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倫常百態

百家爭鳴

才子佳人

人品情操

精神氣力

真情至性

 

行為舉止

肢體感官

生活萬象

千呼萬喚

萬紫千紅

琳琅滿目

 

天高地遠

日精月華

山明水秀

雲淡風輕

植物世界

動物奇觀

 

成語用法、出處,節錄自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實用成語辭典」〈故鄉出版社〉

  

行為舉止-5/【返回行為舉止

                    沐浴/洗濯/奉派/決/澄淨汙染/沖/漏/            辨別/切割/刊印刮/到至/剝削/劈     

                    駕馭(駛)/驅馳/      /期勉/       耀/輝煌/烹煮/燃燒/焚/塗/砥/磕/鑽鏤/ 

                    敢/敦/敷/數/斂/            殺戮屠斬/

                    /延/竭盡/群/圖算/求/嫌/垂臨/從/釋/裹//秉/廢/霸/

         

 

   
         

 

   
         

 

   
         

 

   

 

 

沐浴【】/【返回行為舉止-5

 

 

 

沐猴+冠請參閱【冠+(沐)猴

 

 

 

洗濯【】/【返回行為舉止-5

 

 

洗+心請參閱【洗心

 

洗+貧請參閱【貧+洗

 

洗+革請參閱【革+洗

 

 

濯纓請參閱【濯纓

 

 

 

奉派【】/【返回行為舉止-5

 

 

奉+承請參閱【承+奉

 

 

【】/【返回行為舉止-5

 

 

決+踵請參閱【踵+決

 

決+疑請參閱【疑+不(未)決

 

決+斷請參閱【斷+決

 

決勝請參閱【決勝

 

 

澄淨【】/【返回行為舉止-5

 

 

 

淨+乾請參閱【乾+淨

 

清淨請參閱【清淨

 

 

汙染【】/【返回行為舉止-5

 

 

 

 

  【貪污

 1. 貪汙腐化:利用職權上的方便私吞國家財物或接受賄賂,而沉迷在靡爛的物質生活中。

 2. 貪汙舞弊:利用職權上的方便,以不實的手段從中圖利。  

 

 3. 貪官汙吏:貪財納賄的官吏。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驅除這些貪官汙吏,使威名蓋世。」

 

 

 

【】/【返回行為舉止-5

 

  【沖天請參閱【沖(熏)天

 

 

【】/【返回行為舉止-5

 

 

 

        【漏+補

 1. 補苴罅漏:(1)補苴,補綴。罅漏,縫隙。補苴罅漏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清史稿.河渠志三》:「咸豐間,南北隄潰決四次。時軍務方棘,工費減發,補苴罅漏而已。」

          (2)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唐.韓愈〈進學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2. 江心補漏:船到江中才補漏洞。比喻事有缺失不先預防,臨時才補救,但為時已晚。元.關漢卿《救風塵》:「恁時節船到江心補漏遲,煩惱怨他誰。」

 3. 船到江心補漏遲:(諺語)比喻不事先預防,臨時出事,想補救也來不及了。元.關漢卿《救風塵》:「恁時節,船到江心補漏遲,煩惱怨他誰。事要前思免勞後悔。」

 

 

        【漏+夜

 1. 夜漏將傳:漏,古時一種計時器,泛指更點。夜漏將傳指快要起更的時候。唐.袁郊《紅線》:「時夜漏將傳,轅門已閉。」

 2. 屋漏更遭連夜雨:比喻倒楣的事接連不斷的發生。也作「破屋又遭連夜雨」、「屋漏偏逢連夜雨」。《兒女英雄傳》:「正應了俗語說的,屋漏更遭連夜雨,船行又遇打頭風。」

 3. 屋漏偏逢連夜雨:比喻倒楣的事接連不斷的發生。也作「破屋又遭連夜雨」、「屋漏更遭連夜雨」。

 

 

        【漏網

 1. 漏網之魚:比喻僥倖逃避法律制裁的人。亦比喻驚慌逃離危險的人。亦作「漏網游魚」、「漏網魚」。明˙張景˙飛丸記:「著城門上盤詰火速,城外快張榜牘,分付鄉村市鎮著實捱捉,他道是漏網之魚,我視他兀上之肉。」

 2. 漏網游魚:本指從網目逃脫,未被網住的魚。後比喻僥倖逃脫法律制裁的人。亦比喻擺脫危險,驚慌逃走的人。亦作「漏網之魚」、「漏網魚」。封神演義:「李靖望前飛走,真似失林飛鳥,漏網游魚,莫知東南西北。」

 3. 網漏吞舟:網,魚網,比喻法網。吞舟,指能吞舟的大魚,比喻大奸大惡的人。比喻法令寬疏,大奸大惡的人仍被饒恕。語本史記˙酷吏列傳˙序:「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致於姦,黎民艾安。」晉書˙顧和傳:「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採聽風聞,以察察為政?」

 

 

        走漏

 1. 走漏天機:洩漏機密。元.曾瑞《留鞋記》:「這件事,心知腹知。口裡言,心中計,休得便走漏天機。」

 2. 走漏風聲:洩漏消息。《紅樓夢》:「擇了日子,人不知,鬼不覺,娶了過去,囑咐家人不許走漏風聲。」

 3. 走漏消息:洩漏祕密。《文明小史》:「上頭正有文書嚴拿此等匪類,倘若走漏消息,被他們逃走了,將來這個干係誰擔得起?」

 

 

【辨別【】/【返回行為舉止-5

        

 

 3. 明是非:清楚的分辨是與非。

 3. 分辨是非:辨別分明是非。 

 

 

        【別+分

 1. 分別部居:分門別類,各有歸宿。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

 2. 分門別類:把複雜的事物,分成若干類別。也作「分別門類」、「分門別戶」。《文明小史》:「他都分門別類的抄起來,等到用著的時候拿出來對付著用。」

 3.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本用來自誇某商品是該店的獨家生產專賣,絕無僅有的。今亦用為預防他人仿冒,告知買者並無其他分店的標識。

 

 

        【別+新

 1. 別出新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也作「別出心裁」、「獨出心裁」。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雜說》:「敖繼公釋儀禮,屏棄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

 2. 別創新格:另闢途徑,開展出一個與眾不同、獨具巧思的局面。

 3. 新婚不如遠別:(諺語)長時間的離別,反而使夫妻的感情,較新婚時更加濃郁。也作「久別勝新婚」。《紅樓夢》:「見了鳳姐,正是俗語云:『新婚不如遠別』,更有無限恩愛,自不必煩絮。」

 

 

  【別+差請參閱【差+別

 

 

        【別+裁

 1. 別裁偽體:唐代杜甫作詩的主張。指詩的創作當如風雅一般的反映現實生活,而要避開齊梁以來偏重形式的頹風。語出唐.杜甫〈戲為六絕句〉六首之六:「別裁偽體貌風雅。」

