氛?    1)A    (2)B    (3)C    (4)D

47. 文中對於淡水多所描摹,但下列何者不曾被提及?

            1)豐富而多元的歷史古蹟            (2)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糅合   

            (3)歷史遞嬗下小鎮風貌的變遷    (4)小鎮由繁盛轉為衰頹的原因。

48. 根據本文,作者羈旅淡水,卻不覺得離鄉背井,其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小鎮人情味濃厚,令作者失鄉漂泊之感得到寬慰    

            (2)淡水的地理環境與自然美景,神似於作者的故鄉  

            (3)淡水的滄桑衰頹,勾起作者童年的記憶,引起共鳴

            (4)小鎮異於現世的情調激發作者創作的熱情,鄉愁因而淡去。

 

 

再試一次 

      
上一頁

         頁次: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