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錦囊智庫  詩詞名句    題辭            謎語            流行語        歇後語        稱號別名   

                  成語辨正    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語文遊戲+雙向成語接龍

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倫常百態 百家爭鳴 才子佳人 人品情操 精神氣力 真情至性  
行為舉止 肢體感官 生活萬象 千呼萬喚 萬紫千紅 琳琅滿目  
天高地遠 日精月華 山明水秀 雲淡風輕 植物世界 動物奇觀  

成語用法、出處,節錄自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實用成語辭典》(故鄉出版社)  

肢體感官分類
耳、鼻 目、眼、睛、眸、眉 齒、牙、脣、舌、嘴 、
頭臉、顏面、相貌、首領、頂額、腮頤、頷頰、頸項 手、指、臂、肱、腋、肘、拳、掌、腕、足、腳、腿、股、踵、膝、趾

身、體、軀、毛、髮、鬢、皮、膚、胸、腹、肚、腰、肩、背

肝、膽、腦、肺、腸、骨、肉、肌、筋、髓

聽聞、聲音、影響、看見、視睹、顧盼、觀瞻、睡眠、寢寐、涕泣、淚

談(譚)說讀講、論證評議、言詞(辭)話語、訓誘諄誨、讚(贊)譽誇許、詠誦辯護諫誡、設計訂謀(謨) 、課試訪謝、認識請託、警誓誅討、訴訟誣謗譏諷、諂諛謠讒、詭譎詐訛謊、謬誤謾詆、詳詢記(紀)錄、腔調

知曉、志趣、恩惠、意會、思慮、想念、感懷、覺悟、戀慕、堅忍、懸疑、迷惑真情至性

勸告、問道、應答、稱頌、可否、咒罵、品味、吞吐、吃喝餐食、吸吮舔舐、咀嚼嚥噎、啜飲啖嘗、含啣噴咬、嗜吻咽哺 千呼萬喚 傳授教學、寫作敘述、注釋解析、啟示發揮捐贈貢獻、籌備措置、輔佐保佑、取捨(舍)進退、妝(裝)扮烘托、更改變換、創造建立、居住歸宿、蹤跡行為舉止 【其他】耿聘耽聊聳聒聵睫睜矚瞑瞞覽、喙嗔噤喘唯嘔叩向司售吊、顱題顙頡顰顫鬍鬚髯髦鬟髻、蹙跟、脾胃胎臍脛脊膺骼骸髀、懂慰努、譬諾諧謂謳諸訥譜諱謅誑誆訕詒、餘飢饑餓、醒醉、宣宰寄審寵、涎渴、癢、肆肅  

 

肢體感官一

+目

+ 首(臉)

耳+方 耳+當 耳+人

耳+雷

耳+見(睹) 耳+出(入)

牆(垣)

耳+(盜)鐘(鈴)

耳聞

耳熱

耳朵

塞耳

掩耳

洗耳

馬(驢)耳

逆耳+(忠)言

鼻+眼

鼻頭

鼻子

鼻涕

鼻(+孔)+出

掩鼻

     

 

1. 耳熟能詳︰是指眾人時常談起,而家喻戶曉的事理。歐陽修︰常用此 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2. 耳順之年︰指六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六十而順。」

3. 耳鬢廝磨︰形容男女相戀,彼此偎依,親密至極。(廝,相) 。亦作「鬢交接」。孽海花:「愛林把椅子挪了一挪,和雯青耳 鬢廝磨的低低說道:『我把他自己說的一段話告訴了你,就明白了。』」