 2. 別出心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也作「別出新裁」、「獨出心裁」。《鏡花緣》:「但這倮兒有三十餘口之多,不知賢妹可能別出心裁,另有炮製?」

 3. 別出新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也作「別出心裁」、「獨出心裁」。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雜說》:「敖繼公釋儀禮,屏棄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

 

 

  【別+離請參閱【離+別

 

  【別+天請參閱【天+別(差)

  

 

        【別+生(死)

 1. 別枝節:另生出許多事端。也作「旁生枝節」。

 2. 別開生面:重新描繪舊畫像,而使原已褪色的面貌變得鮮明、生動。後比喻開創新的風格、形式。也作「另開生面」。語本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紅樓夢》:「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

 3. 生別死離:生時的分離與死亡的永別。亦作「生離死別」。明˙邵璨《香囊記》:「未亡人啣哀慘悽,念一家生別死離,衷情訴與誰。」

 4. 死別生離:生時的分離與死亡時的永別。亦作「生離死別」。明˙朱權《荊釵記》:「死別生離辭故里,經歷盡萬種孤恓。」

 5. 生離死別:生時的分離與死亡時的永別。亦作「生別死離」、「生離死絕」、「死別生離」。《陳書˙徐陵傳》:「況吾生離死別,多歷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

 6. 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俗傳龍生九子,各有所好,表現不同。比喻同一祖宗所傳下來的子孫,也有好壞不同。《紅樓夢》:「俗語說的

好:『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 

 

 4. 別人的孩子不完:形容人很自私,對自己有利的事反而要別人賣命去做。

 

 

  【別出

 1. 別出機杼:機杼,織布機。別出機杼比喻創作另闢途徑,不落俗套。宋.樓鑰〈跋李伯和所藏書畫薄薄酒〉二篇之二:「詞人務以相勝,似不若別出機杼。」

 2. 別出心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也作「別出新裁」、「獨出心裁」。《鏡花緣》:「但這倮兒有三十餘口之多,不知賢妹可能別出心裁,另有炮製?」

 3. 別出新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也作「別出心裁」、「獨出心裁」。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雜說》:「敖繼公釋儀禮,屏棄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

 

 

【切割】【】/【返回行為舉止-5

        

  【切+齒請參閱【切齒

 

  【切+刀請參閱【刀+割(切裁)

 

 

  【割+刀請參閱【刀+割(切裁)

 

 

刊印】【】/【返回行為舉止-5

 

 

 

 

到至【】/【返回行為舉止-5

 

 

 1. 從頭尾:從頭到尾

 2. 從頭到腳:比喻全部。

 

 

   【到+手請參閱【手到

 

   【到+說請參閱【說到

 

   【到+老請參閱【偕(到)老

 

 

        【到+後

 1. 先來後到:按照到來的前後次第。《水滸傳》:「也有個先來後到。甚麼官人的伴當要換座頭!老爺不換!」

 2.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諺語)飯後多做輕微運動,有助於消化,能延年益壽。

 3. 門背後放花子,等不到晚:(諺語)不等天黑便在門後放起花炮來。比喻性急。《金瓶梅》:「應花子,你門背後放花子,等不到晚了!」

 

 

        【到+死(活)

 1. 不到烏江心不:(諺語)比喻不到完全絕望,決不肯認輸放棄。也作「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烏江不肯休」、「不到烏江不盡頭」。項羽戰至烏江自刎而死之事。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初刻拍案驚奇》:「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

 2. 不到黃河心不死:(諺語)比喻不到完全絕望的地步,決不輕言放棄。參見「不到烏江心不死」條。《官場現形記》:「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橫豎我們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3. 瞎貓碰到死老鼠:(歇後語)一時僥倖。失明的貓很難抓到靈敏的老鼠,讓牠碰到死老鼠完全只是僥倖。比喻碰巧、湊巧。

 4. 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諺語)閻王決定人什麼時候死,就得什麼時候死,不能遲緩片刻。《紅樓夢》:「豈不知俗語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1. 到老,學到老:(諺語)人一生都要不斷的學習。比喻學無止境。

 

 

 

 

 

 

   【至+福請參閱【福+至(來)

 

        【至+從請參閱【從+至(到)

 

        【至+來請參閱【來+至

 

   【至死請參閱【至(之)死

 

   【至親請參閱【至親

 

 

剝削【】/【返回行為舉止-5

 

 

   【剝+皮請參閱【剝皮

 

 

   削+為

 1. 削髮為僧:剃除鬚髮,出家為僧。《儒林外史》:「而今聽見人說不在江南,已到四川山裡削髮為僧去了。」

 2. 削方為圓:比喻將正直的性格轉為圓滑。也作「刓方為圓」。《晉書.熊遠傳》:「遂使世人削方為圓,撓直為曲。」

 3. 削觚為圓:觚,有稜角。削觚為圓比喻將正直的性格轉為圓滑。也作「刓方為圓」。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蓋在于秉鈞軸之樞,握刀尺之要,剗邪為正,削觚為圓,能使善之必遷,不謂善之盡有,能使惡之必改,不謂惡之盡無。」

 4. 削木為吏:相傳上古人民性情質樸,法令簡易,雖畫地為牢,用木頭雕成獄吏,亦可以為治。後比喻獄吏殘酷苛刻,令人生懼。也作「刻木為吏」。《幼學瓊林.訟獄類》:「上古時削木為吏,今日之淳風安在?」《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

 

 

【】/【返回行為舉止-5

 

 

   劈牌(排)

 1. 劈牌放對:捉對擂臺比武。也作「劈排定對」、「劈牌定對」。《水滸傳》:「看的眾人,多有好事的,飛報任原說:『今年有劈牌放對的。』」

 2. 劈牌定對:捉對擂臺比武。也作「劈排定對」、「劈牌放對」。《水滸傳》:「問小二哥道:『劈牌定對的好漢在那房裡安歇?』」

 3. 劈排定對:捉對擂臺比武。也作「劈牌放對」、「劈牌定對」。元.無名氏《獨角牛》:「三月二十八日,東嶽泰安神州,我和獨角牛劈排定對,爭交賭籌。」

 

 

駕馭(駛)【】/【返回行為舉止-5

 

 3. 順風駛船:順著風勢張帆行船。比喻順應有利形勢行事。兒女英雄傳:「我這個人雖是個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駛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4. 見風駛船:比喻隨機應變,視情況而行動。亦作「見風使帆」。官場現形記:「這賀推仁更有一件本事,專會見風駛船,看眼色行事。」

 

 

 

駕+齊驅請參閱【齊驅+駕

 

 

 

驅馳【】/【返回行為舉止-5

 

 

 

