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倫常百態

百家爭鳴

才子佳人

人品情操

精神氣力

真情至性

 

行為舉止

肢體感官

生活萬象

千呼萬喚

萬紫千紅

琳琅滿目

 

天高地遠

日精月華

山明水秀

雲淡風輕

植物世界

動物奇觀

 

成語用法、出處,節錄自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實用成語辭典」〈故鄉出版社〉

  

行為舉止-4/【返回行為舉止

                   結緣/維繫總綱編練織/糾紛統御經驗/績效/

                    連(聯)絡/ 給與(予)/網羅/束縛//組/ 

                    價值付/催促役使做伴依偎倚傍俯(俛)仰偃臥 /停佇等候

                    研究倡導傾側顛倒侵侮偷襲欽佩儲蓄/化育/ 倫常/

                    交代(待)/砍伐隨便仗恃座(坐)位/企

                    資賦賑贍賞賜貽貪賭賄賂妥貼借貸枉費/耍賴/勒贖盜賊

 

         

 

   
˙         

 

   
         

 

   
         

 

   

 

 

結緣【】/【返回行為舉止-4

 

 

 

 

  【結+腸請參閱【腸+結

 

  【結+解請參閱【解+結

   

 結+禍請參閱【禍+連(結)

 

 結果請參閱【結果

 

 

        【結彩

 1. 張燈結彩:形容喜慶的景象。亦作「挂燈結綵」、「掛燈結彩」、「懸燈結彩」、「張燈掛彩」。三國演義:「告諭城內居民,盡張燈結彩,慶賞佳節。」

 2. 懸燈結彩:形容喜慶的景象。亦作「張燈結彩」。紅樓夢:「至二十八日,兩府中俱懸燈結彩、屏開鸞鳳、褥設芙蓉,笙簫鼓樂之音,通衢越巷。」

 3. 掛燈結彩:形容喜慶的景象。亦作「張燈結彩」。

 

 

        【結繩

 1. 結繩而治:上古無文字,故用結繩的方法來記事。後亦比喻以最清簡的方法來治國。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2. 結繩記事:上古時代沒有文字,為了幫助記憶或傳達事情,以繩子打結的方法來記事。相傳每一個結表示一件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當事情完了,便把結解開。現今部分沒有文字的民族,仍保存此種結繩記事的方法。

 3. 纍瓦結繩:比喻堆砌無用的言詞。莊子˙駢拇:「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游心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

 

 

  【緣+巧(合)

 1. 天緣合:因機會或緣分使人湊巧相遇,好像是天意所安排的。紅樓夢:「我正因他的一件事為難,要請教別人去。如今遇見姐姐,真是天緣巧合,求姐姐指教。」

 2. 機緣巧合:意外獲得機會、因緣。指事情非常的湊巧。

 3. 因緣巧合:無法預測的湊巧機緣。

 4. 天緣湊巧:某些人正巧相遇或結合,好像上天所安排一樣。紅樓夢:「這秋桐便和賈璉有意,從未來過一次。今日天緣湊巧,竟賞了他,真是一對烈火乾柴,如膠投漆,燕爾新婚,連日那裡拆得開。」

 5. 機緣湊巧:機會因緣偶然巧合。

 

 4. 天緣湊:因機會或緣分使人湊巧相遇,好像是天意所安排的。也作「天緣奇遇」。《紅樓夢》:「如今又天緣湊合,我們得遇,舊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勝當日。」

 

 

        【緣+生(死)

 1. 緣文義:穿鑿附會字面上的意思,而不求了解詞句的正確內容。也作「望文生義」。宋.朱熹〈答呂子約〉:「讀書窮理,須認正意,切忌如此緣文生義,附會穿穴。」

 2. 緣定三生:緣分在前生就已註定。

 3. 緣訂三生:婚姻乃前世宿緣,多用以頌美婚姻的祝詞,也作「緣結三生」。  

 

 1. 藥醫不病,佛度有緣人:(諺語)藥只能醫好那些可以治癒的病,佛也只有度脫那些有緣分的人出家。《金瓶梅》:「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看他不濟,只怕有緣,吃了他的藥兒,好了是的。」

 

 

        【緣慳(薄)+分淺

 1. 緣分淺:機緣、福分淺薄。《儒林外史》:「只為緣慳分淺,遇不著一個知己,所以對月傷懷,臨風灑淚!」

 2. 分淺緣慳:緣分淺薄。也作「分薄緣慳」、「分淺緣薄」。明.崔時佩《西廂記》:「張君瑞,想是你分淺緣慳,雨打梨花深閉門。」

 3. 分薄緣慳:緣分淺薄。也作「分淺緣薄」、「分淺緣慳」。

 4. 緣慳命蹇:機緣乖舛,命運不順利。《群音類選.官腔類.餘慶記.深閨幽思》:「何時得見郎,恨緣慳命蹇。」

 

 2. 分淺緣:緣分淺薄。也作「分薄緣慳」、「分淺緣慳」。元.王子一《誤入桃源》:「身未到,心先到,分淺緣薄,有上梢沒下梢。」

 

 

   【因緣請參閱【因緣

 

 

  【良緣

 1. 廣結良緣:多行善事,以得到眾人的愛戴。也作「廣結善緣」。《金瓶梅》:「你又發起善念,廣結良緣。豈不是俺一家兒的福分?」

 2. 天假良緣:上天所給予的美好姻緣,形容機會難得。也作「天付良緣」、「天假因緣」。《群音類選.分釵記.春遊遇妓》:「今朝天假良緣幸,萍水相逢喜不勝,共赴華筵罄此情。」

 3. 天付良緣:上天所給予的美好緣分。形容機會湊巧難得。也作「天假良緣」、「天假因緣」。《群音類選.鮫綃記.絞綃會合》:「為君家信斷鴈鴻秋,終日裡形孤影寡雙眉皺,到今日天付良緣重聚首。」

 

 

   【天緣請參閱【天緣

 

 

 

請參閱【繩索網綱維綆/琳琅滿目

 

 

【】/【返回行為舉止-4

 

 

        【繫+繩

 1. 赤繩繫足:相傳月下老人以紅繩繫男女之足,使成婚配。故後世用以比喻男女間的姻緣天定。或稱為「紅繩繫足」、「赤繩綰足」。見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店。明˙汪錂˙春蕪記:「赤繩繫足,朱樓合巹,不須白雪窺臣。」

 2. 長繩繫景:比喻意欲留住時光。亦作「長繩繫日」。周書˙蕭大圜傳:「嗟乎!人生若浮雲朝露,寧俟長繩繫景,寔不願之。」

 3. 長繩繫日:用長繩拖住太陽。比喻意欲留住時光。亦作「長繩繫景」。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長繩繫日未是愚,有翁臨鏡捋白鬚。」

 

 

     繫鈴+解鈴

 1. 解鈴繫鈴:比喻問題、困難還是得由原作者去解決。亦作「解鈴還是繫鈴人」。

 2. 解鈴還是繫鈴人:比喻所有問題、困難還是得讓原作者去解決。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寺院修持時,個性豪邁,不做事,大家覺得他平凡無奇,但法眼禪師特別器重他。有一天,法眼問說:「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人回答不出來,剛好法燈禪師到,法眼禪師以同樣問題問他,法燈禪師說:「繫者解得。」典出明˙瞿汝稷˙指月錄˙六袓下第十世˙法鐙襌師。紅樓夢:「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繫鈴人。」

 3. 解鈴還須繫鈴人:繫在老虎脖子的金鈴只有繫上去的人能解下來。比喻由誰製造出來的事端、問題需要當事人去解決。典出明˙瞿汝稷˙指月錄˙六祖下第十世˙法鐙禪師。

 4. 繫鈴解鈴:比喻問題、困難還是得原關係才能解決。亦作「解鈴還是繫鈴人」。

 

 

 

總綱【】/【返回行為舉止-4

 

 

 

 

請參閱【繩索網綱維綆/琳琅滿目

 

 

編練【】/【返回行為舉止-4

 

 

 

 

