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
|||||||
|
|||||||
日精月華 |
山明水秀 |
雲淡風輕 |
植物世界 |
動物奇觀 |
|
成語用法、出處,節錄自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實用成語辭典」〈故鄉出版社〉
跑跳躍跨/踐踏踩蹈/跌蹦踢蹄/跋涉/踞/距/躡/跪/踰(逾)
超越/趨避/奔赴趕趁/
迢遙/逼迫/流(留)連/漫遊(游)/適宜/營運/巡查(察)/消逝/邀約/阻遏/違犯
貫通參透/迅速疾猛/迂迴晃蕩(盪)/返還遣送/遭遇逢迎/追逐遁逃/ 遷移/逞/遍
|
|||||||
|
|||||||
|
|||||||
|
【跳牆】
1. 跳牆驀圈:盜竊行為。元˙無名氏˙漁樵記:「由你寫,或是跳牆驀圈,翦柳搠包兒,做上馬強盜,白晝搶奪,或是認道士,認和尚,養漢子,你則管寫不妨事。」
2. 狗急跳牆:狗本是不跳牆的,但被追的無路可走時,也不得不越牆而逃。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後果的冒險,只求一條生路。紅樓夢:「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一時人急造反,狗急跳牆,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
3. 人急懸梁,狗急跳牆:(諺語)比喻人被逼急了,走投無路,只好不顧一切蠻幹。宦海:「你要把他逼得急了,人急懸梁,狗急跳牆,他就爽性翻轉臉來,給你一個大不體面。」
【亂跳+蹦(迸)】
1. 歡蹦亂跳:形容歡樂、活潑到極點。也作「歡迸亂跳」。
2. 活蹦亂跳:蹦蹦跳跳,生氣蓬勃的樣子。
3. 歡迸亂跳:形容歡樂、活潑到極點。也作「歡蹦亂跳」。《兒女英雄傳》:「講到買幾片子瓦,也不值得打狠也似價的,去這麼一大群,勻出你們歡迸亂跳這倆去買瓦,留下房上滾下來的,合爐坑裡掏出來的那倆,先把這院子破瓦揀開。」
【踏+步】
1. 步罡踏斗:道教法師設壇建醮時,為求遣神召靈而禮拜星斗的步態和動作。因步行轉折,係按斗宿魁罡之象或九宮八卦之圖而步踏之,故稱為「步罡踏斗」。簡稱為「步罡」。又相傳為禹所創,故也稱為「禹步」。也作「步斗踏罡」。《三國演義》:「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
2. 步斗踏罡:道教法師設壇建醮時,為求遣神召靈而禮拜星斗的步態和動作。也作「步罡踏斗」。《孤本元明雜劇.李雲卿》:「書符咒水,全無作用;步斗踏罡,專一胡躧。」
3. 原地踏步:比喻沒有任何進步或改變。
【踏+地】
1. 踏地知根:事情的原由能清楚的知道。或作「知根搭底」。元˙關漢卿˙哭存孝:「俺出身入仕,廕子封妻,大人家踏地知根。」
2. 腳踏實地:比喻做事切實穩健。元˙孫仲章˙勘頭巾:「大古是腳踏實地,你從來本性我須知。」
3. 原地踏步:比喻沒有任何進步或改變。
【踩蹈】
【高蹈+遠】
1. 高蹈遠舉:隱居避世。也作「高蹈遠引」、「高舉遠蹈」。宋.王楙《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2. 高蹈遠引:隱居避世。也作「高蹈遠舉」、「高舉遠蹈」。明.李贄〈復焦秣陵〉:「況乎以一時之喜怒,以一人之愛憎,而欲視天下高蹈遠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穢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
3. 高舉遠蹈:隱居避世。也作「高蹈遠舉」、「高蹈遠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舉遠蹈,不受世紛,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義亦足見矣。」
【跋涉】
1. 涉危履險:經歷各種危難和險阻。也作「涉艱履危」。《後漢書.度尚傳》:「磐身嬰甲冑,涉危履險,討擊凶患,斬殄渠帥。」
2. 涉艱履危:經歷各種危難和險阻。也作「涉危履險」。 南朝齊.虞玩之〈上表告退〉:「經昏踐亂,涉艱履危,仰聖德以求全,憑賢輔以申節。」
【距】
【踰(逾)】
【超越】
【超群】
1. 超群越輩:超出眾人和同輩。唐.陳子昂.為將軍程處弼謝放流表:「臣山東孤子,朝無親故。性識愚魯,非有才能。陛下超群越輩,崇以榮寵。」
2. 超群出眾:超出眾人。《初刻拍案驚奇》:「幾片夭桃臉上來,兩枝新筍裙間露。即非傾國傾城色,自是超群出眾人。」
3. 超群絕倫:高過一般的等級,無人可比。也作「超絕群倫」。
4. 超群脫俗:超出眾人,不同凡俗。
5. 絕倫超群:獨一無二,超越群倫。《三國演義》:「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6. 逸世超群:超越世俗與眾人。也作「超世絕俗」、「超俗絕世」。明.汪錂《春蕪記》:「昨日唐、景二大夫,曾舉秀士一人,名為宋玉,雄奇博洽,逸世超群。」
7. 技藝超群:本領或才藝凌駕一般人。《七俠五義》:「朕看他等技藝超群,豪俠尚義,國家總以鼓勵人材為重,朕欲加封他等職銜。」
8. 卓越超群:優異突出,超越一般。
9. 超絕群倫:高出一等,無人可比。也作「超群絕倫」。
10.超然不群:高超脫俗,獨立於眾人之外。《清史稿.文苑傳二.宋大樽傳》:「(吳文溥)其為人有韜略,超然不群,能作蘇門長嘯。」
11.超俗拔群:不同於凡俗,突出於群眾。
˙【超群+類】
1. 超群拔類:超出眾人,無人可及。也作「超群軼類」、「軼類超群」。
2. 超群軼類:優異非常,無人可比。也作「超群拔類」、「軼類超群」。
3. 拔類超群:人才特出,超出眾人之上。也作「出類拔萃」。元˙湯式˙一枝花˙麗春園有世情套:「恁待要片時間拔類超群,則除是三般兒結果收因。」
4, 出類超群: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也作「出類拔萃」。《孤本元明雜劇.誤失金環》:「兩個夫榮妻貴,一雙出類超群。」
5. 軼類超群:出類拔萃,勝過眾人。也作「超群拔類」、「超群軼類」。《隋唐演義》:「就是那一長一技之微,若果能專心致志,亦足以軼類超群,獨步一時。」
【超+倫】
1. 超世絕倫:超越世人和同輩。也作「軼群絕類」、「逸群絕倫」。《文選.蔡邕.陳太丘碑文》:「潁川陳君,超世絕倫。」
2. 超邁絕倫:超越眾人,無人可比。亦作「超然邁倫」。南朝齊.謝赫〈毛惠遠〉:「出入窮奇,縱橫逸筆,力遒韻雅,超邁絕倫。」
3. 超然邁倫:超越同輩,無人可及。也作「超邁絕倫」。宋.許顗《彥周詩話》:「東城海南詩、荊公鍾山詩,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