  先驅

 1. 先驅螻蟻:自願犧牲,先在地下驅趕啃蛀屍骨的螻蟻。比喻竭誠效命,不惜先死。螻蟻,螻蛄與螞蟻,都是生活在土中的昆蟲。語本《戰國策.楚策一》:「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南史.王華傳》:「人以壽為歡,老臣以壽為戚。既不能先驅螻蟻,頻見此事。」

 2. 擁彗先驅:手持掃帚掃地,為貴賓在前引路。表示對賓客的敬意。《史記.孟子荀卿傳》:「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

 3. 負弩先驅:背著弓箭走在前頭開道,表示對長官的尊敬。《史記.司馬相如傳》:「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為寵。」

 

 

        【長驅+入

 1. 長驅徑入:挺進迅猛,銳不可擋。也作「長驅直入」、「長驅而入」。漢.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

 2. 長驅直入:挺進迅速,銳不可擋。也作「長驅徑入」、「長驅而入」。《水滸傳》:「自此盧俊義等無南顧之憂,兵馬長驅直入。」

 3. 長驅而入:進軍迅速,銳不可擋。也作「長驅徑入」、「長驅直入」。《醒世恆言.白玉孃忍苦成夫》:「未到漢口,傳說元將兀良哈歹統領精兵,長驅而入,勢如破竹。」

 

 

   【齊驅+(並)駕請參閱【齊驅(+駕)

 

 

 

   【馳+心請參閱【心+神(+馳)

 

 

        【馳+往

 1. 心馳神往:心神專注、嚮往於事物上。

 2. 心往神馳:形容十分嚮往、思念。也作「心動神馳」。宋.歐陽修〈祭杜祁公文〉:「繫官在朝,心往神馳,送不臨冗,哭不望帷。」

 3. 意往神馳:形容心神嚮往,不能自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馳+檄請參閱【檄+馳

 

神馳請參閱【神馳

 

 

【】/【返回行為舉止-5

 

 

 

勁+節請參閱勁節

 

 

 

【】/【返回行為舉止-5

 

 

 1. 後會有期:以後還有相見的時候。離別時多用此語以安慰對方。亦作「後會可期」。《三國演義》:「後會有期,將軍保重。」

 2. 後會可期:以後還有相見的時候。離別時多用此語以安慰對方。亦作「後會有期」。

 3. 後會難期:日後難有再相見的機會。陽伽藍記大統寺:「老翁送元寶出,云:『後會難期。』以為悽恨,別甚殷勤。」

 

 

 

【】/【返回行為舉止-5

 1. 勉為其難:雖然在事實上有所困難,但仍努力去做。

 2. 困知勉行:指艱苦學習中獲取知識,忍耐勉力下加以實踐。語本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明˙王守仁˙傳習錄˙答顧東橋書:「殀壽不貳,脩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性為行乎!」

 3.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缺失就加以改正,沒有就勉勵自己小心不要犯錯。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句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照耀【】/【返回行為舉止-5

 

 

 

照+難

 1. 礙難照辦:不能依照辦理。

 2. 覆盆難照:比喻無處申訴的沉冤。也作「覆盤難照」。《抱朴子.內篇.辨問》:「豈可以聖人所不為,便云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3. 覆盤難照:比喻無處申訴的沉冤。也作「覆盆難照」。《好逑傳》:「久知覆盤難照,已拚畢命於此,幸遇高賢大俠,倘蒙憐而垂手,則死之日,猶生之年。」

 

 

照+光請參閱光+照

 

照+返請參閱返照

 

高照(+星)請參閱高照(+星)

 

 

 

耀+光請參閱光+耀

 

 

【】/【返回行為舉止-5

 

  【輝+光請參閱光輝

 

  【生輝請參閱生輝(光)

 

 

烹煮【】/【返回行為舉止-5

 

 1. 炮龍烹鳳:豪奢的珍饈。也作「烹龍炮鳳」。《水滸傳》:「雖無炮龍烹鳳,端的是肉山酒海。當日盡皆大醉,各扶歸幕次裡安歇。」

 2. 炮鳳烹龍:豪奢的珍饈。也作「烹龍炮鳳」。元.王實甫《麗春堂》:「今日個宴賞群公,光祿寺醞江釀海,尚食局炮鳳烹龍,教坊司趨蹌妓女,仙音院整理絲桐,都一時尚御苑來供奉,恰便似眾星拱北,萬水朝東。」

 3. 炮鳳煮龍:豪奢的珍饈。也作「烹龍炮鳳」。

 4. 烹龍炮鳳:豪奢的珍饈。也作「炮鳳烹龍」、「炮鳳煮龍」、「炮龍烹鳳」、「炰鳳烹龍」、「烹龍煮鳳」、「炙鳳烹龍」。唐.李賀〈將進酒〉:「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

 

 

燃燒【】/【返回行為舉止-5

 

 

   燒香請參閱燒(焚薰)香

 

 

【】/【返回行為舉止-5

 

 

 1. 香頂禮:比喻虔誠恭敬的崇拜。孤本元明雜劇˙翫江亭:「人生在世長安樂了那,焚香頂禮則個謝皇天呵,噲噲。」

 2. 沐浴焚香:洗澡燒香,表示虔誠潔淨。西遊記:「不論君臣黎庶,大小人家,家家沐浴焚香,戶戶拜天求雨。」

 

 

【】/【返回行為舉止-5

 

 

  【塗地請參閱【塗地

 

 

  【塗炭

 1. 民墜塗炭:百姓生活十分痛苦,如墜入泥濘火炭之中。也作「生靈塗炭」。《書經.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塗炭+生靈(民)請參閱【生靈(民)+塗炭(地)

 

 

砥礪【】/【返回行為舉止-5

 

 

 

砥(礪)+節請參閱【節+砥(礪)

 

砥(+礪)+行請參閱【行+砥(+礪)

 

 

【】/【返回行為舉止-5

 

磕+ 頭請參閱【磕頭

 

 

【】/【返回行為舉止-5

 

 

 

鑽+地請參閱【地+鑽

 

鑽冰請參閱【鑽冰

 

 

【】/【返回行為舉止-5

 

 

 

  【鏤+雕(彫)請參閱【雕(彫)+鏤

 

 

  【鏤冰

 1. 鏤冰雕朽:在冰塊或腐壞的木頭上雕刻,往往無法完成。比喻徒勞無功,白費心力。《抱朴子.內篇.論仙》:「夫苦心約己,以行無益之事,鏤冰雕朽,終無必成之功。」

 2. 畫脂鏤冰:在凝固的油脂上繪畫或冰上雕刻,一旦融化,則化為烏有。比喻勞而無功。漢.桓寬《鹽鐵論.殊路》:「故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月損功。」

 3. 炊沙鏤冰:煮沙不能成飯,刻冰不能作器。比喻徒勞無功,白費氣力。宋.張淏《雲谷雜記.卷首.書侍郎徐公帖後》:「絕編壞簡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敦/敷/數/斂【】/【返回行為舉止-5