4. 耳根清淨︰形容無雜事打擾。水滸傳:「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根清淨。』」

5. 耳滿鼻滿︰形容聽得很熟。元˙關漢卿˙救風塵:「你在南京時,人說你周舍名字,說的我滿鼻滿的,則是不曾見你。」

6. 耳消耳息:耳邊所聽到的消息。元˙無名氏˙獨角牛:「我耳消耳息,打聽的深州饒陽縣,有個小廝,喚做甚麼吃劉千。」

7. 耳食之談︰沒有根據的傳聞。亦作「食之言」、「食之聞」。清˙阮葵生˙茶餘客話˙董仲舒斷獄:「此食之談,引經斷獄,當不如是。」 

  8. 盥山棲︰比喻隱居不作官。後漢書˙崔駰傳:「故士或掩目而淵潛,或盥而山棲。」

 9. 泯攢蹄︰動物表現親暱、高興的動作。西遊記:「那些天馬見了他,泯攢蹄,倒養得肉膘肥滿。」 

10. 佯打耳睜:假裝沒聽見。金瓶梅:「他佯打耳睜的不理我,還拏眼兒瞟著我!」 

11. 躡足附耳: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說悄悄話。語本史記˙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12. 褎如充耳:比喻士大夫服飾華美,卻不能與德行相稱。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目/【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目一新︰形容事物新穎特出,予人感覺截然不同。或作「一新耳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雖不是什麼心曠神怡的事情,也可以算得耳目一新了。

 2. 耳目之娛︰聲色方面的享樂。清˙張爾岐˙辨志:「耽口體之養,徇目之娛,膜外概置,不通疴癢者,則七尺之人。」

 3. 耳視目聽︰心智通明,視聽不限於目。比喻得道之深。語本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視而目聽。」

 4. 耳聰目明︰形容腦筋靈敏,聽覺既好,視力也強。亦作「目聰明」。鏡花緣:「此時服了朱草,只覺聰目明。」

 5. 耳濡目染︰形容沉浸其中甚久,因而深受影響。亦作「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擩耳染」。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目擩耳染,不學以能。」

 6. 耳聾目花:耳朵聽不見,老眼也昏花。文明小史:「可憐軍機處各大臣,都是耳聾目花的了,要想看看新書,明白點時事,也來不及了。」 

 7. 傾注目︰形容心神專注、敬畏服從的樣子。亦作「傾拭目」。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8. 貴賤目︰相信傳聞,而不信眼見的事實。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夫貴賤目,榮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9. 以為目︰比喻只聽信別人的話而不親自了解實情。或作「以代目」。兒女英雄傳:「據我那小東人說來,十三妹姑娘怎得個孝義,怎得個英雄;我那老東人以為目,便輕信了這話。」 

10. 股肱目︰比喻得力的助手。明˙周朝俊˙紅梅記:「作股肱目,豈敢邊用。」

11. 防蔽目︰謂蔽塞視聽。魏書˙皇后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太后自以行不修,懼宗室所嫌,於是內為朋黨,防蔽目,肅宗所親幸者,太后多以事害焉。」

12. 目駭耳回:聳人視聽。漢書˙揚雄傳上:「於是事變物化,目駭耳回,蓋天子穆然珍臺閒館琁題玉英蜵蜎蠖濩之中,惟夫所以澄心清魂,儲精垂思,感動天地,逆釐三神者。」 

13. 拭目傾耳:擦亮眼睛看、偏側耳朵聽。比喻殷切期待。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

14. 眩目震耳:光彩耀眼,聲響震耳。形容非常繁華喧鬧。

 

               ˙耳聞+目(見睹擊)

  1. 耳聞目見:親自看到、聽到。亦作「目睹耳聞」、「目擊耳聞」、「目見耳聞」、「耳聞目睹」、「耳聞目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

  2. 耳聞目睹:親自看到、聽到。亦作「耳聞目見」。

  3. 耳聞目擊:親自看到、聽到。亦作「耳聞目見」。

  4. 耳聞不如目見:指聽人傳聞,不如親眼一見來的確實。亦作「耳聞不如眼見」。語本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5. 目睹耳聞:親自看到、聽到。亦作「耳目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地理類三˙武林舊事:「蓋密雖居弁山,實流寓杭州之癸辛街,故目睹耳,最為真確。」

  6. 目見耳聞:親自看到、聽到。亦作「耳聞目見」。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7. 目擊耳聞:親自看到、聽到。亦作「耳聞目見」。明˙無名氏˙漁樵閒話:「似此呵!深為敗壞綱常,全無義理,傷盡了人倫風化。似此這般,怎生目擊耳聞。」

 

               ˙耳目+人

  1. 避人目︰隱藏起來,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

  2. 遮人目︰形容掩飾事實的真相。鏡花緣:「如把草帽草鞋放在粗衣淡服之人身上,又何嘗有什麼醜處!可見裝點造作總難遮人目。」

  3. 駭人目︰使人驚恐害怕。

  4. 掩人目︰比喻欺騙、蒙蔽他人。西遊記:「那兩個和尚,卻不都燒死?又好掩人目。」

  5. 一手難掩天下人目︰一個人縱然再厲害,所作所為也難以欺騙天下人。語本唐˙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眼請參閱【+耳