4. 超群絕倫:高過一般的等級,無人可比。也作「超絕群倫」。
5. 超絕群倫:高出一等,無人可比。也作「超群絕倫」。
6. 絕倫超群:獨一無二,超越群倫。《三國演義》:「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7. 絕世超倫:冠絕當世,超過同輩的人。亦作「絕世無倫」。漢.蔡邕〈陳寔碑〉:「潁川陳君,絕世超倫,大位未躋,慙于臧文竊位之負,故時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
8. 越次超倫:不循正規順序,超越了原有的等級次序。也作「越次躐等」。唐.白居易〈為宰相讓官表〉:「臣有何功德?有何才能?越次超倫,忽承此命。」
【超+外】
1. 超以象外:超越物象之外。指詩文的意境雄渾超脫。唐.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2. 超然物外:澹泊曠達,不為物欲所局限。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意,區區在位者何足累其心哉!」
3. 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道教認為經過修煉,超過三界,即可居仙聖之鄉。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世間五種相生相剋的原理。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脫俗世,完全不介入凡俗的事情。《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麼又來管你凡間什麼閑爭閑鬧鬥?」
【超+凡】
1. 超凡入聖:(1)超脫塵世,得道成仙。《鏡花緣》:「孽龍業已覓了仙草,百花服過,不獨起死回生,並可超凡入聖。」
(2)修養達到極至的境界。唐.呂巖〈七言詩〉 :「舉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聖弗為難。」
(3)形容學術造詣達致極至的境界。《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許遜復傳吳猛諸徒,則淵源有自,超凡入聖者,不患無門矣。」
(4)超脫現實。《紅樓夢》:「今日弟幸會芝範,想欲領教一番超凡入聖的道理,從此可以洗淨俗腸,重開眼界。」
2. 超凡出世:超脫俗世。《孤本元明雜劇.長生會》:「若論著這九老星修真道德,更和他這福祿壽超凡出世,請著這八洞仙傳宣奉敕。」
3. 入聖超凡:超越凡人而進入聖人的境界,亦指擺脫塵俗,入道成仙。《孤本元明雜劇.洞玄昇仙》:「那其間稱心滿願,博一個入聖超凡,益壽延年。」
【超+越】
1. 超群越輩:超出眾人和同輩。唐.陳子昂〈為將軍程處弼謝放流表〉:「臣山東孤子,朝無親故。性識愚魯,非有才能。陛下超群越輩,崇以榮寵。」
2. 超今越古:超越古今。也作「超今冠古」。《孤本元明雜劇.桃園結義》:「憑著我壯志能,膽氣麤,博一個黃閣標名,超今越古。」
3. 超階越次:超越規定的等級順序。《晉書.趙王倫傳》:「其餘同謀者咸超階越次,不可勝紀,至於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
4. 越古超今:古今無人可及。也作「超今冠古」。《孤本元明雜劇.單刀劈四寇》:「二將軍走將來,一口刀越古超今,立誅了四寇,殺那殘軍去了。」
5. 越次超倫:不循正規順序,超越了原有的等級次序。也作「越次躐等」。唐.白居易〈為宰相讓官表〉:「臣有何功德?有何才能?越次超倫,忽承此命。」
6. 卓越超群:優異突出,超越一般。
【超今+古】
1. 超今冠古:超越古今,無人能及。也作「超今絕古」、「超今越古」、「越古超今」。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眾美備具,名實相當,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2. 超今越古:超越古今。也作「超今冠古」。《孤本元明雜劇.桃園結義》:「憑著我壯志能,膽氣麤,博一個黃閣標名,超今越古。」
3. 超今絕古:凌越古今。也作「超今冠古」。明.李贄〈與管登之書〉:「細讀佳刻,字字句句皆從神識中模寫,雄健博達,真足以超今絕古。」
4. 越古超今:古今無人可及。也作「超今冠古」。《孤本元明雜劇.單刀劈四寇》:「二將軍走將來,一口刀越古超今,立誅了四寇,殺那殘軍去了。」
1. 趨吉避凶:趨向吉利,避開凶險。或作「趨吉逃凶」。西遊記:「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
2. 避凶趨吉:躲避凶險,追求吉利。亦作「避凶就吉」。明˙沈鯨˙雙珠記:「想伊必是大仙,休咎事曾經明辨,論避凶趨吉,誰人當自先。」
【趨+附】
1. 趨炎附勢:炎,指有權勢的人。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也作「趨權附勢」、「趨炎奉勢」、「趨炎附熱」。《朱子語類.春秋.綱領》:「嘗謂左氏是個猾頭熟事,趨炎附勢之人。」
2. 趨炎附熱:比喻依附權勢。也作「趨炎附勢」。《宋史.李垂傳》:「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捷,以冀推輓乎?」
3. 趨權附勢:比喻歸附權勢。也作「趨炎附勢」。明.楊珽《龍膏記》:「我只要趨權附勢,那裡管殺人媚人。」
【避+難】
1. 避難就易:避開艱辛繁重而選擇簡單輕易。《元史.元宗本紀四》:「及遷同知儲政院事,即就職,僥倖巧宦,避難就易。」
2. 逃災避難:逃離禍患躲避災難。也作「逃災躲難」。元.無名氏《盆兒鬼》:「似這等逃災避難,倒不如奔井投河。」
3. 臨難不避:到了危難的關頭,能挺身面對不逃避。《東周列國志》:「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
【避+井(坑)】
1. 避井落坑:比喻剛躲過一件災禍,又遭遇另一件禍害。亦作「避坑落井」、「避阱入坑」。
2. 避坑落井:比喻剛躲過一件災禍,又遭遇另一件禍害。亦作「避井落坑」、「避阱入坑」。晉書˙褚翜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3. 離鄉避井: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亦作「離鄉背井」。西遊記:「唐僧乃是離鄉避井的一個行腳僧。」
3. 避阱入坑:比喻剛躲過一件災害,又遭遇另一件災禍。亦作「避坑落井」、「避井落坑」。漢˙焦延壽˙易林˙觀之益:「避阱入坑,憂患日生。」