 

 

敢當請參閱【敢當

 

 

 

殺戮【】/【返回行為舉止-5

 

 

殺+生請參閱【生+殺

 

殺+殘請參閱【殘+殺

 

去殺請參閱【去殺

 

 

屠斬【】/【返回行為舉止-5

 

 

放下屠刀請參閱【放下+屠刀

 

 

【】/【返回行為舉止-5

 

 【延年+壽請參閱【養(益延)壽

 

 

【】/【返回行為舉止-5

 

 【竭+智請參閱【智+竭(盡)

 

 【竭+力請參閱【力+竭

 

 【竭+用請參閱【用+竭

 

 【竭+盡請參閱【盡+竭

 

 

【】/【返回行為舉止-5

 

 【盡+道請參閱【道+盡

 

 【盡+智請參閱【智+竭(盡)

 

 【盡+窮請參閱【窮+盡

 

 

      【盡+滅/【返回行為舉止-5/

 1. 消滅殆盡:幾乎全部消除毀滅。

 2. 消滅淨盡:澈底清除、毀滅。

 3. 前功盡滅:將以往辛苦建立的功勞,全部廢棄。也作「前功盡棄」。《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盡+良/【返回行為舉止-5/

 1. 喪盡天良:形容泯滅人性,極為惡毒。《兒女英雄傳》:「既見到了,要不拿出血心來提補老爺,那小的就喪盡天良了。」

 2. 蜚鳥盡,良弓藏:比喻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也作「飛鳥盡,良弓藏」。《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3. 飛鳥盡,良弓藏:比喻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也作「蜚鳥盡,良弓藏」。

 

 

 【盡+情請參閱【情+盡

 

 【盡+絕請參閱【絕+盡

 

 【盡+力請參閱【力+盡

 

 【盡+用請參閱【用+盡

 

 

 【盡+報/【返回行為舉止-5/

 1. 盡忠報國:竭盡忠誠報效國家。也作「精忠報國」。《北史.文苑傳.顏之推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

 2. 盡心圖報:全心全意的設想報答他人。《紅樓夢》:「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

 3. 報國盡忠:為國盡忠效力。《西遊記》:「我師父大發弘願,情欣意美,報國盡忠,蒙唐王賜與文牒。」

 

 

 【盡+來/【返回行為舉止-5/

 1. 來:艱難困苦的境遇已經結束,而將逐步進入佳境。也作「苦盡甜來」。元.白樸《東牆記》:「似這等不枉了教人害,苦盡甘來。」

 2. 興盡悲來:高興到極點,悲哀就隨之而來。指萬事只能適可而止。唐.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3. 甘盡苦來:順境已過,而艱苦的逆境尾隨而來。

 

 

      【盡+竭/【返回行為舉止-5/

 1. 竭盡心思:用盡心血,耗盡腦力。

 2. 兵盡器竭:士卒傷亡,兵器耗盡。形容戰敗後的慘狀。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兵盡器竭,斃于旗下。」

 3. 竭智盡忠:奉獻最大的才智與忠誠。「智」文獻異文作「知」。楚辭˙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

 

              ˙盡+竭誠+節

 1. 竭誠盡節:竭盡忠誠和氣節。隋書˙誠節傳˙游元傳:「公之弟兄,青紫交映,當謂竭誠盡節,上答鴻恩。」

 2. 盡節竭誠:竭盡忠誠、志節。亦作「盡誠竭節」。魏書˙呂羅漢傳:「自非盡節竭誠,將何以垂名竹帛?」

 3. 盡誠竭節:竭盡忠誠志節。亦作「盡節竭誠」。三國志˙魏書˙夏侯尚傳「尚薨,諡曰悼侯」句下裴松之˙注引魏書載詔曰:「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4. 盡心竭誠:竭盡心中的誠意。漢˙張禹˙奏事:「以臣下各得盡心竭誠,而事公明。」

 

 

              ˙盡+竭+力

 1. 盡忠竭力:竭盡心力去為他人或國家做事。魏書˙崔亮傳:「常思同昇舉直,以報明主之恩,盡忠竭力,不為貽厥之累。」

 2. 盡心竭力:費盡心思,竭盡全力。宋書˙宗越傳:「帝凶暴無道,而越及譚金、童太壹並為之用命,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力,故帝憑其爪牙,無所忌憚。」

 3. 竭盡全力:全力以赴。

 4. 竭智盡力:竭盡智識與精力。亦作「殫智竭力」。

 5. 財竭力盡:財物和力氣都已耗盡。形容生活陷入貧困。亦作「財殫力竭」、「財殫力盡」。漢˙谷永˙黑龍見東萊對:「百姓財竭力盡,愁恨感天。」

 

 

      【盡+兵請參閱【兵+窮(盡疲衰殘弱)

 

 

   盡+矢/【返回行為舉止-5/

 1. 矢盡兵窮:箭已射完,兵已喪盡。形容孤立無援,陷於窮途絕境。唐˙孫揆˙靈應傳:「申胥乃衰楚之大夫,而以矢盡兵窮,委身折節,肝腦塗地,感動於強秦。」

 2. 兵盡矢窮:士兵死傷大半,連武器也都用光了。形容戰敗後的慘狀。文選˙李陵˙答蘇武書:「胡馬奔走,兵盡矢窮。」

 3. 弓折矢盡:兵器殘壞,無力戰鬥。亦作「弓折箭盡」。五代史平話˙晉史:「沈斌弓折矢盡,終為國家效死耳。」

 

 

 

   盡+生(死)/【返回行為舉止-5/

 1. 福盡災:形容福分享盡了,災禍就跟著來了。《初刻拍案驚奇》:「誰知太后回鑾,也是小的每福盡災生,一死也不枉了。」

 2. 拚生盡死:豁出性命。比喻盡全力。《朱子語類.總論》:「某看來,這道理若不是拚生盡死去理會,終不解得!」

 3. 一生受用不盡:一輩子皆蒙受其利。

 4. 一生喫著不盡:一輩子吃穿不窮,衣食無缺。

 

 2. 鞠躬盡瘁,而後已:意謂不辭辛苦的竭盡心力,一直到死為止。語本《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清史稿.陳鵬年傳》:「上聞,諭曰:『鵬年積勞成疾,沒於公所,聞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罄。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

 3. 馬死黃金盡:比喻家破人亡。《初刻拍案驚奇》:「卻不知樂極悲生,也終有馬死黃金盡的時節。」

 

 

   盡+弓折(藏)請參閱【弓+折(盡)

 

 

 

【】/【返回行為舉止-5

 

群+雄請參閱【群雄

 

群+拔請參閱【拔+群(類)

 

群+絕請參閱【絕+群

   

 

群+俗/【返回行為舉止-5/

 1. 超群脫俗:超出眾人,不同凡俗。

 2. 逸群絕俗:超越眾人和凡俗。

 3. 超俗拔群:不同於凡俗,突出於群眾。

 