 

 

  【+口/【返回肢體感官一

 1. 口耳之學:耳朵聽進去後,只在嘴上說說,而無實學。後比喻從道聽塗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語本荀子˙勸學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2. 出口入耳:泛指兩人私下談論,謹守祕密,不讓別人知道。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

 3. 交口接耳:低聲交談。野叟曝言:「不免萋萋綽綽,在那裡交口接耳。」

 4. 婆婆口絮,媳婦頑︰比喻多言不休,聽者反而不在意。金瓶梅:「由他去,你管他怎的?婆婆口絮,媳婦頑,倒沒的教人與你為仇、結仇,誤了咱娘兒兩個下棋。」

 5.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諺語)能治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有益於人的諫言多令人不悅。喻世明言:「若汪革早聽其言,豈有今日?正是:『良藥苦口,忠言逆。有智婦人,賽過男子。』」

 

 

  【+頭請參閱【頭+耳

 

  【+面請參閱【面+耳

 

 

  【+首(臉)/【返回肢體感官一

  1. 搔首抓耳:形容人想不出辦法,焦急煩躁的模樣。亦作「搔頭摸耳」、「抓頭挖耳」。官場現形記:「王柏臣那面也曉得了,急得搔首抓耳,坐立不安。」

  2. 俯首貼耳︰形容人低卑可憐,對別人言聽計從。韓愈︰若俛首貼耳,搖尾而乞憐者,非吾之志也。

  3. 伏首貼︰形容恭順馴服的樣子。亦作「俯首帖」、「俛首帖」。。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帖而泣。」

 

  1. 臉紅耳赤:形容情緒高亢或極害羞的樣子。亦作「面紅耳赤」。紅樓夢:「一面看那丫頭,雖不標致,倒還白淨,些微亦有動人處,羞的臉紅耳赤,低首無言。」

 

 

  【+腮請參閱【腮+耳

 

 

  【/【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軟心活︰心中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人家的話。紅樓夢:「司棋亦曾求了迎春,實指望迎春能死保赦下的,只是迎春語言遲慢,軟心活,是不能作主的。」

  2. 清悅心︰形容聲音美妙動聽,使人朵清寧,心情愉悅。宋˙張耒˙鳴蛙賦:「若奏琴箏而和笙竽,清悅心,聽者為娛。」

  3. 心跳耳熱:形容情緒激動的樣子。紅樓夢:「那妙玉忽然想起日間寶玉之言,不覺一陣心跳耳熱,自己連忙收攝心神。」

 

 

  【+聽/【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聽八方︰形容目靈敏機警。或作「聽六路」。精忠岳傳:「為將之道,須要眼觀四處,聽八方。」

  2. 耳聽為虛,見為實:聽說的不實在,親見到的才可靠。

  3. 耳視目聽︰心智通明,視聽不限於目。比喻得道之深。語本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視而目聽。」

  4. 洗耳恭聽︰是指恭敬聆聽別人的話。亦作「洗拱聽」、「洗諦聽」。單刀會傳奇︰請君侯試說一遍 ,下官洗耳恭聽。

  5. 拉長朵聽︰表示非常注意聽。文明小史:「起先那礦師還拉長了朵聽,有時也回答他兩句。」

 6. 眼觀四處,耳八方:(諺語)比喻機智靈活,遇事能觀察周詳。亦作「眼觀六路,耳八方」。封神演義:「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八方。」

 7.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諺語)比喻機智靈活,遇事能觀察周詳。也作「眼觀四處,耳聽八方」。鏡花緣:「就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無非小心謹慎之意。」

 

 

  【+言請參閱【

 

 

  【+方/【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聽八方:形容耳目靈敏機警。也作「耳聽六路」。《精忠岳傳》:「為將之道,須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2. 方面大耳:形容富貴的相貌。《宋史.太祖本紀三》:「帝王之興,自有天命,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我終日侍側,不能害也。」

 3.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諺語)比喻機智靈活,遇事能觀察周詳。也作「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封神演義》:「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4.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諺語)比喻機智靈活,遇事能觀察周詳。也作「眼觀四處,耳聽八方」。《鏡花緣》:「就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無非小心謹慎之意。」