        【練達

 1. 練達老成:成熟穩重且通曉人情世故。《兒女英雄傳》:「當那進退維谷的時候,便是個練達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況於你?」

 2. 老成練達:老練持重、通達事理。《三國演義》:「杜預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

 3. 人情練達:熟悉、通達人世間的各種情態。 

 

 

 

【】/【返回行為舉止-4

 

 

請參閱【醫卜耕種織/琳琅滿目

 

 

 

 

 

 

糾紛【】/【返回行為舉止-4

 

        【繽紛

 1. 色彩繽紛:顏色繁富絢麗。

 2. 五彩繽紛:形容色彩鮮豔絢麗。亦作「五色繽紛」。

 3. 七彩繽紛:形容色彩繁多,華麗耀眼。

 4. 五色繽紛:形容色彩鮮豔絢麗。亦作「五彩繽紛」。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只見繼之夫婦正在盛服向老太太行禮,鋪設得五色繽紛,當中掛了姊姊畫的那一堂壽屏。」

 

 

 

 

統御(馭)【】/【返回行為舉止-4

 

統+體請參閱【體統

 

 

】/經+濟】/【經+道】/經+本/【經+權】/經+天經+荒(怪誕)

    經+文+武經+累月經紀】/【經營】/【經邦(國世)】/【飽經】/

                正(反)經】/【不經/【返回行為舉止-4

       【經=直線、經緯、經綸請參閱【經/琳琅滿目

       【經=經書典籍請參閱【經/琳琅滿目

 

 1. 經久不息:經過很長的時間而不停止。多用以形容掌聲或歡呼聲。

 2. 經驗之談:談論自己實際經歷的話。表示所說十分真實可靠。

 3. 經宿不歸:指整晚沒有回家。宿,夜。三國演義:「怪見他經宿不歸!卻幹出如此無恥之事。」

 4. 經費支絀:辦事的費用欠缺,不夠支付。文明小史:「兄弟何嘗不想開辦工藝學堂,只因這省經費支絀。」

 5. 經官動府:驚動官府。指興起訴訟,引起官府的干涉。孤本元明雜劇˙女真觀:「免去經官動府,玷辱山門,有辱姑娘清規。」

 6. 曾經滄海:曾經觀過浩瀚無邊的大海,河水便顯得微不足道。比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眼界開闊,對平常事物便覺微渺不足為奇。語本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兒女英雄傳:「一時便覺那香氣味,有些鑽鼻刺腦。請教,一個曾經滄海的十三妹,這些個頑意兒,可有個不在行的?」

 7. 熊經鳥申:一種古代方士導引養生的方法。狀如熊之攀樹自懸,鳥之飛空伸腳。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8. 熊經鴟顧:一種古代方士導引養生的方法。狀如熊之攀枝自懸,鴟之身不動而回顧。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傳:「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

 9. 歷經波折:經歷許多阻撓、變化。

10.身經百戰:形容歷經許多戰役或困難。唐˙郎士元˙塞下曲:「寶刀塞下兒,身經百戰曾百勝。」

11.必經之路:(1)欲往目的地,一定要經過的路。(2)欲達某種目的,一定要經歷的階段。

12.曾經滄海難為水:(1)比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眼界開闊,對平常事物便覺得微渺不足為奇。亦作「曾經滄海」。唐˙元稹˙離思詩五首之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2)比喻感情方面曾經擁有美好的經驗,如今不能或不願再面對新的對象。聊齋志異˙嬌娜:「公子已窺之,曰:『弟為兄物色,得一佳偶。』問:『何人?』曰:『亦弟眷屬。』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須。』面壁吟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13.親身經歷:親身經驗過程。

14.歷夏經秋:經過了夏天、秋天。藉季節的更替來比喻時間的逝去。

15.曠日經久:耗費時日,拖延很久。亦作「曠日彌久」。唐˙韓愈˙省試學生代齋郎議:「自非天姿茂異,曠日經久,以所進業發聞之鄉閭,……則不可得而恥乎國學矣。」

16.衣不經新,何由得故:衣服不經過新的,那裡會有舊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桓車騎不好箸新衣。浴後,婦故送新衣與,車騎大怒,催使持去,婦更持還,傳語云:『衣不經新,何由得故。』」

 

 

      【經+濟/【返回行為舉止-4/

 1. 經濟之才:治國安民的才幹。元˙鄭光祖˙伊尹耕莘:「此人有經濟之才,安邦之策,欲令你去徵聘此人。」

 2. 經綸濟世: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治理政事。經綸濟世指治理國事,拯救世局。元˙鄭光祖˙伊尹耕莘:「想你學成經綸濟世之策,立國安邦之謀,若列朝綱,憑此大才,得受官爵顯揚於世。」

 3. 經國濟民:治理國家,救助人民。

 4. 經世濟民:治理世事,富裕民生。

 5. 濟世經邦:救濟世人,治理國家。明˙屠隆˙綵毫記:「此行指望濟世經邦,誰想竟成畫餅?」

 

 

      【經+道/【返回行為舉止-4/

 1. 經邦論道:治理國家,談論道理。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2. 離經叛道:思想和言行背離經典和正統的規範。獅子吼:「視講洋務者若仇,以為這些人離經叛道,用夷變夏,盛世所不容,聖王所必誅,凡欲為孔孟之徒的,不可不鳴鼓以攻之。」

 3. 論道經邦:文事、武功兩件治理國家的大事。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維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經+本

 1. 小本經紀:從事規模較小,資本較少的買賣。《初刻拍案驚奇》:「我們小本經紀,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須放寬洪大量些!不該如此小家子相!」

 2. 小本經營:從事規模不大的小生意。

 3. 一本正經:一部正規的經典。形容人態度莊重認真。

 4.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諺語)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經+權/【返回行為舉止-4/

 1. 經達權變:善於衡量時宜而應付突來的變化。三國志˙魏書˙荀彧等傳˙評曰:「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2. 守經達權:持守正道而不固執,遇事能通權達變。形容人能堅守原則,且能靈活運用。

 3. 反經行權:在特殊情況下,可違反常規,採用權宜之計。二刻拍案驚奇:「固無此禮,而今客居數千里之外,只得反經行權,目下圖個伴寂寥之計。」

 

 

 【經+天請參閱【天+經(+緯)

 

 

       【經+文+武/【返回行為舉止-4/

 1. 經文緯武:以文德與武功來治理國家。亦作「經武緯文」、「緯武經文」。新唐書˙劉蕡傳:「有藏姦觀釁之心,無仗節死難之誼。豈先王經文緯武之旨邪!」

 2. 經武緯文:以文治武功治理國家。亦作「經文緯武」、「緯武經文」。南朝梁˙沈約˙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武緯文之德,故可與和樂等妙。」

 3. 文經武略:稱人在文武兩方面的才能。亦作「文經武緯」。隋書˙高祖紀上:「入掌禁兵,外司藩政,文經武略,久播朝野。」

 4. 文經武緯:稱人在文武兩方面的才能。亦作「文經武略」。唐˙顏真卿˙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文經武緯,訓徒陟空。」

 5. 緯武經文:指以文德武功治理國家。亦作「經武緯文」、「經文緯武」。晉書˙文六王傳˙贊曰:「自家刑國,緯武經文。」

 

 6. 整軍經武:修整武備,治理軍事。左傳˙宣公二十二年:「子姑整軍而經武乎!」晉書˙文帝紀:「以庸蜀未賓,蠻荊作猾,潛謀獨斷,整軍經武。」

 

 

 【經+累月請參閱【累月+經(年)

 

 

 【經紀/【返回行為舉止-4/

 1. 經人家:居中介紹買賣,從中抽取佣金的個人或商行。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江居引荊公到一個經人家來。主人迎接上坐,問道:『客官要往那裡去?』」

 2. 養家經紀:固守本分,維持家庭開支。初刻拍案驚奇:「見那老兒是個養家經之人,不恁地理會這些勾當,所以閒常也與人做了些不伶俐的身分。」

 3. 小本經紀:從事規模較小,資本較少的買賣。初刻拍案驚奇:「我們小本經,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須放寬洪大量些!不該如此小家子相!」