【避凶+(趨)吉】
1. 避凶趨吉:躲避凶險,追求吉利。亦作「避凶就吉」。明˙沈鯨˙雙珠記:「想伊必是大仙,休咎事曾經明辨,論避凶趨吉,誰人當自先。」
2. 趨吉避凶:趨向吉利,避開凶險。或作「趨吉逃凶」。西遊記:「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
3. 避凶就吉:避開凶險,尋求吉祥。三國演義:「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輕舉妄動。」亦作「避凶趨吉」。
【流+應】
1. 應對如流:形容才思敏捷,答話如流水般順暢。亦作「對答如流」、「應答如流」。南史˙徐勉傳:「既閑尺牘,兼善辭令,雖文案填積,坐客充滿,應對如流,手不停筆。」
2. 應答如流:形容才思敏捷,答話如流水般順暢。亦作「對答如流」、「應對如流」。舊五代史˙晉書˙鄭琮傳:「戎伍之事,一睹不忘,凡所詰問,應答如流,故所在知名。」
3. 順應潮流:追隨時代或社會的發展方向。
【流+清】請參閱【清+源(原流)(+本)】
【流+古】
1. 風流千古:風雅之事流傳久遠。宋.李流謙〈青玉案.相知元早來何暮〉詞:「風流千古,一時人物,好記尊前語。」
2. 萬古流芳:好名聲永遠流傳。用以頌揚人的德行。亦作「萬古留芳」。元.無名氏《延安府》:「漢廷汲黯忠,唐室魏徵良。見如今千載名揚,萬古流芳。」
3. 千古流傳:傳播極為久遠。《初刻拍案驚奇》:「每訝衣冠多盜賊,誰知盜賊有英豪?試觀當日及時雨,千古流傳義氣高。」
【流+俗】
1. 流風餘俗:古代流傳至今的風尚習俗。宋˙王安石˙虔州學記:「堯舜三代,從容無為,同四海於一堂之上,而流風餘俗,詠歎之不息。」
3. 流風遺俗:流傳於後代的風尚習俗。宋˙蘇軾˙繹先生詩集敘:「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遠矣,後生不復見其流風遺俗。」
3. 不流世俗:(1)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史記.太史公自序》:「不流世俗,不爭埶利。」
(2)別出一格,與眾不同。
【流+爭】
1. 力爭上流:努力求取上進。也作「力爭上游」。《花月痕》:「可憐秋痕這兩日,正為癡珠和他媽力爭上流時候,那裡曉得半天打下這個霹靂。」
2. 諫爭如流:向上級規勸的話滔滔不絕。《孤本元明雜劇.東籬賞菊》:「從父令是何由?從君令是何由?冒斧當戈,諫爭如流。」
3. 萬壑爭流:山谷中的瀑布紛紛向下奔流。《晉書.文苑傳.顧愷之傳》:「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流+放】
1. 放飯流歠:歠,飲。放飯,大口吃飯而飯粒掉滿桌面。流歠,大口喝湯而湯水從口角流下來。放飯流歠比喻大吃大喝。《孟子.盡心上》:「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2. 放誕風流:言行不受禮法的束縛。《西京雜記》:「文君姣好,……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3. 放任自流:隨他自由發展,不加任何約束。
【流+韻】
1. 流風餘韻:流傳於後世的風俗韻致。明˙張頤˙陳伯玉文集序:「有唐之興,文運漸啟,雖四傑四友稱美於時,然其流風餘韻漸染既久,未能悉除。」或作「流風遺韻」。
2. 風流韻事:風雅而具有情趣的事。《隋唐演義》:「此旨一下,眾朝臣紛紛竊議:也有不樂的,以為褻瀆朝臣;也有喜歡的,以為風流韻事。」
3. 餘韻流風:流傳下來的韻致和風尚。《群音類選.官腔類.龍泉記.壽祝椿堂》:「家傳舊清白,餘韻流風正洋溢,願壽考彌高,華峰難敵。」
4. 鋒發韻流:比喻文章流暢幽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
【流+長+短】
1. 飛流短長:流傳於眾人之口的閒言閒語。亦作「飛短流長」、蜚短流長」。唐˙沈亞之˙送韓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諛言順容積微之讒,以基所毀,四鄰之地,更效遞笑,飛流短長,天下聞之矣。」
2. 飛短流長:流傳於眾人之口的閒言閒語。亦作「蜚短流長」、「飛流短長」。聊齋志異˙封三娘:「妾來當須祕密,造言生事者,飛短流長,所不堪受。」
3. 蜚短流長:流傳於眾人之口的閒言閒語。亦作「飛短流長」、「飛流短長」。
【流芳】請參閱【流(留)芳+百世(萬古)】
【風流】
1. 風流人物:(1)傑出的人物。唐.陳叔達〈答王績書〉:「至若梁魏周齊之間,耳目耆舊所接,風流人物,名實可知,衣冠道義,謳謠尚在。」
(2)不拘禮法或行為放蕩的人。《水滸傳》:「婦人家水性,見了衙內這般風流人物,再著些甜話兒調和他,不由他不肯。」
2. 風流才子:風度灑脫,才學淵深的人。唐.元稹《鶯鶯傳》:「風流才子的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3. 風流宰相:不拘守禮節法度的宰相。《南史.王曇首傳》:「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蓋自況也。」
4. 風流千古:風雅之事流傳久遠。宋.李流謙〈青玉案.相知元早來何暮〉詞:「風流千古,一時人物,好記尊前語。」
5. 風流儒雅:形容風度好,溫文爾雅。也作「風流爾雅」。北周.庾信〈枯樹賦〉:「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
6. 風流爾雅:形容風度好,溫文儒雅。也作「風流儒雅」。《野叟曝言》:「鸞吹向日只知道始升博學能文,風流爾雅,不知他心術如何?」
7. 風流蘊藉:蘊藉,蘊含不露。風流蘊藉形容人風流瀟灑,含蓄有致。也作「風流醞藉」。《北齊書.王昕傳》:「昕母清河崔氏,學識有風訓,生九子,並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龍。」
8. 風流醞藉:形容人風流瀟灑,含蓄有致。也作「風流蘊藉」。《隋書.儒林傳.元善傳》:「然以風流醞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朗,聽者忘倦。」
9. 風流瀟灑:形容風度大方,氣度超脫。也作「瀟灑風流」。明.徐復祚《紅梨記》:「素娘,似你這般風流瀟灑,如花似玉,向在風塵,知心有幾。」
10.風流倜儻:英俊瀟灑,不拘禮法。《初刻拍案驚奇》:「那盧生生得偉貌長髯,風流倜儻。」
11.風流婉轉:風度美好、委婉柔和。《紅樓夢》:「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裡。」