 

 

  【+當/【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簷兒當不的胡帽:耳簷,天冷時禦寒所戴的耳套。胡帽,毡帽。比喻小東西派不上大用場。元.無名氏《漁樵記》:「巧言不如直道,買馬也索糴料,耳簷兒當不的胡帽,牆底下不是那避雨處。」

 2. 挖耳當招:將他人挖耳朵的動作誤認為招呼自己的表示。比喻盼望之心非常迫切。《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巴不能到他船中,希圖再得一覷。」

 3. 想當然耳:耳,語末助詞,無義。想當然耳表示雖然未必真的有這種事,但是推測它必然如此。《後漢書.孔融傳》:「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4. 好話當作耳邊風:(諺語)把他人勸諫的話不當作一回事,不聽從勸告。 

 

 

  【+風/【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過耳秋風:刮過耳邊的秋風。比喻與己無關的身外之物。

  2. 扇風耳朵:人的兩耳輪傾向前方者。

  3. 秋風過耳︰比喻漠不關心。亦作「如風過耳」。語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4. 如風過耳:比喻事不關己,不放在心上。語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南齊書.武十七王傳.廬陵王子卿傳》:「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

  5. 牆風壁︰牆的縫隙易漏風,隔牆亦有。比喻祕密容易外泄。

  6. 好話當作耳邊風:(諺語)把他人勸諫的話不當作一回事,不聽從勸告。

 

               ˙馬(驢)耳+風

  1. 東風︰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之五:「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東風。」

  2. 東風射馬︰比喻充不聞、無動於衷。亦作「東風吹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

  3. 東風吹馬耳: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也作「東風射馬耳」。

 

  1. 春風不入︰諷刺人不聽忠告良言。醒世姻緣傳:「誰知對牛彈琴,春風不入驢,口裡陽為答應,背後依舊打點要做滑家的新郎。」

 

 

  【+雷/【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轟雷貫︰形容人的聲名威望很大。亦作「如雷貫」、「如雷灌」。鄭光祖王粲登樓:「久聞賢士大名,如轟雷貫。」

  2. 如雷貫耳:好像雷聲傳入耳朵那樣響亮。比喻人名氣很大,眾所共聞。也作「如雷灌耳」。元.鄭廷玉《楚昭公》:「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

  3. 如雷灌耳:比喻人名氣很大,眾所共聞。也作「如雷貫耳」。元.無名氏《漁樵記》:「久聞賢士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幸遇尊顏,實乃小官萬幸也。」

 4. 疾雷不及塞耳:雷聲突然響起而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防備不及。也作「疾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掩耳」。《淮南子.兵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5. 疾雷不及掩耳︰雷聲突然響起,使人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措手不及。也作「疾雷不及塞耳」、「迅雷不及掩耳」。《初刻拍案驚奇》:「塞兒領著這三百人真個是疾雷不及掩耳,殺入府裡來。」  

  6. 迅雷不及掩耳:雷聲突然響起,令人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防備不及。也作「疾雷不及塞耳」、「疾雷不及掩耳」。《封神演義》:「然後以得勝之兵,掩諸侯之後,出其不意,彼前後受敵,一戰乃成擒耳。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此誠不出世之功也。」 

 

 

  【+出(入)/【返回肢體感官一

 1. 出口耳:泛指兩人私下談論,謹守祕密,不讓別人知道。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後漢書.張霸傳》:「溫前執其手曰:『子忠於我,我不能用,是吾罪也,子何為當然!且出口入耳之言,誰今知之!』」

 2. 不堪入耳:沒辦法聽進去。形容言語粗魯、下流,使人無法接受。《文明小史》:「姚老夫子見他們所說的都是一派汙穢之言,不堪入耳。」

 3. 春風不入驢耳:諷刺人不聽忠告良言。《醒世姻緣傳》:「誰知對牛彈琴,春風不入驢耳,口裡陽為答應,背後依舊打點要做滑家的新郎。」

 

 2. 耳朵裡冒腳來:比喻誇張渲染。

 

 