 

群+逸請參閱【逸群

 

群+出請參閱【出+群(類)

 

 

群+入/【返回行為舉止-5/

 1. 鶻入鴉群:鶻,鷙鳥,一種猛禽。鶻入鴉群比喻威力強猛,所向無敵。《北史.齊宗室諸王傳上.上洛王思宗傳》:「爾擊賊如鶻入鴉群,宜思好事。」

 2. 虎入羊群:老虎衝進羊群中。比喻以強欺弱,為所欲為。也作「虎蕩羊群」。《西遊記》:「你看他六隻手,使著三根棒,一路打將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鷹來雞柵。」

 3. 引虎入羊群:將老虎引入羊群中。比喻自取禍患。《三國演義》:「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

 

 

群+類/【返回行為舉止-5/

 1. 拔群出類:才華超群,資質特出。也作「出類拔萃」。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

 2. 軼群絕類:超越同類。也作「超世絕倫」、「逸群絕倫」。宋.曾鞏〈代人祭李白文〉:「飛黃駃騠,軼群絕類。」

 3. 超群拔類:超出眾人,無人可及。也作「超群軼類」、「軼類超群」。

 4. 超群軼類:優異非常,無人可比。也作「超群拔類」、「軼類超群」。

 5. 出類拔群: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也作「出類拔萃」。《梁書.劉顯傳》:「竊痛友人沛國劉顯,韞櫝藝文,研精覃奧,聰明特達,出類拔群。」

 6. 拔類超群:人才特出,超出眾人之上。也作「出類拔萃」。元.湯式〈一枝花.麗春園有世情套〉:「恁待要片時間拔類超群,則除是三般兒結果收因。」

 7, 出類超群: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也作「出類拔萃」。《孤本元明雜劇.誤失金環》:「兩個夫榮妻貴,一雙出類超群。」

 8. 軼類超群:出類拔萃,勝過眾人。也作「超群拔類」、「超群軼類」。《隋唐演義》:「就是那一長一技之微,若果能專心致志,亦足以軼類超群,獨步一時。」

 

 

群起+攻請參閱【群起+攻

 

超群請參閱【超群

 

 

圖+利圖+謀(不軌)圖報圖治圖強(新)鴻(宏)圖+大展

   /【返回行為舉止-5

 【圖=圖畫繪圖請參閱【圖/琳琅滿目 

 

 1. 圖財害命:為了錢財而謀害人命。亦作「圖財致命」。元˙姚守中˙粉蝶兒˙性魯心愚套˙耍孩兒:「他比那圖財害命情尤重,我比那展草垂韁義有餘。」

 2. 圖財致命:為了錢財而謀害人命。亦作「圖財害命」。元˙曾瑞˙留鞋記:「你如今將俺主人擺佈死了,故意將這繡鞋揣在懷裡,正是你圖財致命。」 

 3. 負圖之托:承受輔佐幼君的囑托。後漢書˙朱浮等傳˙論曰:「周章身非負圖之托,德乏萬夫之望。」

 4. 遠圖長慮:設想深遠,考慮周延。漢˙蔡邕˙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心耽其榮,體安其玄,遠圖長慮,用遺舊居。」

 5. 深圖遠慮:計畫周詳,慮事長遠。亦作「深謀遠慮」、「深謀遠猷」。三國志˙蜀書˙郤正傳:「是以賢人君子,深圖遠慮,畏彼咎戾,超然高舉。」

 6. 力圖上進:極力圖謀向上進步。

 7. 潛圖問鼎:比喻暗中企圖謀篡。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人,到了雒邑,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卻問起九鼎的輕重,顯示楚莊王覬覦著周室。典出左傳˙宣公三年。南朝齊˙武帝˙誅張敬兒詔:「假託妖巫,用相震惑,妄設徵祥,潛圖問鼎。」

 8. 不圖打點,只圖混水:(諺語)比喻目的在彼,不在於此。金瓶梅:「進錢糧之時,香裡頭多上些木頭,蠟裡頭多攙些油,那裡查帳去!不圖打點,只圖混水。」

 9. 救亡圖存:拯救危亡,力圖生存。

10.戴罪圖功:帶罪立功,將功折罪。或作「帶罪立功」、「戴罪立功」。明史˙馬芳傳:「帝令察爌辦賊,許戴罪圖功,否即以賜劍從事。」 

11.橡皮圖章:比喻有名無實的人物。

12.朝不圖夕:早上無法為晚上的事預先謀畫。比喻情況危急,不能作長遠的打算。亦作「朝不謀夕」、「朝不慮夕」。唐˙柳宗元˙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某天罰深重,餘息苟存,沉竄俟罪,朝不圖夕,伏謁無路。」

13.翻然改圖:一下子改變主意。漢˙審配˙獻書袁譚:「何圖凶險讒慝之人,造飾無端,誘導姦利,至令將軍翻然改圖。」

14.悼心失圖:因為悲傷過度,而疏於策畫。左傳˙昭公七年:「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

15.滋蔓難圖:野草到處蔓延繁殖,難以消除。比喻當權者勢力一擴大,就難以控制、消滅。語本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清史稿˙王拯傳:「信宜陳金缸尤為巨憝,群賊相為一氣,滋蔓難圖。」

 

 

   圖+利/【返回行為舉止-5/

 1. 貪名圖利:貪求名聲,圖取私利。明˙徐元˙八義記:「貪名圖利世間人,不修因果恁痴心。」

 2. 有利可圖:有利益可以謀取。發財秘訣:「忽見一家店鋪在那裡燒料泡,心中暗忖,把這個販到香港,或者有利可圖,我何妨試他一試?」

 3. 無利可圖:得不到絲毫的利益。

 4. 惟利是圖:一心一意只求利,不顧其他。或作「惟利是求」、「惟利是逐」、「惟利是視」、「惟利是從」、「惟利是營」、「唯利是圖」。抱朴子˙內篇˙勤求:「由於誇誑,內抱貪瀆,惟利是圖。」

 5. 唯利是圖:只要有利益,什麼事都可以做。

 

 

   圖+謀(不軌)/【返回行為舉止-5/

 1. 圖謀不軌:謀劃不法叛逆的事。亦作「圖為不軌」。隋書˙文四子傳˙庶人秀傳:「苞藏凶慝,圖謀不軌,逆臣之跡也。」

 2. 謀圖不軌:預謀做不法叛逆之事。亦作「圖為不軌」。晉書˙王廙傳:「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

 3. 謀王圖霸:謀圖王位霸業。明˙康海˙中山狼:「堪笑他謀王圖霸!那些個飄零四海便為家。」

 

 3. 圖為不軌:圖,謀劃。軌,常規。比喻計劃進行不法的事,如犯上、作亂及叛逆等。亦作「謀圖不軌」、「謀逆不軌」、「謀為不軌」、「圖謀不軌」。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休未至,綝欲入宮,圖為不軌,召百官會議,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