12.風流俊俏:容貌秀美。《紅樓夢》:「如今長了十六歲,比賈蓉生的還風流俊俏。」
13.風流標致:稱人丰姿美麗。《紅樓夢》:「誰知這尤三姐天生脾氣不堪,仗著自己風流標致,偏要打扮的出色另式,作出許多萬人不及的淫情浪態來。」
14.風流別致:有特別或新奇的韻味。《紅樓夢》:「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
15.風流韻事:風雅而具有情趣的事。《隋唐演義》:「此旨一下,眾朝臣紛紛竊議:也有不樂的,以為褻瀆朝臣;也有喜歡的,以為風流韻事。」
16.風流博浪:放蕩不羈。《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那兒子卻是風流博浪的人,專要結識朋友,覓柳尋花。」
17.風流自賞:自我欣賞。《文明小史》:「他的名望也漸漸低下去,只好穿兩件窄袖的衣服,戴上副金絲邊的眼鏡,風流自賞,聊以解嘲而已。」
18.風流話靶:供人談論的風流故事。元.曾瑞《留鞋記》:「本待望同衾共枕,倒做了帶鎖披枷,這一場風流話靶,也是個歡喜冤家。」
19.風流班首:風月場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孽海花》:「況金雯青也是風流班首,難道不會對她陪小心說矮話嗎?」
20.風流調法:男女風情方面的花招。元.王實甫《西廂記》:「淫詞兒早則休,簡帖兒從今罷。猶古自參不透風流調法。」
21.風流家數:調弄風情的技巧、手段。《二刻拍案驚奇》:「你道此時若是個男人,必然動了心,就想妝出些風流家數,兩下做起光景來。」
22.風流佳事:男女之間的私情。《紅樓夢》:「今忽見寶玉亦有麒麟,便恐因此生隙,同史湘雲也做出那些風流佳事來。」
23.風流快活:不拘守禮法,自在玩樂。
24.風流罪過:(1)小過,指微細的瑕疵。《北齊書.循吏傳.郎基傳》:「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
(2)不相干的罪名。《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私紅蓮記》:「宰相王荊公尋件風流罪過,把學士奏貶黃州安置去了。」
25.風流冤業:男女風情事而造成的相思苦惱。也作「風流冤孽」。《董西廂》:「此愁今後知滋味,是一段風流冤業,下梢管折倒了性命去也!」
26.風流冤孽:男女風情事而造成的冤仇罪孽。也作「風流冤業」。《紅樓夢》:「因近來風流冤孽,纏綿於此處,是以前來訪察機會,佈散相思。」
27.舉止風流:言行舉動溫文灑脫。《魏書.賀狄干傳》:「舉止風流,有似儒者。」
28.名士風流:有才學而不拘禮法的名士風度和習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理義所得,優劣乃復未辨;然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殷不及韓。」
29.一代風流:風雅超俗而為世人景仰的人物。唐.杜甫〈哭李常侍嶧〉詩二首之一:「一代風流盡,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30.文采風流:形容人才華富贍,舉止瀟灑,談吐不俗。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猶尚存。」
31.瀟灑風流:形容人風度大方,氣質不凡。也作「風流瀟灑」。明.謝讜《四喜記》:「幾年蹤跡嘆江湖,瀟灑風流人怎如,花錦爛春衢,惹動心猿不住。」
32.俊俏風流:面貌姣好,姿態瀟灑。《儒林外史》:「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真乃一時勝會。」
33.品貌風流:人品相貌傑出不凡。《紅樓夢》:「近年大了,彼此又出落得品貌風流,常時司棋回家時,二人眉來眼去,舊情不忘,只不能入手。」
34.嬝娜風流:形容女子姿態柔美,氣質出眾。《紅樓夢》:「早有一女子在內,其鮮妍嫵媚有似寶釵,其嬝娜風流則又如黛玉。」
35.富貴風流:美好繁華的流風餘韻。《紅樓夢》:「只見園中香煙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
36.放誕風流:言行不受禮法的束縛。《西京雜記》:「文君姣好,……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37.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諺語)形容為美麗的女子而死,也是一件值得的風流韻事。《老殘遊記二編》:「我就送了命,我也願意。古人說得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只是不知你心裡有我沒有?」
38.流風迴雪:落雪在風中飄搖、迴旋。後用以形容輕逸飄搖,姿態美妙。亦指文詞清新婉約。語本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南朝梁.鍾嶸《詩品.梁衛將軍范雲梁中書郎邱遲》:「范詩清便宛轉,如流風迴雪。」
39.三十年風水輪流轉:(諺語)隨著時間的推移,風水有所變化,人的吉凶禍福、成敗興衰也隨之改變。
˙【風流+散】
1. 風流雲散:風吹雲散,蹤跡全無。比喻人生的離別。也作「風流雨散」、「雲散風流」。《文選.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2. 風流雨散:風吹雨散,蹤跡全無。比喻人生的離別。也作「風流雲散」、「雲散風流」。《文選.左思.蜀都賦》:「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若風流雨散,漫乎數百里閒。」
3. 雲散風流:風吹雲散,蹤跡全無。比喻人生的飄零離散。也作「風流雨散」、「風流雲散」。清.龔萼〈答姜雲標〉:「乃雲散風流,各為飢寒所迫。」
˙【流風+餘(遺)】
1. 流風餘俗:古代流傳至今的風尚習俗。宋˙王安石˙虔州學記:「堯舜三代,從容無為,同四海於一堂之上,而流風餘俗,詠歎之不息。」
2. 流風餘澤:流傳下來的教化與惠澤。亦作「流風遺澤」。明˙張爾岐˙辨志:「存則儀其人,沒則傳其書。流風餘澤,久而彌新者,百世之人也。」
3. 流風餘韻:流傳於後世的風俗韻致。明˙張頤˙陳伯玉文集序:「有唐之興,文運漸啟,雖四傑四友稱美於時,然其流風餘韻漸染既久,未能悉除。」或作「流風遺韻」。
4. 餘韻流風:流傳下來的韻致和風尚。《群音類選.官腔類.龍泉記.壽祝椿堂》:「家傳舊清白,餘韻流風正洋溢,願壽考彌高,華峰難敵。」
1. 流風遺澤:前人遺留下來的風尚、德澤。亦作「流風餘澤」。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太祖經始大基,流風遺澤,所被者遠,王聖尊業至今,百有二十餘年」。