 

 

 【經營

 1. 永續經營:使事業能長久而持續營運的經營方式。

 2. 連鎖經營:一種企業經營方式。由總公司統籌規劃經營策略,各分支機構依此策略經營企業。此一經營方式的優點在於降低經營成本,擴充營業據點,達到提高營業利潤的目的。 

 3. 慘澹經營:盡心規劃。多用以形容開創事業時的艱苦。宋˙樓鑰˙宅山堰詩:「想得慘澹經營時,下上山川應飽看。」

 4. 澹淡經營:慘淡經營。

 5. 苦心經營:費盡心力的籌謀經營。文明小史:「湖北的開通,竟是我們中國第一處了。這都是老前輩的苦心經營。」

 6. 小本經營:從事規模不大的小生意。 

 

 

 【經邦(國世)/【返回行為舉止-4/

 1. 經邦論道:治理國家,談論道理。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2. 論道經邦:文事、武功兩件治理國家的大事。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維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3. 濟世經邦:救濟世人,治理國家。明˙屠隆˙綵毫記:「此行指望濟世經邦,誰想竟成畫餅?」

 

 1. 經國之才:治理國家的學識與能力。亦作「經世之才」。晉書˙劉琨傳:「祖邁,有經國之才,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

 2. 經國濟民:治理國家,救助人民。

 3. 體國經野:泛指治理國家。體,規劃。經,丈量。體國經野語出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指將都城劃分為若干區,讓官宦貴族分別居住,並將田地分配給百姓耕作。

 

 1. 經世之才:治理政事的才幹。亦作「經國之才」。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御史舉薦:「某所薦者已百有餘人,皆經世之才,其在中外,並能上裨聖治。」

 2. 經世濟民:治理世事,富裕民生。

 3. 經世致用:治理世事,切合實用。

 4. 經綸濟世: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治理政事。經綸濟世指治理國事,拯救世局。元˙鄭光祖˙伊尹耕莘:「想你學成經綸濟世之策,立國安邦之謀,若列朝綱,憑此大才,得受官爵顯揚於世。」

 5. 濟世經邦:救濟世人,治理國家。明˙屠隆˙綵毫記:「此行指望濟世經邦,誰想竟成畫餅?」

 

 

       【飽經/【返回行為舉止-4/

 1. 飽經世故:嚐盡世間變化,處世經驗豐富。

 2. 飽經霜雪:形容歷經許多艱辛磨練。亦作「飽經風霜」。清˙孔尚任˙桃花扇:「雞皮瘦損,看飽經霜雪,絲鬢如銀。」 

 3. 飽經風霜:形容歷經許多艱辛困苦。亦作「飽經霜雪」。

 4. 飽經憂患:比喻歷經許多艱辛、患難。

 

 

       【正(反)經

 1. 正經八百:形容極為嚴肅認真。

 2. 正正經經:形容非常認真、慎重。初刻拍案驚奇:「如今朝廷昏溺,正正經經納錢,就是得了官,也只有數,不能夠十分大的。」

 3. 沒正經的事:沒規矩的事。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鏝產禍:「官人不時便走來,安排幾盃酒喫了後,免不得幹些沒正經的事。」

 4. 一本正經:一部正規的經典。形容人態度莊重認真。

 

 1. 反經合義:雖違背常道,但仍合於事理。唐˙劉知幾˙史通˙諸晉史:「然楊能反經合義,足矯奢葬之愆。」

 2. 反經行權:在特殊情況下,可違反常規,採用權宜之計。二刻拍案驚奇:「固無此禮,而今客居數千里之外,只得反經行權,目下圖個伴寂寥之計。」

 

 

       【不經/【返回行為舉止-4/

 1. 不經之談:荒誕、沒有根據的話。紅樓夢:「瘋瘋顛顛,說了這些不經之談,也沒人理他。」

 2. 不經事少年:沒經過歷練的年輕人。晉書˙桓彝傳:「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雖遣諸不經事少年,眾又寡弱,天下事可知矣!」 

 3.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親身經歷就不能增長一些見識,是說經驗能使人增長智識。亦作「不因一事,不長一智」。紅樓夢:「小蹄子,你走罷。俗語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問著我。」

 4. 漫不經心:毫不留意。亦作「漫不經意」。三俠五義:「往往有那不讀書的人,以為先生的飯食隨便俱可,漫不經心的很多。那似這秦員外拿著先生當天神敬的一般。」

 5. 漫不經意:隨便而不留意。亦作「漫不經心」。

 6. 少不經事:年紀輕,閱歷淺薄。亦作「少不更事」。何典:「攔住說道:『你們真是少不經事,只想抄近路!』」

 

               ˙不經+荒(怪誕)

 1. 怪不經:荒唐離奇,不合常理。亦作「荒渺不經」、「荒誕不經」、「荒唐不經」。宋˙王楙˙野客叢書˙相如上林賦:「其誇苑囿之大,固無荒怪不經之說,後世學者,往往讀之不通。」

 2. 荒渺不經:荒唐離奇而不近常理。亦作「荒怪不經」。野叟曝言:「上古世遠人湮,所傳之事,如共工觸山,女媧補天,俱荒渺不經。」

 3. 荒唐不經:誇張而不合常理。亦作「荒怪不經」。紅樓夢:「這叫作『女兒棠』,乃是外國之種。俗傳係出女兒國中,云彼國此種最盛,亦荒唐不經之說罷了!」

 4. 荒誕不經:荒唐而不近情理。亦作「荒怪不經」。

 

 2. 誕不經:怪異不正常。明˙李昌祺˙剪燈餘話˙月夜彈琴記:「明日緝之白諸父,烏公以為詩雖奇妙,而怪誕不經,不許。」

 3. 迂怪不經:迂曲怪誕不合常情。隋書˙王劭傳:「劭在著作,將二十年,專典國史,撰隋書八十卷。多錄口敕,又採迂怪不經之語及委巷之言。」

 

 3. 罔不經:虛妄不合常理。或作「誕妄不經」。掃迷帚:「把一切誕罔不經之事,付諸一笑,那就不負我今日一番饒舌了。」

 

 

 

】//【返回行為舉止-4

 

 

 

績效】//【返回行為舉止-4

 

 

 

】//【返回行為舉止-4

 

 

 

 

請參閱【絡絆韁鞍轡/琳琅滿目

 

 

 

給與(予)【】/【返回行為舉止-4

予取予求:由我這裡取用求索。後引申為任意取求,需索無度。語出《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予人口實:留下給人指責、議論的把柄。

不予置評:不做任何評論。

莫予毒也:予,余、我。莫予毒也比喻可以為所欲為,毫無顧忌。也作「莫余毒也」。

人莫予毒:比喻為所欲為,毫無顧忌。也作「莫余毒也」。

 

 

 

 

  【給+足(+家人)請參閱【足+給(+家)

 

 

 

 

 

 1. 與民同樂:和人民一同享樂。也作「與民偕樂」。《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2. 與民同憂:和人民同擔憂、共患難。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者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3.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帝王的兒子觸犯了法律,要和平民接受同樣的罪刑。意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文明小史》:「照著律例上,雖說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然而也得詳革功名,方好用刑。」

 

 

  【與+取請參閱【取+與

 

  【與+同請參閱【同+與

 

  【與+為請參閱【為+與

 

 

  【與+爭

 1. 與民爭利:和人民互爭利益。

 2. 與世靡爭:與世人毫無爭執。也作「與世無爭」。晉.潘岳〈許由頌〉:「澹泊無營,棲遲高山,與世靡爭。」 

 3. 與世無爭:與世人毫無爭執。也作「與世靡爭」。《兒女英雄傳》:「與人無患,與世無爭。」

 

 

  【與+浮沉請參閱【浮+沉+與

 

 

  【與(予)+奪

 1. 褒貶奪:對人、對事的讚揚或貶抑,給予或不予。《抱朴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2. 生死與奪: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也作「殺生與奪」、「生殺與奪」。《晉書.劉聰載記》:「今王沈等乃處常伯之位,握生死與奪於中,勢傾海內。」