 4. 所圖不軌:圖謀做不合法的壞事。多指叛變活動。後漢書˙袁紹傳:「會董卓乘虛,所圖不軌。臣父兄親從,並當大位,不憚一室之禍,苟惟寧國之義,故遂解節出奔,創謀河外。」

 

 

   圖報

 1. 捨身圖報:犧牲性命,圖謀報恩。明.王世貞《鳴鳳記》:「剩此微軀,皆賴天恩庇;捨身圖報,如何敢逡巡迴避。」

 2. 感恩圖報:感激他人的恩德而設法報答。明.李昌祺《剪燈餘話.泰山御史傳》:「過蒙原宥,特賜保全,所宜竭力宣忠,感恩圖報。」

 3. 盡心圖報:全心全意的設想報答他人。《紅樓夢》:「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

 

 

   圖治/【返回行為舉止-5/

 1. 厲精圖治:發憤圖強,力求有所作為。亦作「厲精求治」、「勵精圖治」、「勵精求治」。宋史˙神宗紀˙贊曰:「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2. 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力求有所作為。亦作「厲精圖治」。元史˙拜住傳:「英宗倚之,相與勵精圖治。」 

 3. 宵旰圖治:宵衣旰食,勤勞政事,極力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明史˙羅僑傳:「願陛下慎逸游,屏玩好,放棄小人,召還舊德,與在廷臣工,宵旰圖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

 

 

   圖強(新)/【返回行為舉止-5/

 1. 發憤圖強;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

 2. 奮發圖強:振奮精神,努力自強。

 3. 維新圖強:革舊布新,以謀求強盛。

 

 2. 棄過圖新:棄絕已往的過失,圖謀更新。金史˙完顏匡傳:「又蒙聖畫改輸銀三百萬兩,在本朝宜不敢固違,然傾國資財,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棄過圖新、兼愛南北之意也。」

 3. 棄舊圖新:拋棄過去錯誤,重新找到正確的新方向。

 

 

   鴻(宏)圖+大展/【返回行為舉止-5/

 1. 鴻圖大展:祝賀人家得以發展遠大的志向或計畫的用語。

 2. 大展鴻圖:充分發展宏大的計畫或事業。

 3. 大展宏圖:大大的發展宏偉的計畫、前途。為祝賀人開業的常用語。

 

 

 

算+算算+打算+天算+謀(略)算+(前)後算+神(玄妙)

    【算+一(+千萬)算盤/【返回行為舉止-5

 1. 算無遺策:比喻計畫周密,從不失策。三國志˙魏書˙荀彧等傳˙評曰:「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

 2. 算命先生:為人卜算吉凶、禍福等的人。初刻拍案驚奇:「子文又尋個算命先生合一合婚,說道:『果是大吉。』」

 3. 鶴算龜齡:比喻長壽。亦作「龜年鶴壽」、「龜齡鶴算」。

 4. 不算什麼:(1)不足為奇、不足稱道。(2)謙指自己的作為是小事一樁。

 5. 窮算命,富燒香:(諺語)窮困時算命卜卦指望變富,富有時燒香祈求希望更加富有。

 6. 說話算話:信守承諾,絕不食言。

 7. 穩操勝算:勝算,獲勝的策謀。穩操勝算指形容做事時,很有成功獲勝的把握。

 8. 龜齡鶴算:比喻人長壽。亦作「龜年鶴壽」、「鶴算龜齡」。宋˙侯寘˙水調歌頭˙湘水照秋碧詞:「坐享龜齡鶴算,穩佩金魚玉帶,常近赭黃袍。」

 9. 持籌握算:籌、算為古代計算數目的器具。持籌握算指管理財務,精打細算。聊齋志異˙雲蘿公主:「婦持籌握算,日致豐盈。」

10.親兄弟,明算帳:(諺語)人與人之間的錢財來往,要算得清楚,即使親兄弟也是如此。或作「親兄弟,明算賬」。

 

 

   算+算/【返回行為舉止-5/

 1. 算來算去:(1)反覆計算。(2)比喻精打細算。

 2. 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諺語)人再會算計,也無法與天相較。比喻命運由不得人。

 3. 天算不由人算:(諺語)天意已定,由不得人們自作打算。亦作「人算不如天算」。

 4. 人算不如天算:比喻天意已定,人無法自作安排。亦作「天算不由人算」。

 5.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諺語)比喻人的計謀策略再縝密也敵不過天意。平妖傳:「常言道:『人雖有千算,天只有一算。天若容人算,世上無窮漢。』胡員外不想被這場天火燒得寸草皆無。」

 

 

   算+打/【返回行為舉止-5/

 1. 打鐵算盤:算命、批八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裡又擺著曆本,又擺著算盤,又堆了那些書,不是打鐵算盤麼?」

 2. 打細算盤:在小節小事上精打細算。亦作「打小算盤」。紅樓夢:「你們聽聽,我說了一句,他就瘋了,說了兩車的無賴泥腿市俗專會打細算盤分斤撥兩的話出來。」

 3. 打小算盤:在小節小事上精打細算。亦作「打細算盤」。官場現形記:「有些會打小算盤的人,譬如一向是孝敬一百兩的,如今只消一百塊錢,化上七十多兩銀子,也甚覺得冠冕。」

 4. 打打算盤:衡量利弊、計較得失。

 5. 打如意算盤:盤算稱心如意的計策。

 6. 精打細算:精細的謀劃打算。

 7. 滿打滿算:全部算在內。兒女英雄傳:「孔夫子給子華他們老太太的米,那是行人情,自然給的是串過的細米,須得滿打滿算。」

 

 

   算+天/【返回行為舉止-5/

 1. 天算不由人算:(諺語)天意已定,由不得人們自作打算。亦作「人算不如天算」。

 2. 人算不如天算:比喻天意已定,人無法自作安排。亦作「天算不由人算」。

 3. 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諺語)人再會算計,也無法與天相較。比喻命運由不得人。

 4.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諺語)比喻人的計謀策略再縝密也敵不過天意。平妖傳:「常言道:『人雖有千算,天只有一算。天若容人算,世上無窮漢。』胡員外不想被這場天火燒得寸草皆無。」

 5. 過得一天算一天:(諺語)比喻對未來沒有計劃,得過且過。

 

 

   算+謀(略)/【返回行為舉止-5/

 1. 玄謀廟算:玄妙難測的謀略。晉書˙文帝紀:「公躬擐甲冑,龔行天罰,玄謀廟算,遵養時晦。」

 2. 老謀深算:形容人思慮周詳,不草率行動。後用來形容人精明老練,心思深沉。孽海花:「沈毅哉!老謀深算,革命軍之軍事家。」

 