  【+牆(垣)/【返回肢體感官一

  1. 牆風壁︰牆的縫隙易漏風,隔牆亦有。比喻祕密容易外泄。

  2. 隔牆有耳︰是指說話小心,以免走露秘密。 亦作「隔窗有」。水滸傳︰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3. 隔牆還有耳:比喻說祕密時要小心謹慎,防止別人偷聽。亦作「隔牆有耳」。元˙鄭廷玉˙後庭花:「豈不聞隔牆還有耳,窗外豈無人?」

  4. 牆有縫,壁有︰比喻祕密容易泄露出去。金瓶梅:「你打罵他不打緊,『牆有縫,壁有。』」

 

  1. 屬垣有︰以附牆,竊聽他人談話。語本詩經˙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屬於垣。」

 

 

  【+不/【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聞不如目見︰形容傳聞不可信,須親眼看到方為真實。說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2. 充耳不聞︰形容故意不理會或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清˙李漁˙奈何天: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3. 六不通謀︰機密只容兩人共議,不讓第三者知道。亦作「六不傳道」。元˙關漢卿˙蝴蝶夢:「豈不聞三人誤大事,六不通謀。」

  4. 不絕於耳:聲響持續不斷。儒外林史:「那鼓鈸梵唄之聲,不絕於耳。」

  5. 不堪入︰形容言語粗魯、下流,使人無法接受。文明小史:「姚老夫子見他們所說的都是一派汙穢之言,不堪入。」

  6. 法不傳六︰比喻事情極端祕密,不能給第三者知道。兒女英雄傳:「白臉兒狼說:『這話可法不傳六,也不是我壞良心,來兜攬你。』」

  7. 春風不入驢︰諷刺人不聽忠告良言。醒世姻緣傳:「誰知對牛彈琴,春風不入驢,口裡陽為答應,背後依舊打點要做滑家的新郎。」

  8. 疾雷不及掩耳︰比喻行動迅速,使人不及預防。亦作「迅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及塞」。六韜︰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

 

 

  【請參閱【耳聞+目(眼)

 

 

  【/【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聾目花:耳朵聽不見,老眼也昏花。文明小史:「可憐軍機處各大臣,都是耳聾目花的了,要想看看新書,明白點時事,也來不及了。」

  2. 舌弊耳聾:形容辯論激烈,說辭紛繁。戰國策˙秦策一:「舌弊耳聾,不見成功。」

 

  3. 震欲聾︰形容聲音很大,幾乎要將朵震聾。

 

 

  【耳熱/【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熱眼跳:耳朵潮熱,眼皮跳動。民間的說法為背後有人咒罵或不吉之兆。也作「眼跳耳熱」。元.曾瑞《留鞋記》:「不知今夜怎生這等耳熱眼跳也,敢是母親行有些嗔責。」

 2. 酒酣耳熱:形容酒喝得意興正濃的暢快神態。《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

 3. 眼花耳熱:飲酒微醉,精神振奮的樣子。唐.李白〈俠客行〉:「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4. 眼餳耳熱:形容飲酒微醉,兩眼無神。《紅樓夢》:「寶玉因吃了兩杯酒,眼餳耳熱之際,若往日則有襲人等大家喜笑有興,今日卻冷清清的。」

 5. 心跳耳熱:形容情緒激動的樣子。《紅樓夢》:「那妙玉忽然想起日間寶玉之言,不覺一陣心跳耳熱,自己連忙收攝心神。」

 6. 面紅耳熱:羞愧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忖了忖,面紅耳熱,顛倒討不出價錢來。」

 

 

  【耳朵/【返回肢體感官一

  1. 耳朵裡冒出腳來︰比喻誇張渲染。

  2. 扇風耳朵:人的兩耳輪傾向前方者。

  3. 棉花朵︰比喻人軟,沒有主見,喜歡聽信別人的閒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范舉人是棉花做的朵,就依了眾人言語,喚宋金到艙,要他寫靠身文書。」

  4. 拉長朵聽︰表示非常注意聽。文明小史:「起先那礦師還拉長了朵聽,有時也回答他兩句。」

  5. 盆罐都有朵︰比喻人皆有朵,可以聽見事情。金瓶梅:「婦人道:『說怎的?盆罐都有朵;你只不叫他後邊去,另使秋菊去便了。』」

 

 

  【塞耳/【返回肢體感官一

 1. 塞耳盜鐘: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鐘掩耳」。《魏書.尒朱榮傳》:「使姦豎專朝,賊臣亂紀,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