 3. 生殺與奪: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也作「殺生與奪」、「生死與奪」。《元史.張珪傳》:「蓋生殺與奪,天子之權,非臣下所得盜用也。」

 4. 殺生與奪: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也作「生殺與奪」、「生死與奪」。《北史.恩幸傳.穆提婆傳》:「自外殺生與奪,不可盡言。」

 

 1. 生殺奪:生存、殺害、給予、掠奪,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

 

 

  【與(予)+生(死殺)

 1. 與生俱來:一生下來就具備的。

 2. 生共:一起經歷生與死。形容關係密切,休戚相關。

 3. 生死與奪: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也作「殺生與奪」、「生殺與奪」。《晉書.劉聰載記》:「今王沈等乃處常伯之位,握生死與奪於中,勢傾海內。」

 4. 生與奪: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也作「殺生與奪」、「生死與奪」。《元史.張珪傳》:「蓋生殺與奪,天子之權,非臣下所得盜用也。」

 5. 殺生與奪: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也作「生殺與奪」、「生死與奪」。《北史.恩幸傳.穆提婆傳》:「自外殺生與奪,不可盡言。」

 

 1. 生殺奪:生存、殺害、給予、掠奪,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

 

 

  【與共請參閱【與共

 

 

請參閱【繩索網綱維綆/琳琅滿目

 

 

 

羅+網羅+萬象張羅星羅+(棋)布/【返回行為舉止-4

        【羅=絲織品請參閱【羅/琳琅滿目

 

 1. 羅含夢鳥:比喻詞藻華美、才情出眾。晉人羅含於午寐間,夢一紋彩異鳥飛入口中,自此藻思日新。典出晉書˙文苑傳˙羅含傳。

 2. 羅曼蒂克:富有詩意,充滿感性氣氛的。為英語 romantic 的音譯。亦作「浪漫」。

 3. 羅隱題破:借喻命中注定如此。唐朝詩人羅隱猜測事物常能言中。語出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才情雅致:「羅昭諫隱,新城人,博物能詩。……然性傲睨,好議評臧否,探隱命物,往往奇中,故至今杭人稱前定不爽者,猶云『羅隱題破』也。」

 4. 羅敷有夫;本為秦氏女羅敷峻拒使君的答詞,表示與丈夫感情堅深不移。後指婦女已婚。語本宋書˙樂志:「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5. 羅圈兒揖:旋轉身體以連續動作向周圍諸人行作揖禮。如:「他向前一步,和大家打了一。」

 6. 羅圈兒架:輾轉牽連的爭吵。   

 7. 羅漢身子:婦女終身不行經的生理情況。

 8. 羅掘俱窮:形容陷於財物缺乏,亦無力籌措的艱難處境。

 9. 羅掘一空:被人搜括殆盡。

10.羅雀掘鼠:形容財物缺乏時,用盡一切方法籌措款項。唐朝睢陽城守將張巡、許遠,因安祿山叛變,被圍困糧絕,至網羅鳥雀、挖掘鼠類以充飢。典出新唐書˙忠義傳˙張巡傳。

11.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諺語)比喻凡事都是逐漸累積、集聚而成,並非一蹴可成的。

12.大羅神仙:道教指天上的神仙。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這隻詞兒名曰沁園春,乃是一位陸地大羅神仙所作。」

13.爬羅剔抉:形容蒐集極廣博、選擇極正確。爬羅,蒐集。剔抉,選擇。唐˙韓愈˙進學解:「爬羅剔抉,刮垢磨光。」亦作「爬梳剔抉」。

14.橫羅十字:橫躺在床上,兩臂張開,身體形如十字。水滸傳:「智深見沒人說他,到晚放翻身體,橫羅十字,倒在禪床上睡。」

15.兔羅雉離:比喻小人奸惡,但卻會用計來倖免罪罰,而君子忠直,卻因固守正道反遭禍害。語本詩經˙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

16.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諺語)比喻貪心的人,不會放棄到手的財物。水滸傳:「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喫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17.半半羅羅:事情做一半,尚未完成的時候。 

18.門可羅雀:形容做官的人從擁有權勢到離開政治中心後門庭冷落、賓客稀少的景況。或作「門可羅爵」、「門可張羅」、「門前雀羅」。漢朝翟公官居廷尉時賓客盈門,失官後門前冷落,可張網捕雀。見史記˙汲黯傳。

19.鉤索羅織:比喻設計陷害他人。羅織,設下圈套陷人入罪。

20.條條大路通羅馬:(諺語)比喻無論採用什麼方法,都能將事情完成。

 

 

        【羅+網/【返回行為舉止-4/

 1. 羅鉗吉網:比喻為酷吏枉法,陷人以罪。唐玄宗天寶年初,李林甫為相,以誣陷排除異己,任羅希奭、吉溫為御史,二人承李意為虐,持法深刻,致冤獄不已,時人稱為「羅鉗吉網」。典出舊唐書˙酷吏傳下˙羅希奭傳。明˙沈鯨˙雙珠記:「懊恨姦雄張健吻,羅鉗吉網交侵,縲絏羈縻,欄楯嚴緊,飛燕無由傳信。」  

 2. 天羅地網:比喻防範布置得極為嚴密而無法逃脫。水滸傳:「天可憐見,慚愧了!我子母兩個,脫了這天羅地網之厄,此去延安府不遠了。」

 3. 自投羅網:比喻落入他人圈套或自取禍害。三俠五義:「不想目下展熊飛自投羅網,已被擒獲。」

 4. 地網天羅:比喻防範布置得極為嚴密。亦作「天羅地網」。水滸傳:「驚的宋公明目睜口呆,罔知所措。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羅+萬象/【返回行為舉止-4/

 1. 包羅萬象:內容豐富,應有盡有。亦作「萬象包羅」。兒女英雄傳:「張姑娘這幾句話,說得軟中帶硬、八面兒見光、包羅萬象。把個鐵錚錚的十三妹倒在那裡為起難來了。」

 2. 森羅萬象:宇宙間的各種現象繁多而整齊的排列在眼前。亦作「萬象森羅」。五燈會元˙白雲守端禪師法嗣:「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

 3. 萬象包羅:內容豐富,應有盡有。亦作「包羅萬象」。封神演義:「萬象包羅為一處,方知截教有鴻濛。」

 4. 萬象森羅:宇宙間的各種現象森然羅列在眼前。亦作「森羅萬象」。群音類選˙清腔類˙浪淘沙˙我有屋三間曲:「萬象森羅為斗栱,瓦是青天。」

 

 

        【張羅

 1. 張羅彀弓:張開獵網,拉滿弓弦。指準備好射獵的工作。唐˙皇甫枚˙王知古:「中列大冢十餘,皆狐兔之窟毛,其下成蹊。於是直方命四周張羅彀弓以待。」

 2. 張羅殆盡:形容財物匱乏,已竭盡能力去籌措應急的艱困情境。

 3. 門可張羅:形容為官者從擁有權勢到離開政治中心後門庭冷落、賓客稀少的景況。亦作「門可羅雀」。宋˙蘇軾˙次韻楊褒早春詩:「細雨郊園聊種菜,冷官門戶可張羅。」

 

 

        【星羅+(棋)布/【返回行為舉止-4/

 1. 星羅雲布:形容布列繁密,如星星、雲般的廣泛分布。亦作「星羅棋布」。文選˙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2. 星羅棋布:形容布列繁密,如星星、棋子般的廣泛分布。亦作「棋布星羅」、「棋羅星布」、「星羅雲布」。隋唐演義:「城北十里外,有一北邙山,周圍百里,古帝王之陵,忠臣烈士之墓,如星羅棋布。」

 3. 星羅雲散:形容分離、散亂的樣子。或作「星飛雲散」、「星落雲散」。秦併六國平話:「周霸已沒,蒙毅追殺,三軍星羅雲散,七斷八續。」 

 4. 棋布星羅:布列繁密,如星星、棋子般的廣泛分布。亦作「星羅棋布」。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內市日期:「但內府二十四監,棋布星羅,所設工匠廚役隸人圉人,以及諸璫僮奴親屬,不下數十萬人。」