2. 流風遺烈:前人遺留的風尚、功勛。宋˙蘇軾˙鳬繹先生文集敘:「後生不復見其流風遺烈,是以日趨於智巧便佞,而莫之止。」
3. 流風遺俗:流傳於後代的風尚習俗。宋˙蘇軾˙繹先生詩集敘:「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遠矣,後生不復見其流風遺俗。」
4. 流風遺跡:前代流傳下來的風尚舊跡。或作「流風遺躅」。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5.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諺語)比喻只要成名即可,而不管其是好名聲或壞名譽。「年」文獻異文作「載」。《晉書.桓溫傳》:「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橫流】
1. 涕泗橫流:形容哭得很傷心。也作「涕泗縱橫」。《周書.楊荐傳》:「荐知其意,乃正色責之,辭氣慷慨,涕泗橫流。」
2. 滄海橫流:比喻世事紛亂,動盪不安。《晉書.殷仲堪傳》:「天下,大器也,苟亂亡見懼,則滄海橫流。」
3. 人欲橫流:人的嗜好欲望泛濫無窮。形容社會風氣敗壞。《朱子語類.孔孟周程張子》:「世衰道微,人欲橫流,不是剛勁有腳跟底人,定立不住。」
【留+沒】
1.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諺語)只要留有青山,便能植樹而有柴可燒。比喻只要根本的東西還在,不怕將來沒有作為。《初刻拍案驚奇》:「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也作「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留+沒亂+迷】請參閱【(沒)亂+迷(+留)】
【留芳】請參閱【流(留)芳+百世(萬古)】
【連綿】
1. 連綿不斷:連續而不間斷。
2. 連綿不絕:連續不斷。
3. 連綿起伏:有高有低,連續不斷。
【連城】
1. 連城之價:比喻極高的價值。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
2. 連城之珍:異常珍貴的寶物。唐˙王績˙與陳叔達重借隋紀書:「久承所撰隋紀繕寫咸畢,前舍弟與家人往,并有書借,咸不見付。豈連城之珍俟楚文而乃進?」
3. 價值連城:形容東西十分珍貴。戰國時,趙國有塊寶玉叫和氏璧,秦昭王願以十五個城池來換取。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精忠岳傳:「此乃府上之寶,價值連城。諒小子安敢妄想,休得取笑!」
【漫遊(游)】
1. 炳燭夜遊:因惋惜光陰易逝,故持燭夜裡遊玩。比喻及時行樂。也作「秉燭夜遊」。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2. 秉燭夜遊:感嘆時光易逝,須持燭夜裡遊樂。比喻及時行樂。也作「炳燭夜遊」。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1. 衣錦夜游:比喻榮顯不為人知,徒自埋沒湮滅。也作「衣繡夜行」。《周書.劉雄傳》:「古人云:『富貴不歸故鄉,猶衣錦夜游。』」
2. 晝伏夜游:白天潛伏隱藏,晚上出來活動。《隋書.高祖紀下》:「歷陽、廣陵,窺覦相繼,或謀圖城邑,或劫剝吏人,晝伏夜游,鼠竄狗盜。」
【優游】
1. 優游不迫:從容不迫、閒適自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其大概有二,曰優游不迫,曰沉著痛快。」
2. 優游自在:悠閒自得,無拘無束。《喻世明言.梁武帝累修歸極樂》:「有等善人,安樂從容,優游自在,仙境天堂,並無罣礙。」
3. 優哉游哉:形容從容自得,悠閒自在。《詩經.小雅.采菽》:「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適宜】
【適屨+趾(足)】
1. 截趾適屨:比喻勉強求合,生搬硬套而不知變通。亦作「削足適履」。《後漢書˙荀淑傳》:「截趾適屨,孰云甚愚?」
2. 刖趾適屨:比喻勉強遷就,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亦作「削足適履」。三國.魏.明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刖趾適屨,刻朋傷骨。」
3. 削趾適屨:比喻勉強遷就,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亦作「削足適履」。
4. 刖足適屨:比喻勉強遷就,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亦作「削足適履」。
5. 刻足適屨:比喻勉強求合,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亦作「削足適履」。
【宜+得(失)】
1. 得便宜處失便宜:(諺語)自認為占了便宜,得到利益,實際上卻是吃虧。《醒世恆言.陸五漢硬留合邑鞋》:「這段話叫做強得利貪財失采,正是得便宜處失便宜。」
2. 得便宜是落便宜;雖占便宜而得到利益,其實卻是吃了虧。
3. 各得其宜: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漢書.董仲舒傳》:「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4. 防範得宜:防備得當。
1. 得便宜處失便宜:(諺語)自認為占了便宜,得到利益,實際上卻是吃虧。《醒世恆言.陸五漢硬留合邑鞋》:「這段話叫做強得利貪財失采,正是得便宜處失便宜。」
2. 輕重失宜:宜,適宜妥當。輕重失宜指對事物的輕重處置失當。宋.蘇舜欽〈論宣借宅事〉:「若死行陳之家與伎術之輩,均用此賞,臣竊恐輕重失宜矣。」
3. 用舍失宜:行政措施不當。明.胡廣《文天祥從容就義》:「權臣誤國,用舍失宜。」
【制宜(+因)】
1. 因事制宜:根據事情的不同,制定適宜的措施。《漢書.韋賢傳》:「朕聞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
2. 因時制宜: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周書.盧辯傳》:「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合軌度。」