 2. 塞耳偷鈴: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鐘掩耳」。《五燈會元.雪峰存禪師法嗣》:「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3. 兩豆塞耳:耳朵被塞住而聽不到聲音。比喻受到蒙蔽而看不見真相。宋.陸田解《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4. 疾雷不及塞耳:雷聲突然響起而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防備不及。也作「疾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掩耳」。《淮南子.兵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掩耳/【返回肢體感官一

  1. 掩而走︰摀著耳朵,急速逃跑。表示不願聽聞。《東周列國志》:「寧喜以殖之遺命,告於蘧瑗。瑗掩耳而走。」

  2. 疾雷不及掩耳︰雷聲突然響起,使人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措手不及。也作「疾雷不及塞耳」、「迅雷不及掩耳」。《初刻拍案驚奇》:「塞兒領著這三百人真個是疾雷不及掩耳,殺入府裡來。」  

  3. 迅雷不及掩耳:雷聲突然響起,令人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防備不及。也作「疾雷不及塞耳」、「疾雷不及掩耳」。《封神演義》:「然後以得勝之兵,掩諸侯之後,出其不意,彼前後受敵,一戰乃成擒耳。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此誠不出世之功也。」 

  4. 掩人目︰比喻欺騙、蒙蔽他人。《西遊記》:「那兩個和尚,卻不都燒死?又好掩人耳目。」

  5. 一手難掩天下人目︰一個人縱然再厲害,所作所為也難以欺騙天下人。語本唐.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掩耳+(盜)鐘(鈴)

  1. 掩耳盜鐘: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鐘掩耳」。 呂氏春秋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資治通鑑.隋紀八.恭帝義寧元年》:「此可謂『掩耳盜鐘』,然逼於時事,不得不爾。」

  2. 掩耳偷鈴: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鐘掩耳」。《五燈會元.淨眾梵言首座》:「國師恁麼道,大似掩耳偷鈴,何故?」

  3. 掩耳盜鈴︰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鐘掩耳」。《程乙本紅樓夢》:「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哄人而已。」

  4. 竊鐘掩耳:比喻想要隱瞞別人,結果卻只是自己欺騙自己。書載有人得到一口大鐘,因鐘太大,難以背負帶走,就想將鐘敲碎,又擔心鐘的聲音太大,被別人聽見將鐘搶走,於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以為如此別人就聽不見了。典出《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晉書.宣帝紀》:「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5. 盜鐘掩耳: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鈴掩耳」、「竊鈴掩耳」、「塞耳盜鐘」、「塞耳偷鈴」、「掩耳盜鈴」、「掩耳盜鐘」、「掩耳偷鈴」。有人得到一口鐘,想要背走,但因巨大無法背負,想擊毀它,但撞擊時有鐘聲,恐怕他人聽到聲音來搶奪,於是掩上耳朵。典出《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舊唐書.哀帝本紀》:「立嗣君於南面,斃母后於中闈,黃門與禁旅皆殲,宗室共衣冠並殪,復又盜鐘掩耳,嫁禍於人。」

  6. 盜鈴掩耳:比喻自欺欺人。也作「盜鐘掩耳」。

 

 

  【洗耳/【返回肢體感官一

  1. 洗耳恭聽︰是指恭敬聆聽別人的話。亦作「洗拱聽」、「洗諦聽」。單刀會傳奇︰請君侯試說一遍 ,下官洗耳恭聽。

  2. 許由洗︰比喻心性曠達,超脫於物外,而以接觸塵俗之物為恥。典出漢˙蔡邕˙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

  3. 濯纓洗︰比喻遠離塵世,不聞世事,守志守節。魏書˙儒林傳˙劉獻之傳:「吾常謂:濯纓洗,有異人之跡;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逆耳+(忠)言/【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逆耳之言:不中聽、不順耳卻有益的話,通常指忠告。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

 2. 逆耳忠言:忠誠勸誡的言語往往刺耳而不被接受。也作「忠言逆耳」。明.無名氏.四馬投唐:「誰想此人不聽某之言,他久後悔之晚矣。我忠心主意要興兵,逆耳忠言不肯聽。」

 3. 忠言逆耳: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也作「逆耳忠言」。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元史.許國禎傳:「召國禎入視,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困斯疾。』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世祖大悅。」