 5. 甲第星羅:形容房屋富麗堂皇而眾多。

 

 6. 棋羅星布:眾多繁密,如星星、棋子般的分布。亦作「星羅棋布」。 

 

 

 

束縛【】/【返回行為舉止-4

 

  【束+手請參閱【束手

 

  【束+身請參閱【束身

 

 

 

 

價值【】/【返回行為舉止-4

 

 

          【價+討請參閱【討價

 

          【價+天請參閱【天+價(+錢)

 

 

    【價+就(著)地還錢

 1.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諺語)賣方討價過高,顧客以極低價錢還價。亦可指雙方認知條件相差很大的交涉、談判。亦作「漫天討價,著地還錢」。鏡花緣:「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2. 瞞天討價,就地還錢:賣方討價過高,顧客以極低的價錢還價。儒林外史:「這個正合著古語,『瞞天討價,就地還錢』!我說二三百銀子,你說二三十兩!」

 3. 漫天討,著地還:(諺語)比喻賣方無限度索取高價,買方則把價錢還得很低。亦指雙方認知條件相差很大的交涉或談判。亦作「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返回行為舉止-4

 

 

 

  【償+得

 1. 償得夙願:實現平日的心願。《文明小史》:「若得此人為妻,也總算償得夙願了。」

 2. 得償所願:願望得以實現。

 3. 得不償失:做事所付出的功夫太多,而得到的成果太少。也作「得不補失」、「得不酬失」。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償+願請參閱【願+償

 

 

 

  【應付

 1. 應付自如:形容處理事情從容不迫。亦作「應付裕如」。

 2. 應付裕如:形容處理事情從容不迫。亦作「應付自如」。 

 3. 窮於應付:人事麻煩、繁多,感到無力應付。

 

 

役使【】/【返回行為舉止-4

 

 

 

 

        【使+指請參閱【指+使

 

        【使+才請參閱【才+使

 

        【使+能請參閱【能+使

   

        【使+差請參閱【差+使(事)

 

        【使+氣請參閱【使氣

 

 

   使帆(船)+風

 1. 相風使帆:根據風向而調整船帆的位置。比喻隨機應變,相機行事。宋˙陸游˙醉歌:「相風使帆第一籌,隨風倒柂更何憂。」

 2. 看風使帆:本指順著風向行船。後比喻做人做事隨機應變,以適應時勢。亦作「看風轉舵」、「看風使舵」、「看風使船」。五燈會元˙法雲法秀禪師:「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

 3. 見風使帆:視風向的變化而改變船帆的方向。比喻隨機應變,視情況而行動。亦作「見風轉篷」、「見風轉舵」、「見風使舵」、「見風駛船」。官場現形記:「幸喜寫了憑據的二萬頭,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係。別事見風使帆,再作道理。」

 4. 占風使帆:看人的臉色來說話、做事。比喻隨機應變,奉承迎合。醒世姻緣傳:「但是這個禿婆娘伶俐得忒甚,看人眉來眼去,占風使帆。」

 

 1. 看風使船:比喻見機行事。亦作「看風使帆」。西湖佳話˙斷橋情跡:「老娘是個走千家、踏萬戶,極聰明的人,須看風使船,且待他口聲何如?」

 2. 借風使船:借風力行船。比喻憑借外力以達到目的。亦作「借水推船」、「借水行舟」。紅樓夢:「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今見金桂所為先已開了端了,他便樂得借風使船,先弄薛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所以用言挑撥。」

 

 

 

【做伴】/【】/【返回行為舉止-4

 

 

 

 

 

        【做+心請參閱【心+做

 

        【做+好請參閱【好+做(作)

 

        【做+張請參閱【張+做

 

        【做+沒請參閱【沒+做

 

        【做+為請參閱【為+(胡)做

 

        【做+當請參閱【當+作(做)

 

 

   做+處

 1. 做人處事:對待人及處理事情。

 

     ˙沒做+處請參閱【沒做+處

 

 

依偎倚傍】/【】/【返回行為舉止-4

 

 

   

 1. 倚玉偎香:親近女性。喻指玩弄妓女。亦作「偎香倚玉」。宋˙吳自牧˙夢粱錄:「如天降瑞雪,則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倚玉偎香。」

 2. 偎倚玉:親近女性。比喻狎妓。亦作「倚玉偎」。元˙徐琰˙蟾宮曲˙會嬌娥羅綺叢中曲:「一笑情通,傍柳隨花,偎倚玉,弄月搏風。」

 

 

        【依+順請參閱【順+依

 

 

 

 

 

 

        【倚+賣

 1. 倚老賣老:自以為年紀大,閱歷豐富,而看不起別人。元.無名氏《謝金吾》:「則管裡倚老賣老,口裡嘮嘮叨叨的說個不了。」

 2. 倚門賣笑:靠在門上裝出笑臉來招攬客人。指娼妓生涯。也作「倚門賣俏」。語本《史記.貨殖傳》:「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老殘遊記二編》:「儜看我們這樣打扮,並不像那倚門賣笑的娼妓。」

 3. 倚門賣靠在門旁賣弄風情以招攬客人的行為。指妓女生涯。亦作「倚門賣笑」。二刻拍案驚奇:「看這自由自在的模樣,除非去做娼妓,倚門賣俏,攛哄子弟,方得這樣快活像意。」

 

 

        【倚+福+禍

 1. 禍福倚伏: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中藏福。亦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2. 禍福相倚: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中藏福。亦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舊唐書˙魏徵傳:「禍福相倚,吉凶同域,唯人所召,安不可思。」

 3.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藏福。亦作「禍福相倚」、「禍福倚伏」。語本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倚玉

 1. 倚玉偎香:親近女性。喻指玩弄妓女。亦作「偎香倚玉」。宋˙吳自牧˙夢粱錄:「如天降瑞雪,則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倚玉偎香。」

 2. 偎倚玉:親近女性。比喻狎妓。亦作「倚玉偎」。元˙徐琰˙蟾宮曲˙會嬌娥羅綺叢中曲:「一笑情通,傍柳隨花,偎倚玉,弄月搏風。」

 3. 蒹葭倚玉:低賤的蘆荻倚著高貴的玉樹。比喻兩個品貌、地位極不相稱的人相處在一起。二刻拍案驚奇:「今幸結此良緣,蒹葭倚玉,惶恐惶恐。」

 4. 蒹葭倚玉樹:低賤的蘆荻倚著高貴的玉樹。比喻兩個品貌、地位極不相稱的人相處在一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 

 

 

        【倚+望請參閱【望+倚

 

        【倚+勢請參閱【倚勢

   

        【倚門請參閱【倚(傍)門

 

 

 

 

        【傍門請參閱【倚(傍)門

 

        【傍+戶請參閱【戶+傍

 

 

 

 

俯(俛)仰偃臥【】/【返回行為舉止-4

 

   【俯+首請參閱【俯首

 

   【俛+首請參閱【俛首

 

 

   【仰+高請參閱【高+仰

 

   【仰屋請參閱【仰屋

 

 

   仰天

 1. 仰天大笑:仰望著天空大聲狂笑。儒林外史:「虞華軒仰天大笑道:『從古至今也沒有這樣奇事!』」

 2. 仰天太息:仰望著天空嘆息。文選˙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3. 仰天長歎:仰望著天空長聲嘆息。三國演義:「姜維不能分說,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

 

 4. 仰不愧天:抬頭不會愧對上天。比喻問心無愧。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後仰+前(合)請參閱【前(合)+後(仰)

 

 

 

        【偃+文+武請參閱【文+武+偃

 

        【偃旗+鼓請參閱【鼓+偃(掩)旗

 

 

 

   【臥+眠請參閱【眠+臥

   

   【臥+高請參閱【高臥

 

 

停佇等候【】/【返回行為舉止-4

 

 

 

  停+當

 1. 停停當當:妥妥貼貼、妥妥當當。《初刻拍案驚奇》:「枕邊絮絮叨叨把說話見識,都教道得停停當當了。」

 2. 四停八當:穩當妥貼。《朱子語類.讀書法下》:「須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

 3. 幹的停當:把事情辦好。《金瓶梅》:「你只替我幹的停當,我還謝你。」

 