 1. 長算遠:長遠的打算。宋˙洪邁˙容齋續筆˙名將晚謬:「搴旗陷陳,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算+(前)後/【返回行為舉止-5/

 1. 思前算後:前後反覆思量、仔細盤算。亦作「思前想後」。初刻拍案驚奇:「只為點繡女事急,倉卒中,不暇思前算後,做此一事,也是出于無奈。」

 2. 巴前算後:前後仔細盤算、計劃。二刻拍案驚奇:「勞生擾擾、巴前算後,每懷不足之心。」

 3. 秋後算帳:原指農作物每年的收成總額,到秋天收割後才統一結算。後用以喻事情到了一個段落後,再來評斷其是非曲直。或作「秋後算賬」。

 

 

   算+神(玄妙)/【返回行為舉止-5/

 1. 神算妙計:神奇高妙的計謀策略。亦作「神機妙算」。

 2. 神機妙算:神奇的機謀策略。亦作「玄機妙算」、「神謀妙策」、「神機妙術」、「神機妙策」、「神機妙用」、「神術妙法」、「神術妙計」、「神術妙策」、「神算妙計」。三國演義:「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1. 謀廟算:玄妙難測的謀略。晉書˙文帝紀:「公躬擐甲冑,龔行天罰,玄謀廟算,遵養時晦。」

 2. 玄機妙算:玄機,玄祕的機關。妙算,神妙的推算。玄機妙算指神妙的籌謀推算。亦作「神機妙算」。封神演義:「運督軍需,智擒法戒,玄機妙算,奇功莫大!」

   

 

   算+一(+千萬)/【返回行為舉止-5/

 1. 不算件事:指事情過於瑣雜或低俗,不值得成為話題。

 2. 算,不值天一劃:(諺語)人再會算計,也無法與天相較。比喻命運由不得人。

 3. 走一步算一步:比喻事情無計可施,暫時將目前困境應付過去再說。

 4. 屈指一算:扳著手指來算。文明小史:「堂倌屈指一算,須得一百五十二文。」

 5. 掐指一算:以拇指點著其他指節來推算干支或占測吉凶。或稱為「掐弄」、「掐算」。

 6.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諺語)比喻人的計謀策略再縝密也敵不過天意。平妖傳:「常言道:『人雖有千算,天只有一算。天若容人算,世上無窮漢。』胡員外不想被這場天火燒得寸草皆無。」

 7. 過得一天算一天:(諺語)比喻對未來沒有計劃,得過且過。

 

 

算盤請參閱【打+算盤

 

 

 

【】/【返回行為舉止-5

 

 

       【求+渴/【返回行為舉止-5/

 1. 求賢如渴:訪求賢才,有如口渴急於飲水一般。形容尋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亦作「求賢若渴」、「思賢如渴」。後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

 2. 求賢若渴:慕求賢才,有如口渴急於飲水。形容求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亦作「求賢如渴」、「思賢如渴」。隋書˙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3. 求若渴:形容徵求人才非常懇切急迫。

 

 

求+告請參閱【告+求

 

求+應請參閱【應+求

 

求+利請參閱【利+求(取)

 

求+得請參閱【得+求(乞)

 

求+生請參閱【求生

 

求+死請參閱【死+求(乞)

 

 

求+供/【返回行為舉止-5/

 1. 求過於供:需求量多過供應量。

 2. 供不應求:供給不能滿足需求。也作「供不敷求」。

 3. 供過於求:供給超過所需要的。《清朝續文獻通考.錢幣考四》:「明年更購銅七十四萬九千擔,鑄成四十六萬萬餘枚,供過於求,價值遂一落千丈矣。」

 

 

求+益/【返回行為舉止-5/

 1. 求益反損:圖謀好處,反招損失。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僧悟玄》:「誤入其中,害及性命,求益反損,深可戒也。」

 2. 精益求精:力求技能進步再進步。《論語.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下宋.朱熹.集注:「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品花寶鑑》:「子玉則釣深索隱,精益求精。」

 3. 買菜求益:比喻計較錢財或酬勞之多寡。語本晉.皇甫謐《高士傳.嚴光》:「司徒霸與光素舊,欲屈光到霸所語言,遣使西曹屬侯子道奉書,光不起,……光曰:『我手不能書。』乃口授之。使者嫌少,可更足。光曰:『買菜乎?求益也?』」

 

 

求+冰請參閱【冰+求(取得)

 

求+友請參閱【友+求

 

求+賢請參閱【求賢

 

求+貪請參閱【貪求

 

求+神請參閱【求神

 

求+全請參閱【求全

 

 

求+同(異)/【返回行為舉止-5/

 1. 求存異:求取共同點、保留相異處。

 2. 同氣相求: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互相感應。後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很投合,自然結合在一起。也作「同類相呼」、「同類相求」。語出《易經.乾卦.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3. 同類相求: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也作「同氣相求」。《史記.伯夷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4. 同惡相求:惡人互相求助勾結作惡。也作「同惡相濟」。《左傳.昭公十三年》:「同惡相求,如市賈焉。」

 

 2. 求新立:力求新穎奇異,以與他人不同。《隋唐演義》:「眾美人亦因煬帝留心裙帶,便個個求新立異蠱惑他,博片刻之歡。」

 

 

求榮+賣請參閱【賣+求榮(利)

 

 

難求/【返回行為舉止-5/

 1. 一票難求:連一張票都很難買得到。形容購票熱烈的情況。

 2.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諺語)比喻將才難得。《三國演義》:「『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張郃雖然有罪,乃魏王所深愛者也,不可便誅。」

 3.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諺語)領導人才難得。《東周列國志》:「史臣論秦事,以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穆公信孟明之賢,能始終任用,所以卒成伯業。」

 

 

貪求/【返回行為舉止-5/

 1. 貪求無厭:貪圖獲得好處而無滿足之時。亦作「貪求無已」。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初真十戒:「第七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卹貧窮。」

 2. 貪求無饜:過分索求而不知足。

 3. 貪求無已:貪圖獲得好處而無滿足之時。亦作「貪求無厭」。

 

 

垂臨【】/【返回行為舉止-5

 

垂+頭請參閱【垂頭

 

垂+手請參閱【垂手

 

 

  垂+功

 1. 功垂竹帛:功業為史書所記載,功名將永垂不朽。《老殘遊記》:「宮保若能行此上策,豈不是賈讓二千年後得一知己?功垂竹帛,萬世不朽。」

 2. 功敗垂成: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失敗了。也作「功墮垂成」。《晉書.謝安傳》:「降齡何促,功敗垂成,拊其遺文,經綸遠矣。」

 3. 功墮垂成:事情快要成功時遭到毀壞。也作「功敗垂成」。明.張鳳翼《紅拂記》:「侵地無方,攻城記屈,邅回轉覺難發,功墮垂成,怎能勾衝擊唐突。」

 

 