 4.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諺語)能治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有益於人的諫言多令人不悅。喻世明言:「若汪革早聽其言,豈有今日?正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智婦人,賽過男子。』」

 

 5. 逆耳利行:忠誠正直之言聽來雖使人不悅,卻有益於行為的改善。舊唐書.王晙傳:「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鼻息如雷︰形容睡時呼吸聲很大。一作「鼻鼾如雷」。蘇軾︰才思多睡無如我,鼻息如雷撼四鄰。

  2. 鼻鼾如雷:睡覺時鼾聲如雷。形容熟睡的樣子。

  3. 鼻塞聲重︰指感冒時,子阻塞而使音變得很重。紅樓夢:「晴雯服了藥,至晚間又服二和,夜間雖有些汗,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塞聲重。」

  4. 鼻無梁柱:形容人鼻蹋。國演義:「輅額無主骨,眼無守睛;鼻無梁柱,腳無天根。」

  5. 鼻青臉腫︰形容臉部受傷烏青紅腫的慘狀。

  6. 鼻塌嘴歪:形容人的醜態。儒林外史:「那裡禁得蕭雲仙的彈子打來,打得鼻塌嘴歪,無處躲避。」

  7. 鼻偃齒露:形容人面貌十分醜陋。三國演義:「其人生得額钁頭尖,鼻偃齒露。」

 

  8. 掐皺眉︰形容忍耐或痛苦的樣子。土風錄˙掐皺眉:「意不欲而口不敢言曰掐皺眉。」

 

     9. 開山祖︰學術、流派或事業的創始人。亦作「開山祖師」。

10. 耳滿鼻滿:形容聽得很熟。元˙關漢卿˙救風塵:「你在南京時,人說你周舍名字,說的我耳滿鼻滿的,則是不曾見你。」

11. 仰人鼻息︰比喻依靠別人生活,全看別人臉色做事。後漢書︰孤客窮軍,仰我鼻息。

12. 橫打梁兒︰勇於負起責任。形容極其慷慨的樣子。

 

 

13. 匠石斫︰形容技藝超凡精湛,運用自如。見莊子˙徐无鬼。

14. 異香撲︰異常的香味衝進中。封神演義:「土行孫看見妃子臉似桃花,異香撲,不覺動了欲心。」紅樓夢˙第四十回:「一同進了蘅蕪苑,只覺異香撲。」

15. 嗤之以鼻︰形容輕視瞧不起的樣子。後漢書︰時人嗤之。

16. 攢眉蹙︰形容神情痛苦的樣子。文明小史:「把個下顎笑得脫了,骨節要掉下來了,弄到攢眉蹙的,只說不出話來。」

17. 寒心酸︰形容心情極為悲痛。文選˙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迴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

18. 聽人穿︰比喻任人牽制、擺布,無法自主。南史˙張弘策傳:「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

 

 

  【鼻+眼/【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鷹鼻鷂眼:形容人的相貌貪狠醜惡。

  2. 有子有眼︰比喻確鑿如真。

  3. 橫挑子豎挑眼︰比喻人百般挑剔。

 

 

  【鼻頭/【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鼻頭出火︰形容意氣風發,或情緒激動、生氣的樣子。亦作「中出火」。南史˙曹景宗傳:「覺耳後生風,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2. 作鼻子頭:充當首開先例的人。紅樓夢:「若不拿著你們作一二件,人家又說偏一個,向一個,仗著老太太、太太威勢的就怕他不敢動,只拿著軟的作鼻子頭。」

  3. 拿軟的作子頭︰拿好欺負的人做處置對象。(作子頭︰充當首開先例的人。)紅樓夢:「若不拿著你們作一二件,人家又說偏一個,向一個,仗著老太太、太太威勢的就怕他不敢動,只拿軟的作子頭。」

 

 

  【鼻子/【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鼻子一酸:形容傷心難過。

  2. 鼻子裡笑︰形容不屑、瞧不起的神情。儒林外史:「說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著嘴笑;說起前幾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子裡笑。」

  3. 鼻子上掛鯗魚︰(歇後語)休想。鯗是想的雙關語。嗅是休的雙關語。全句指只能嗅不能吃,意謂不可能、做不到。亦作「老貓子上掛鹹魚」。官場現形記:「諸位大爺不走等甚麼?還想大人再出來送你們嗎?倒合了一句俗話:『子上掛鯗魚──叫做休想!』」