3. 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清史稿.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
4. 隨時制宜:作事善於變通,不拘常法。《晉書.忠義傳.周崎傳》:「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營】
【營私】
1. 營私舞弊:以違法的手段謀求私利。《清史稿.諸王傳.定安親王永璜傳》:「載銓營私舞弊,自謂『操進退用人之權』。」
2. 賣公營私:出賣公眾的利益以圖謀私利。《魏書.閹官傳.趙黑傳》:「高官厚祿,足以自給,賣公營私,本非情願。」
3. 結黨營私:互相勾結以謀求私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 植黨營私:樹立黨羽,以謀求私利。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一身之廉恥既不恤,又奚有異日立殿廷爭可否?其為植黨營私,欺君罔上,有必至者。」
【運】
3.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的巧妙,全在善於思考。亦作「運用之妙,在於一心」。宋史˙岳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4. 運用之妙,在於一心:運用的巧妙,全在善於思考。亦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儒林外史:「且不要管他。『運用之妙,在於一心。』苗子們今日過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運用】
1. 運用自如:自如,活動時毫不受阻礙。運用自如指依著事物特性靈活應用,而能操控自如,不受阻礙。
2.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的巧妙,全在善於思考。也作「運用之妙,在於一心」。《宋史.岳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3. 運用之妙,在於一心:運用的巧妙,全在善於思考。也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應運】
1. 應運而生:順應天命或時勢而降生。亦作「應運而起」、「應運而出」。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大哉神聖,與時回薄,應運而生,繼天而作。」
2. 應運而起:順應天命或時勢而產生。亦作「應運而出」、「應運而生」。
3. 應運而出:順應天命或時勢而出現。亦作「應運而起」、「應運而生」。
【承運】
1. 應天承運:順應天命,承受氣運。指帝王奉天命統理天下。《抱朴子.外篇.酒誡》:「漢高應天承運革命,向雖不醉,猶當斬蛇。」
2. 奉天承運:皇帝詔書開首常用的詞語,表示天子承受天命而統治全國。明.王世貞《鳴鳳記》:「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繩愆糾繆,臣道為先。」
3. 一手承運:一個人獨力處理。也作「一手包辦」、「一手包攬」。
【巡查(察)】
1. 查三訪四:四處探訪查看。紅樓夢:「饒這樣,天天還是查三訪四,自己再不肯看破些,且養身子。」
2. 查無實據:經過調查後找不出確實的證據。歧路燈:「那兩個差頭,白白的又發了一注子大財,只以『查無實據』稟報縣公完事。」
3. 查手舞腳:雙手揮動,腳步凌亂。形容慌張的樣子。西遊記:「諕得那兩個媳婦,查手舞腳的往外跑。」
4. 明查暗訪:公開調查,暗中了解。亦作「明察暗訪」。痛史:「我住在此處,徒占一席,于事無濟,倒不如仍然到外面去,明查暗訪。」
5. 革職查辦:免去官職,等待調查偵辦。
6. 鑒核備查:鑒察核定,並加以存查。通常用於公文中對上級機關或首長期望及目的語。
7. 有案可查:留有紀錄檔可供查考。
1. 察見淵魚:比喻明察而盡知他人的隱私。語本韓非子˙說林上:「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3. 洞察機先: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
6. 洞察其奸: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亦作「洞燭其奸」。鏡花緣:「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於家中婦女不時正言規勸,以三姑六婆視為寇仇,諸事預為防範,毋許入門,他又何所施其伎倆?」
7. 彰往察來:揭示以往的事跡,據以考察未來的情況。或作「章往考來」。易經˙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8. 迫而察之:靠近觀察。文選˙何晏˙景德賦:「遠而望之,若摛朱霞而耀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雲。」
9. 聽籬察壁:偷聽,暗中刺探。金瓶梅:「潘金蓮在家恃寵生嬌,顛寒作熱,鎮日夜不得個寧靜,性極多疑,專一聽籬察壁。」
10. 習焉不察:習慣了某種事物,便不易察覺出其中的問題。亦作「習而不察」。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11. 疑今者,察之古:凡對當今世事有懷疑時,可分析歷史事件來找出答案。表示古今之理相通,可以鑒古知今。管子˙形勢:「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物之生也,異趣而同歸。」
【消逝】
【消+斷】
1. 紅消香斷:形容花朵凋殘的情景。《紅樓夢》:「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2. 夢斷魂消:睡夢中也想著,弄得神魂不寧。也作「夢斷魂勞」。明.高濂《玉簪記》:「滿目新紅驚樹杪,鶯啼處夢斷魂消。」
3. 目斷魂消:形容因別離而傷心之極。也作「目斷魂銷」。明.姚茂良《精忠記》:「匆匆遠離膝下,目斷魂消。」
【消+冰】請參閱【冰+(瓦)解(消釋))】
【消災】
1. 消災解厄:消除災厄。西遊記:「燒了些平安無事的紙,念了幾卷消災解厄的經。」
2. 破財消災:花費錢財以消除災禍。
3. 得人錢財,與人消災:受人家的好處,就要為人家解決難題。元˙李行道˙灰闌記:「常言道:『得人錢財,與人消災。』如今馬員外的大娘子,告下來了,喚我們做證見哩。」
【違犯】
【犯+難】