 

 

 

研究倡導【】/【返回行為舉止-4

 

 

 

  研+深

 1. 研深覃精:研究學問精深獨到。宋.錢易《南部新書》:「潛心國史,博聞強記,研深覃精,至于前言往行。」 

 2. 研精鉤深:專心研究、探討精微深奧的學問。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第三道》:「雖言微旨遠,而學者苟能研精鉤深,優柔而求之,則壺奧旨趣,將焉廋哉!」

 3. 極深研幾:研究探討事物的微妙深奧之處。語本《易經.繫辭上》:「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研+精請參閱【研精+覃

 

 

 

 

傾側顛倒【】/【返回行為舉止-4

 

 

        【傾+扶請參閱【扶+傾

 

        【傾蓋請參閱【傾蓋

 

 

  傾盆

 1. 傾盆大雨:形容雨大且急。

 2. 大雨傾盆:形容雨勢大又急,像從盆中傾倒出來一樣。

 3. 盆傾甕倒:盆甕都傾倒過來。形容水、酒等液體急速下瀉。歧路燈:「眾人盆傾甕倒向口中亂灌,都有半酣光景,定要珍珠串唱曲子。」

 

 

  傾城

 1. 傾城傾國:形容非常美麗動人。亦作「傾國傾城」。

 2. 傾國傾城:使全城、全國的人都為之傾倒愛慕。形容女子極為美麗動人。亦作「傾城傾國」。語本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三國演義:「子龍見婦人身穿縞素,有傾國傾城之色。」

 3. 一顧傾城:形容女子容貌美豔。亦作「一顧傾人」。語本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兒女英雄傳:「自己本生得一副月貌花容,一團靈心慧性。那怕丈夫千金買笑,自料斷不及我一顧傾城。」

 4.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諺語)深慮多謀、才識卓絕的男子可以使國家興旺,但多謀深慮的妻子卻容易使國家動亂。語出詩經˙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側目請參閱【側目

 

 

        【反側+轉輾(展)

 1. 輾轉反側:形容因心事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也作「展轉反側」、「轉輾反側」。《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2. 展轉反側: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來覆去,或有所思念而不得安眠。也作「輾轉反側」、「轉輾反側」。《三國志.吳書.周魴傳》:「每獨矯首西顧,未嘗不寤寐勞歎,展轉反側也。」

 3. 轉輾反側:翻來覆去,臥不安席。一般多用來形容心事重重或有所思念。也作「展轉反側」、「輾轉反側」。明.陸采《懷香記》:「心上甚是愛他,因此日則憔悴昏沉,夜則轉輾反側。」

 

 

 

 4. 倒戈卸甲:陣前反正或放下武器。三國演義:「卻說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並不許殺害,如傷者償命。」

 5. 解甲倒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戰鬥。亦作「解甲投戈」。隋書˙煬三子傳˙元德太子昭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倒+頭請參閱【倒頭

 

        【倒+置請參閱【倒置

 

        【倒+懸請參閱【倒懸

 

        【倒+行請參閱【行+倒

 

        【倒+翻(箱)請參閱【翻(箱)+倒

 

 

  倒+牆

 1. 牆倒眾人推:(諺語)比喻人若一旦失勢,則眾人皆排擠、攻訐他。紅樓夢:「他雖好性兒,你們也該拿出個樣兒來,別太過逾了,『牆倒眾人推』。」

 2. 一語撞倒牆:形容說話直來直往,語氣強烈。清˙趙翼˙陔餘叢考四十三˙成語˙一語撞倒牆:「錢正老謂方子通云:『立朝綱勁,須推老兄;然一語撞倒牆,亦是老兄。』」

 3. 兵馬司倒了牆:(歇後語)賊走了。職掌緝捕盜賊的兵馬司的牆倒了,被關的盜賊趁機逃走。表示狡詐、精明的意思。金瓶梅:「那鄭愛月兒就知今日有王三官兒,不叫李桂姐來唱,笑道:『爹,你兵馬司倒了牆──賊走了!』」

 4. 一頭撞倒南牆:比喻固執不知變通。醒世姻緣傳:「凡事隨機應變,別要一頭撞倒南牆。」

 

 

  倒+風吹

 1. 大風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諺語)比喻對於不公正的事,自然有人心懷不滿,背後加以批評。平妖傳:「地方鄰里見是宦家,又是有名的剝皮公子,誰敢出頭開口,只是背地裡暗笑。正是:「大風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2. 風兩邊:比喻搖擺不定,腳踏兩條船。通俗常言疏證˙天文:「牆頭一株草,風兩邊倒。」

 3. 八風不倒:不為塵俗諸事所影響。也作「八風吹不動」。

 

 

  倒+翻箱請參閱【翻(傾)箱+倒

 

        【倒屣請參閱【倒屣

 

 

      倒灶

 1. 倒灶八字:倒灶,倒楣。八字,命運。倒灶八字指命運不好。

 2. 狗皮倒灶:比喻言語淺薄,行為荒唐。亦作「狗屁倒灶」。

 3. 狗屁倒灶:比喻胡言亂語,行為亂七八糟。亦作「狗皮倒灶」。

 

 

  【倒地

 1. 倒地葫蘆:倒在地上的葫蘆。比喻醉倒的人。

 2. 死心倒地:一心一意,不作他想。亦作「死心塌地」。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天師卻才是死心倒地,扯著長老,只是磕頭。」

 3. 擂天倒地:呼天搶地。形容大聲哭喊,非常悲痛。二刻拍案驚奇:「江老夫妻女兒三口殺豬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價哭。」

 4. 不支倒地:支持不住以致仆倒在地上。

 

 

侵侮【】/【返回行為舉止-4

 

 

偷襲【】/【返回行為舉止-4

 

 

 

 3. 掩耳偷鈴:比喻自欺欺人。亦作「盜鐘掩耳」。五燈會元淨眾梵言首座:「國師恁麼道,大似掩耳偷鈴,何故?」

 4. 塞耳偷鈴:比喻自欺欺人。亦作「盜鐘掩耳」。五燈會元雪峰存禪師法嗣:「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偷+得

 1. 偷得浮生半日閒: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一些空閒。也作「偷著浮生半日閒。」

 2. 偷的鑼兒敲不得:(諺語)比喻做賊心虛或暗地裡做的事不能張揚開來。也作「偷來的鑼鼓打不得。」《紅樓夢》:「我也知道你那老太婆難纏。如今把我姐姐拐了來做二房,偷的鑼兒敲不得。我也要會會那鳳奶奶去,看他是幾個腦袋幾隻手。」

 3. 偷來的鑼鼓打不得:(諺語)比喻做賊心虛或暗地裡做的事不能張揚開來。也作「偷的鑼兒敲不得」。

 

 

偷+減

 1. 偷工減料:不依照生產或工程所規定的質量要求,而削減工序和用料。也作「減工偷料」。《兒女英雄傳》:「這下游一帶的工程都是偷工減料作的,斷靠不住。」

 2. 偷斤減兩:以少報多、以輕報重的不實行徑。亦比喻不依規定行事。

 3. 減工偷料:不按正當程序及實質上的要求,而暗中扣減工料。也作「偷工減料」。《文明小史》:「匠人曉得老爺如此,也樂得任意減工偷料,實實在在到房子上,不過八千多兩銀子。」

 

 

偷生

 1. 偷生苟活:苟且求活。

 2. 忍垢偷生:忍受羞辱,苟且求生。亦作「忍恥偷生」、「忍辱偷生」。.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剋躬自勵,期效萬一,補過酬恩,灰軀糜骨,以甘心願。」

 3. 忍辱偷生:忍受羞辱,苟且求生。亦作「忍垢偷生」、「忍恥偷生」。國演義:「妾恨不即死;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