  4. 作鼻子頭:充當首開先例的人。紅樓夢:「若不拿著你們作一二件,人家又說偏一個,向一個,仗著老太太、太太威勢的就怕他不敢動,只拿著軟的作鼻子頭。」

  5. 一鼻子灰:比喻碰壁受斥。紅樓夢:「幸而平姐姐在這裡,沒的臊一鼻子灰。」

  6. 有子有眼︰比喻確鑿如真。

  7. 露一鼻子:露一手、表現一番。

  8. 撲人子︰氣味迎面吹來。儒林外史:「那些富貴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隊,裡裡外外,來往不絕,都穿的是錦繡衣服。風吹起來,身上的香一陣陣的撲人子。」

  9. 捻著子︰勉強承受,忍氣吞聲,不情願卻又不敢表示。亦作「捏著子」。儒林外史:「朝奉帶著舵工到湯少爺船上磕頭,謝了說情的恩,捻著子,回船去了。」

10. 三個子管:(歇後語)多出一口氣。人只有兩個孔,多一個孔就多出一口氣。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阿伯三個子管,不曾捻著你的碗。」

11. 抹一鼻子灰︰比喻人想討好對方,結果反落個沒趣。 亦作「碰一子灰、撞一子灰、臊一子灰」。紅樓夢:「趙姨娘來時興興頭頭,誰知抹了一鼻子灰,滿心生氣,又不敢露出來,只得訕訕的出來了。」

12. 守著子抹著腮︰形容極為接近、靠近。醒世姻緣傳:「日合你守著子抹著腮的,你都要仰著臉看他四位上司。」

13. 橫挑子豎挑眼︰比喻人百般挑剔。

14. 拿軟的作子頭︰拿好欺負的人做處置對象。(作子頭︰充當首開先例的人。)紅樓夢:「若不拿著你們作一二件,人家又說偏一個,向一個,仗著老太太、太太威勢的就怕他不敢動,只拿軟的作子頭。」

15. 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撩撥有勢力的人。比喻自不量力。紅樓夢:「這會子迴避還恐迴避不及,倒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去了。」

 

 

  【鼻涕/【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鼻涕往上流:比喻造反、逆上。醒世姻緣傳:「沒廉恥的淫婦!沒頂著我的天,躧著我的地,佔著我的漢子,倒賞我東西過節!這不是涕往上流的事麼?」

  2. 鼻涕沒有倒流的︰(諺語)比喻事情沒有本末顛倒、造反逆上的。

  3. 一把涕,一包眼淚:形容哭香鶊啼的樣子。文明小史:「康太尊便一把涕,一包眼淚的朝著人說道:『不瞞諸公講,……。』」

 

 

  【鼻(+孔)+出/【返回肢體感官一

 1. 鼻頭出火:形容意氣風發,或情緒激動、生氣的樣子。也作「鼻中出火」。《南史.曹景宗傳》:「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2. 鼻中出火:情緒激動的樣子。《西遊記》:「那怪見八戒來,他又使個手段,嘑了一聲,鼻中出火,口內生煙,把身子一抖,三股叉飛舞沖迎。」

 3. 一鼻孔出氣:兩個人同一個主張。《宦海》:「原來王慕維這個東西,實在的神通廣大,金方伯手下的人役都和他是一鼻孔出氣的。」

 4. 一個鼻孔出氣:比喻彼此互通聲息,採取相同的態度、主張。《醒世姻緣傳》:「那晁住媳婦就是合珍哥一個鼻孔出氣,也沒有這等心意相投。」

 

 3. 一出氣:比喻意見或態度相同,互相附和。

 

 

  【掩鼻/【返回肢體感官一

 1. 掩偷香︰摀著子偷正在燃燒的香。比喻自欺。五燈會元本生禪師:「師曰:『節目上更生節目。』僧無語。師曰:『掩偷香,空招罪犯。』」

 2. 掩鼻而過:形容厭惡不潔之物。宋˙楊萬里˙答施少才書:「某昔讀書至此,必掩鼻而過之,今則不然,豈惟不掩鼻,又將褰裳而踐之。」

 3. 掩蹙頞︰形容極其厭惡,而不願談及。唐˙柳宗元˙河間傳:「自是雖戚里為邪行者,聞河間之名,則掩蹙頞,皆不欲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