1. 冒險犯難: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
2. 凜然難犯:神色嚴肅而不可侵犯的樣子。
3. 眾怒難犯:群眾的憤怒,個人難以抵擋。《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貫通參透】
【通+窮】
1. 窮通皆命:窮困或顯達皆由上天命定,非人力所能改變。也作「窮達有命」。元.馬致遠〈女冠子.枉了閑愁套〉:「若論才藝,仲尼年少,便合封侯,窮通皆命也。」
2. 賤貴窮通:人的一生中起浮好壞,富貴貧窮等現象。《初刻拍案驚奇》:「話說人生一世,滄海變為桑田,目下的賤貴窮通,都做不得准的。」
3. 窮則變,變則通:指當事物發展到極點、窮盡的時候,就必須求變化,變化之後便能夠通達,適合需要。語出《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疾猛】
【勇猛】
1. 勇猛精進:佛教謂積極努力的修行。《無量壽經》:「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
2. 勇猛求進:全力、積極的求取進步或進展。
3. 勇猛果敢:勇敢有決斷。《漢書.翟方進傳》:「皆內有不仁之性,而外有儁材,過絕(於)人[倫],勇猛果敢,處事不疑,所居皆尚殘賊酷虐。」
4. 勇猛直前:奮力向前,毫不退縮。
【迂迴】
【晃蕩(盪)】
【返還】
1. 返本還原:返回原來的地方。比喻恢復根本。《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后來直使得一尊古佛,來度柳翠,歸依正道,返本還原,成佛作祖。」
2. 還元返本:回復到事物的本源狀態。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元氣論》:「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於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復命之道。」
2. 返老還童:比喻年老卻如年輕人般的健壯有精力。也作「反老還童」、「返老歸童」。
3. 返老歸童:老年人回復到童年的樣子。比喻健壯有精力。也作「反老還童」、「返老還童」。
【返照】
3. 迴光返照:(1)人死前精神呈現短暫的興奮。亦作「返光返照」、「回光返照」。《紅樓夢》:「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迴光返照的光景。」
(2)事物完全毀滅前暫時的興旺。亦作「回光返照」。
4. 回光返照:(1)人臨死前短暫的精神興奮。亦作「返照回光」、「迴光返照」。
(2)事物澈底毀滅前短暫的興旺。亦作「迴光返照」。
5. 返照回光:人在臨死前,精神或臉色短暫的好轉。亦作「回光返照」、「迴光返照」。元˙李壽卿《度柳翠》:「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2. 返老還童:比喻年老卻如年輕人般的健壯有精力。也作「反老還童」、「返老歸童」。
3. 返老歸童:老年人回復到童年的樣子。比喻健壯有精力。也作「反老還童」、「返老還童」。
【還+反】
1. 還淳反樸:回復到人原來樸實、淳厚的本性。也作「還淳返樸」。《梁書.明山賓傳》:「處士阮孝緒聞之,歎曰:『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2. 反老還童:老年人回復到童年的樣子。也作「返老歸童」、「返老還童」。《三國演義》:「取此水用美玉為屑,調和服之,可以反老還童。」
3. 反本還原:恢復原來的情況。《西遊記》:「連服一二次,方纔反本還原,知得人事。」
【還+得】
1. 得匣還珠: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請參考「買櫝還珠」。
2. 打虎還得親兄弟:辦事情須用親信的人。《西遊記》:「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也作「打虎還是親兄弟」。
3. 心病還得心藥醫:(諺語)心病必須由造成心病的人、事、物來醫治。也作「心病還須心藥醫」。
4. 六月債,還得快:(諺語)比喻報復的快。舊時農人債務得在秋收之後歸還,因秋收都在農曆八月,而六月借的債,八月轉眼就到,因此可以很快的償還。元.施惠《幽閨記》:「六月債,還得快。稟老爹,打多少?」
【還+好】
1. 好戲還在後頭:(1)精采的劇情還在後面。(2)事情尚未結束,而後續的發展將更為精采。
2.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諺語)向人借東西或借錢,能守信用按期歸還,以後再借就容易了。《西遊記》:「『我正愁你不還我的寶貝,無處尋討,且喜就送來也。』行者道:『老孫可是那當面騙物之人?這叫做「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3. 天道好還:因果循環的天理。後多指惡有惡報。也作「天理循環」。語本《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明.王世貞《鳴鳳記》:「天道好還如寄,人心公論難違。」
【還+欲】
1. 欲說還休: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形容情意複雜,難以表達。宋˙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詞:「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 欲語還休:想說卻又不能決定要不要說的樣子。
3. 欲就還推:想要接受、靠近,又覺不好意思。
【遣送】
【遭遇】
【逢迎】
【逢+棋+手】
1. 棋逢敵手:比喻雙方實力相當,難分高下。亦作「棋逢對手」。三國演義:「棋逢敵手難相勝,將遇良才不敢驕。」
2. 棋逢對手:比喻雙方實力相當,難分軒輊。亦作「棋逢敵手」。西遊記:「棋逢對手難藏興,將遇良才可用功。」
3.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比喻旗鼓相當,實力難分強弱。西遊記:「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棋逢對手難藏興,將遇良才可用功。」
【迎+送】
1. 迎來送往:迎接來的,送走離去的。後用以比喻應酬忙碌。語本《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樂以迎來,哀以送往,雖祭亡如在,而空虛不知所裁,庶或饗之。」