 4. 忍恥偷生:忍受羞辱,苟且求生。亦作「忍垢偷生」、「忍辱偷生」。西遊記:「痛夫已被賊人所殺,豈可靦顏從賊?止因遺腹在身,只得忍恥偷生。」

 5. 苟且偷生:得過且過,勉強的生存下去。陸采明珠記:「幸得大理寺官員,憐我無罪,時時周給衣食,苟且偷生,仔細思想,我官居極品,誰知有今日。」

 6. 螻蟻尚且偷生:(諺語)連螻蟻都愛惜生命,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比喻一個人要能愛惜生命,不可輕生。亦作「螻蟻尚且貪生」。

 

 7. 偷著浮生半日閒: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一些空閒。亦作「偷得浮生半日閒」。初刻拍案驚奇:「春花丫頭見家主婆睡著,偷著浮生半日閒,小師父引著他自去吃東西頑耍去了。」

 8. 偷得浮生半日閒: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一些空閒。亦作「偷著浮生半日閒」。

 

 

偷香請參閱【偷(竊)香

 

 

偷閒

 1. 忙裡偷閒:在忙碌中抽空來娛樂。宋.陳造《江湖長翁集》:「吾輩可謂忙裡偷閑,苦中作樂。」

 2. 偷著浮生半日閒: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一些空閒。亦作「偷得浮生半日閒」。《初刻拍案驚奇》:「春花丫頭見家主婆睡著,偷著浮生半日閒,小師父引著他自去吃東西頑耍去了。」

 3. 偷得浮生半日閒: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一些空閒。亦作「偷著浮生半日閒。」 

 

 

 

襲+故

 1. 襲人故智:模仿別人的老法子。

 2. 蹈襲故常:因循承襲故有的成規。

 3. 蹈常襲故:因循故習,不知變通。清.黃宗羲〈張心友詩序〉:「即唐之時,亦非無蹈常襲故,充其膚廓而神理篾如者。」

 

 

化育【】/【返回行為舉止-4

 

化+變請參閱【變化

 

化+造請參閱造化

   

 

化+窮

 1. 變化無窮:變化多端,永無窮盡。宋.蘇軾〈勝相院藏經記〉:「生出諸相,變化無窮。」

 2. 窮神知化:窮究事物精微道理,以觀察萬事萬物的變化。也作「窮神觀化」。《易經.繫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3. 窮神觀化:窮究事物精微的道理,觀察萬物萬事的變化。也作「窮神知化」。《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窮神觀化,望影揣情。」

 

 

化+俗

 1. 崇化厲俗:敦崇教化,砥礪風俗。後漢書˙劉般傳:「詔書所以為制服之科者,蓋崇化厲俗,以弘孝道也。」

 2. 傷化敗俗:敗壞社會風俗習慣。亦作「傷風敗俗」。漢書˙貨殖傳˙宣曲任氏傳:「又況掘冢搏掩、犯姦成富,曲叔、稽發、雍樂成之徒,猶復齒列,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3. 敗俗傷化: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善良教化。亦作「傷風敗俗」。三國志˙魏書˙董昭傳:「凡有天下者,莫不貴尚敦樸忠信之士,深疾虛偽不真之人者,以其毀教亂治,敗俗傷化也。」

 

 

化+神請參閱神+化

 

化+天請參閱天+化

 

化為請參閱化為

 

傷化+敗俗(風)請參閱傷+敗+風(俗化)

 

 

 

倫常【】/【返回行為舉止-4

 

 

 

 

  【倫+絕請參閱【絕倫

 

  【倫+超請參閱【超+倫

 

 

  【天倫

 1. 天倫之樂:家人團聚時的歡樂。或作「天倫樂」。紅樓夢:「田舍之家,雖虀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

 2. 天倫庭闈:與父母、家人共同生活。紅樓夢:「或日間在裡面,母子夫妻共敘天倫庭闈之樂。」

 3. 天倫之慘:家破人亡,骨肉分離的情況。儒林外史:「我自幼空自學了一身武藝,遭天倫之慘,奔波辛苦,數十餘年。」

 

 

 

 

  【常+反請參閱【反+常

 

  【常+生請參閱【生+常

 

 

     【常+亂

 1. 敗常亂俗:毀敗倫常,壞亂風俗。《書經.君陳》:「狃于姦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2. 逆道亂常:常,人情之常。逆道亂常是違反道德倫常。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

 3. 變古亂常:改變原有的正常規則。宋.王楙《野客叢書.張輔妄論班史》:「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正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常+故請參閱【故+常

 

  【常+習請參閱【習(故)+常

 

 

     【常+福(禍)

 1. 禍福靡常:禍患與福分沒有一定的法則。亦作「禍福無常」。明˙陳汝元˙金蓮記:「禍福靡常,喜悲交集。」

 2. 禍福無常:禍患與福分沒有一定的法則。亦作「禍福靡常」。明˙孫梅錫˙琴心記:「禍福無常,憂喜難定。」

 3. 祿無常家,福無定門:沒有一常不變的福祿。晉˙摯虞˙門銘:「祿無常家,福無定門,人謀鬼謀,道在則尊。」

 

 

   【非常請參閱【非常

 

 

 

交代(待)【】/【返回行為舉止-4

 

 

 

 

   【交+外請參閱【外+交

 

 

        【交+友

 1. 至交契友:情誼深厚,意氣相投的好友。元.馬致遠《青衫淚》:「我想此處司馬白樂天,及某至交契友,不免上岸探望他一遭。」

 2. 擇交而友:謹慎結交朋友。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收心》:「且卜鄰而居,猶從改操;擇交而友,尚能致益。」

 3. 鳳友鸞交:比喻男女交歡。明.高濂《玉簪記》:「兩情濃同下藍橋,戰兢兢歡娛較少,成就了鳳友鸞交,休忘卻天長地老。」

 

 

   【交攻請參閱【交攻

 

   【交集請參閱【交集

 

   【開交請參閱【開交

 

 

 

        【代+新(舊)

 1. 陳代謝:引申為一切事態更新除舊的過程。

 2. 更新換代:用新的事物種類取代舊的。

 3. 長江後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人:(諺語)比喻人事更迭,代代相承,一代勝過一代。

 

 

    【待+足請參閱【足+待

 

    【待+勞請參閱【待勞

 

 

        待+舉

 1. 待時而舉:等待適合的時機,才有所行動。也作「待時而動」。

 2. 百廢待舉:眾多事情等待興辦、處理。也作「百廢待興」。

 3. 百端待舉:眾多事情等待興辦、處理。

 

 

        待+守

 1. 待時守分:等待時機而暫時安守本分。元.關漢卿《裴度還帶》:「想喒人不得志呵,當以待時守分,何日是我那發跡的時節也呵!」

 2. 守先待後:承受保持先人的成就,等待後人來承繼發揚。清.鄭燮〈焦山讀書寄四弟墨〉:「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無復守先待後之意。」

 3. 守株待兔:比喻拘泥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也作「守株伺兔」。相傳一農夫見兔觸樹而死,為他所得,遂不事農作,守在樹旁,等待兔子撞樹,終一無所獲。典出《韓非子.五蠹》。漢.王充《論衡.宣漢》:「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

 

 

        待旦

 1. 坐以待旦:坐著等待天亮。形容勤謹不懈。也作「坐而待旦」。《書經.太甲上》:「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旁求俊彥,啟迪後人。』」

 2. 坐而待旦:坐著等待天亮。形容勤謹不懈。也作「坐以待旦」。《三國志.魏書.王基傳》:「天下至廣,萬機至猥,誠不可不矜矜業業,坐而待旦也。」

 3. 枕戈待旦: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時時警惕,準備作戰,不敢安睡。《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砍伐【】/【返回行為舉止-4

 

 

 

        【伐罪

 1. 伐罪弔民:征討殘暴的統治者,以撫慰被壓迫的人民。也作「弔民伐罪」。《文選.陸倕.石闕銘》:「似夏民之附成湯,殷士之窺周武,安老懷少,伐罪弔民。」 

 2. 奉辭伐罪:奉持譴責的言語,以討伐有罪的國或人。《國語.鄭語》:「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