  垂+後

 1. 垂裕後昆:為後世子孫留下財富或功績。《書經.仲虺之誥》:「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2. 德垂後裔:德澤廣被於後世子孫。《書經.微子之命》:「功加于時,德垂後裔。」

 3. 名垂後世:名聲流傳於後代。《漢書.息夫躬傳》:「昔秦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名垂於後世。」

 

 

  垂+不朽

 1. 永垂不朽:永遠流傳而不磨滅。亦作「永傳不朽」、「永存不朽」。《封神演義》:「小將軍丹心忠義,為國捐軀,青史簡篇,永垂不朽。」

 2. 並垂不朽:一起留傳萬世,永不磨滅。

 3. 名垂不朽:名聲流傳垂久遠而不壞。亦作「名傳不朽」。

 

 

  竹帛

 1. 垂名竹帛:竹帛,典籍。垂名竹帛指在史籍上留名。五代史平話˙梁史:「小人從相公行軍,仰荷福廕,戰無不勝,攻無不服,也指望垂名竹帛;願相公保奏,得個帥府的名分。」

 2. 名垂竹帛:名聲傳垂於史籍。三國演義:「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

 

 3. 功垂竹帛:功業為史書所記載,功名將永垂不朽。老殘遊記:「宮保若能行此上策,豈不是賈讓二千年後得一知己?功垂竹帛,萬世不朽。」

 

 

     【垂涎

 1. 垂涎三尺︰形容見到美食,口水直流。或比喻對某物產生欣羨。賈誼︰一國聞之者、見之者,垂涎相告。

 2. 垂涎欲滴:嘴饞的口水快要流下來,形容極貪饞。亦作「饞涎欲滴」、「饞涎欲垂」。

 3. 染指垂涎:比喻急欲攫獲非分利益。元史˙郝經傳:「病民諸姦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覬覦神器,染指垂。」

 

 

垂堂+坐請參閱【(垂)堂+坐

 

 

 

 

 

 

 【臨+頭請參閱【臨頭

 

 

   【臨+對

 1. 臨風對月:面對良辰美景。《孤本元明雜劇.誤失金環》:「使佳人才子,臨風對月,心非木石,豈無所思。」

 2. 臨軍對壘:面對敵軍,準備作戰。也作「臨軍對陣」。《孤本元明雜劇.萬國來朝》:「領將驅兵敢戰敵,臨軍對壘慣相持。」

 3. 臨軍對陣:面對敵軍,準備作戰。也作「臨軍對壘」。《孤本元明雜劇.慶賞端陽》:「驟馬橫槍武藝精,臨軍對陣見輸贏。」

 

 

 【臨+井請參閱穿(掘)井+(臨)渴

 

 

   【臨深+履薄(冰)

 1. 如臨淵:好像走到深水潭的邊上。比喻行事十分小心謹慎。也作「如臨深谷」、「如臨淵谷」。《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如臨深谷:比喻行事十分小心謹慎。也作「如臨深淵」、「如臨淵谷」。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雲林右英夫人噯楊真人許長史詩二十六首》:「如潛有所得,專如臨深谷,戰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門耳。」

 3. 臨深履薄: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亦作「臨深履冰」、「履薄臨深」。語本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後漢書˙楊終戒傳:「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

 4. 臨深履冰:比喻小心戒慎。亦作「臨深履薄」。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紀˙裴松之˙注引帝集:「以眇眇之身,質性頑固,未能涉道,而遵大路,臨深履冰,涕泗憂懼。」

 5. 履薄臨深:比喻小心戒慎。亦作「臨深履薄」。唐˙張蘊古˙大寶箴:「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

 

 4. 臨淵薄:比喻戒慎恐懼。

 5. 臨危履冰:置身險境,而能如走在冰上的小心謹慎。比喻處境極為艱險。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連珠篇:「故聖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

 6. 如履如臨:比喻處事極為謹慎小心。亦作「如履薄冰」。舊唐書˙僖宗本紀:「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日慎一日,如履如臨。」

  

 

臨危請參閱臨危

 

臨難請參閱臨難

 

 

 

 

【】/【返回行為舉止-5

 

   【釋+手請參閱【放(釋)手

 

 

 

 

【】/【返回行為舉止-5

 

 

 

 

 

    【就+去(來)

 1. 就之分:取捨或進退間的分際。《漢書.楊敞傳》:「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

 2. 去危就安:離開危險,趨於安全之境。《魏書.慕容白曜傳》:「夫見機而動,周易所稱;去危就安,人事常理。」

 3. 去本就末:放棄最根本或最重要的部分,而去求取末端細節。也作「背本趨末」。《漢書.地理志下》:「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僭上,眾庶仿效,羞不相及。」

 

 1. 得了些顏色,就開起染房:不能給好臉色,給了一點好臉色就神氣起來。比喻得意忘形。《金瓶梅》:「漢子在屋裡睡了一夜兒,得了些顏色兒,就開起染房來了!」

 

 

  【就是請參閱【就(即)是

 

 

    【就裡

 1. 明知就清楚的知道其中的道理。三國演義:「貂蟬已明知就裡,假作歡喜拜謝。」

 2. 不知就裡:不知詳細的情況。或作「不知究理」。初刻拍案驚奇:「蜚英起初還推一向在閣下睡,不知就裡,被打不過,只得把來蹤去跡細細招了。」

 3. 不明就裡:不清楚、不了解事件的內情。

 

 

  【就簡請參閱【就簡

 

  【就地請參閱【就(著)地(+價+錢)

 

 

【】/【返回行為舉止-5

  

        【秉(炳)燭請參閱【炳(秉)燭

 

 

【】/【返回行為舉止-5

 

 

 

        【廢+失

 1. 廢時失業:荒廢時日又失去工作。《老殘遊記》:「其實這樣東西,倘若吃得廢時失業的,自然是不好,若是不上癮,隨便消遣消遣,到也是個妙品。」

 2. 廢時失事:荒廢時日而又誤事。

 3. 廢賢失政:廢棄賢能的人,喪失為政的道理。《三國演義》:「公荒淫無道,廢賢失政,理宜誅戮。」

 

 

        【廢+興請參閱【興+絕(滅亡廢衰盛)

 

        【廢+舉請參閱【舉+廢

 

        【廢食請參閱【忘(廢)食

 

 

【】/【返回行為舉止-5

 

 

        【霸+一方

 1. 雄霸方:在某地或某方面具有龐大勢力,居領導地位。

 2. 各霸一方:各自稱霸於一地。《三國演義》:「今董卓專權,天子懦弱,海內大亂,各霸一方。」

 3. 獨霸一方:在某地或某方面稱霸,無人可敵。多含有貶責之意。《喻世明言.臨安里錢婆留發跡》:「像錢王生於亂世,獨霸一方,做了一十四州之王。」

 

 

        【霸陵請參閱【霸(灞)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