2. 送往迎來:迎接來者,送走離去的。形容人忙著應酬的情形。《漢書.食貨志上》:「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3. 弔賀迎送:婚喪喜慶、應酬進退等人情世故。《紅樓夢》:「或有陞遷,或有黜降,或有婚喪紅白等事,王夫人弔賀迎送,應酬不暇,前邊更無人。」
4. 水送山迎:遊覽山水時,沿途山水景色更替變化。亦指長途跋涉。唐.吳融〈富春〉詩:「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迎+水(土)】
1. 水送山迎:遊覽山水時,沿途山水景色更替變化。亦指長途跋涉。唐.吳融〈富春〉詩:「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將迎+兵(至)+水來+土掩】請參閱【水來+土掩(堰)+兵(至)+將(迎)】
【追逐】
【逐+日(+朝)】
1. 逐朝每日:每天、天天。也作「每朝每日」、「每朝逐日」、「每日逐朝」、「終朝每日」。元.關漢卿《望江亭》:「逐朝每日到俺這觀裡來,與貧姑攀話。」
2. 每日逐朝:每天、天天。也作「逐朝每日」。元.無名氏〈寄生草.寬了他羅裙帶〉曲:「困騰騰每日逐朝害,悶厭厭使我愁無奈。」
3. 每朝逐日;每日、天天。也作「逐朝每日」。元.楊文奎《兒女團圓》:「見你每朝逐日,伴著那火狂朋怪友,飲酒作樂。」
4. 夸父逐日:比喻不自量力或有雄心壯志但未竟大業。上古神話故事。傳說夸父威猛好勝,乃與太陽追趕競走,總追不上,路上又累又渴,喝光了黃河、渭水仍然不夠,再往北邊大澤去找水喝,卻渴死在途中。他隨身的手杖棄置在地上,後來長出了一片桃林。典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南朝宋.釋僧愍〈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若然者,君亦可即老子邪?便當五道群品,無非是佛,斯則是何言歟!真謂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逐臭】
1. 逐臭之夫:比喻有怪僻的人。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人各有所好尚,蘭茞蓀蕙之芳,眾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2. 如蠅逐臭:比喻追求名利、趨炎附勢的齷齪行徑。程乙本紅樓夢:「那媳婦卻倒伶俐,又兼有幾分姿色,……招惹的賴大家人如蠅逐臭,漸漸做出些風流勾當來。」
3. 附膻逐臭:比喻依靠或追隨奸邪的人。亦作「附膻逐穢」。
【遁逃】
【逃+生(死)】
1. 逃出生天:脫離困苦環境或逃離災難,漸入佳境。
2. 虎口逃生:比喻經過極大的危險,才安全逃脫。也作「虎口餘生」。明.許自昌《水滸記》:「虎口逃生,拯救求憐切人。」
3. 死裡逃生:從極危險中脫身。《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今日死裡逃生,夫婦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
【遷移】
【遷+改】
1. 遷善改過:改正過失,走上正途。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2. 改俗遷風:改變風俗習慣。《梁書.處士傳.何點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3. 改過遷善:指改正過失,誠心向善。也作「改過向善」、「改過從善」、「改行遷善」。語本《易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三舅受了艱難苦楚,這下子改過遷善,料想要用心讀書。」
4. 改行遷善:更改過錯,導正行為。也作「改過遷善」。 《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傳》:「巡下車,以法誅之,赦餘黨,莫不改行遷善。」
【遷善】
1. 遷善遠罪:改過向善而遠離罪愆。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吾里嘗有陳融,孝慈仁信,不學不仕。鄉人見也,皆自欲遷善遠罪,亦不知其所以然,今也則亡,清風猶在。」
1. 遷善改過:改正過失,走上正途。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3. 改過遷善:指改正過失,誠心向善。也作「改過向善」、「改過從善」、「改行遷善」。語本《易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三舅受了艱難苦楚,這下子改過遷善,料想要用心讀書。」
4. 改行遷善:更改過錯,導正行為。也作「改過遷善」。 《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傳》:「巡下車,以法誅之,赦餘黨,莫不改行遷善。」
1. 移天易日:移、易,均有變換之意。移天易日比喻奸臣盜弄大權,顛倒是非。亦作「移天徙日」。晉書˙齊王冏傳:「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
2. 移天徙日:移、徙,均有變換之意。移天徙日比喻奸臣玩弄大權,顛倒是非。亦作「移天易日」。北史˙魏景穆十二王傳上˙廣平王洛侯傳:「雖未指鹿化馬,移天徙日,實使蘊藉之士,聳氣坐端;懷道之夫,結舌筵次。」
․【本(稟秉)性難移+(江)山】請參閱【本(稟秉)性+難移+(江)山】
【不移+定】
1. 堅定不移:專一固定,毫不動搖。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二˙文宗開成五年:「陛下誠能慎擇賢才以為宰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2. 一定不移:事理正確無誤,不容變更。亦作「一定不易」。老殘遊記:「然究竟半個明的,半個暗的,是一定不移的道理。」
3. 一言已定,千金不移:比喻說話算話,不隨意更改。初刻拍案驚奇:「一言已定,千金不移。吾已許故人之子,豈可因他無信,便欲食言?」
【遍地】
1. 遍地開花:(1)滿地開花。(2)比喻好事普遍流傳、蓬勃發展。(3)比喻破碎的物品散落各處。
2. 遍地荒旱:到處都是因乾旱而引起的荒災。
3. 哀鴻遍地: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亦作「哀鴻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