 3. 弔民伐罪:征討有罪的人,以撫慰百姓。也作「伐罪弔民」。《宋書.索虜傳》:「興雲散雨,慰大旱之思,弔民伐罪,積後己之情。」

 

 

隨便【】/【返回行為舉止-4

 

 

 

 

  【隨+俗請參閱【隨俗

 

  【隨+入(+鄉)請參閱【入+隨

 

  【隨+浮沉請參閱【浮+沉+隨

 

  【隨機+變請參閱【變+隨機

   

 

 

 

  【便+腹請參閱【腹+便便

 

 

    【便+利

 1. 便利商店:一種設置地點適中、營業時間長的日用品販賣商店。此類商店常採連鎖經營,除可貨通有無外,並可降低成本。

 2. 因利乘便:借著有利的情況辦事。《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 地利之便:地理上的優勢。

 

 

    【便+得

 1. 得便宜處失便宜:(諺語)自認為占了便宜,得到利益,實際上卻是吃虧。《醒世恆言.陸五漢硬留合邑鞋》:「這段話叫做強得利貪財失采,正是得便宜處失便宜。」

 2. 得便宜是落便宜;雖占便宜而得到利益,其實卻是吃了虧。

 3. 挑得籃裡便是菜:比喻不加選擇,有利即可。也作「揀到籃裡就是菜」。《二刻拍案驚奇》:「鄉裡是要緊歸去之人,挑得籃裡便是菜,一個信送將進去,登時把陳定放了出來。」

 

 

   【便+行請參閱【行+便

 

   【便是請參閱【便是

 

 

    【便宜

 1. 便宜施行:經上級許可,不必請示而自行根據情勢所宜斟酌處理。也作「便宜行事」、「便宜處置」、「便宜從事」。《史記.蕭相國世家》:「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2. 便宜行事:經上級許可,不用請示而自己斟酌情形處理事務。也作「便宜施行」。《漢書.魏相傳》:「數條漢興以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鼂錯、董仲舒等所言,奏諸施行之。」

 3. 便宜處置:經上級許可不用請示,而自己斟酌情形處理事務。也作「便宜施行」。《五代史平話.周史》:「朕欲使郭威鎮守鄴都,使諸將一聽郭威號召,其備禦契丹事務,專委郭威便宜處置。」

 4. 便宜從事:經上級許可不用請示,而自己斟酌情形處理事務。也作「便宜施行」。《三國演義》:「汝既為水軍都督,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

 5. 便宜無好貨:(諺語)價格便宜,質地一定也不太好。《官場現形記》:「一帖藥至少六七十塊洋錢起碼,若是便宜了,太太一定要鬧著說:『便宜無好貨,這藥是吃了不中用的。』」

 6. 便宜不過當家:利益留給自家人,不讓外人占到好處。也作「便益不失當家」。《紅樓夢》:「將姐姐請來。要樂,咱們四個一處同樂。俗語說:『便宜不過當家』,他們是弟兄,咱們是姊妹,又不是外人,只管上來。」

 7. 拉便宜手兒:表面上為人排解糾紛,暗地裡卻助甲方攻擊乙方。

 8. 得便宜處失便宜:(諺語)自認為占了便宜,得到利益,實際上卻是吃虧。《醒世恆言.陸五漢硬留合邑鞋》:「這段話叫做強得利貪財失采,正是得便宜處失便宜。」

 9. 得便宜是落便宜:雖占便宜而得到利益,其實卻是吃了虧。

10.占盡便宜:指享有所有的好處。

11.貪小便宜:圖謀小利。

12.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諺語)好東西一定不便宜,便宜的東西一定不好。

13.吃虧就是占便宜:勸人別計較一時之失。因為吃虧可以學得經驗,反而可以使自己獲得好處。

14.喫虧的是乖,占便宜的是獃:(諺語)比喻做事應腳踏實地,不要投機使詐,占人便宜。明.呂坤《續小兒語》:「要喫虧的是乖,占便宜的是獃。」

 

 

    【方便

 1. 方便主子:花花公子。醒世姻緣傳:「這是武城縣有名的方便主子,那還有第二家不成?」

 2. 周全方便:成全、給予方便。或作「週全方便」。元˙朱庭玉˙梁州第七˙腹內包藏錦繡套:「一個個都教成圓備,裡外中間都是他周全方便。」

 3. 行個方便:通融、給人方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大爺!我再不敢胡說了,求你行個方便罷!」

 4.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諺語)給別人便利,自己也會有好處。元˙施惠˙幽閨記:「罷罷罷,自古道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看你這二個婦人,也不是已下人家的。」

 

        ˙方便+

 1. 方便之門:本指佛家用靈活的方式勸誘各種人信仰佛教。後指給予便利。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維摩見病,益伸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2. 方便為門:給予別人便利。西遊記:「徒弟啊,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3. 開方便門:(1)方便門,指佛教引導眾生信佛的門徑。開方便門引申為給人方便。

                         (2)女人主動開門招引男人。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他也是個廣開方便門的善知識,正勾搭萬法寺小和尚去非做了光頭夫妻。」

 4. 大開方便之門:比喻給人方便。孤本元明雜劇˙僧尼共犯:「誰想巡捕老爹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是好快樂也呵!」

 

 

仗恃【】/【返回行為舉止-4

 

 

仗+勢請參閱【仗勢

 

 

恃才請參閱【恃(負矜誇露)才

 

 

 

 

座(坐)位【】/【返回行為舉止-4

 1. 座無空席:形容賓客眾多。亦作「座無虛席」。晉書˙王渾傳:「渾撫循羇旅,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

 2. 座無虛席:形容來訪或出席的人甚多。亦作「座無空席」。

 

 

座+滿請參閱【滿座

 

 

 

 

坐+觀請參閱【坐觀

   

坐+行請參閱【行+坐

 

 

   【坐+席

 1. 坐不安席:形容心緒不寧,焦躁難安。三國志˙蜀書˙張飛傳:「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軍誥誓,將行天罰。」

 2. 席地而坐:古人鋪席於地以為坐臥。後指就地坐下。舊五代史˙周書˙世襲傳一˙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則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3. 搖席破坐:(1)宴會未結束就中途離席。西遊記:「哥哥,你不達理!這般御酒不喫,搖旗破坐的,且去看甚麼哩?」

          (2)比喻掃興。金瓶梅:「且教他孝順眾親席尊兩套詞兒著,你這狗才,就這等搖席破坐的!」

 4. 割席分坐:比喻和朋友絕交。或作「割席」、「割席絕交」。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三國演義:「寧自此鄙歆之為人,遂割席分坐,不復與之為友。」

 

 

  坐+城

 1. 坐擁百城:形容藏書豐富。語本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2. 坐擁書城:比喻藏書極多。

 3. 坐困愁城:形容極度憂愁、煩惱的樣子。

 4. 日坐愁城:每天都沉浸在愁苦中。

 

 

  坐+地

 1. 坐地分贓:自己不親自偷盜,但是坐享贓物。後指坐享他人部分不光榮的利益。品花寶鑑:「薦得一兩個出去,他便坐地分贓,是要陋規的。」

 2.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不務生產、增加收入,徒然的將所儲存的吃盡、用盡。元˙秦簡夫˙東堂老:「自從俺父亡過,十年光景,只在家裡死丕丕的閒坐,那錢物則有出去的,無有進來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3. 席地而坐:古人鋪席於地以為坐臥。後指就地坐下。舊五代史˙周書˙世襲傳一˙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則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坐+(垂)堂請參閱【(垂)堂+坐

 

 

 

 

位+高請參閱【高+位

 

 

【】/【返回行為舉止-4

 

 

 

企+足請參閱【企足

 

 

 

資賦【】/【返回行為舉止-4

   【=詞(辭)賦請參閱【詩賦詞曲/琳琅滿目

 

 

 

 

 

 1. 賦食行水:供給飲食。南史˙齊武帝諸子傳˙竟陵文宣王子良傳:「子良敬信尤篤,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至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

 2. 天賦人權:認為人民的權利生而自由平等,人人都具有天賦權利的思想。為法人盧梭「天賦人權說」的立論根據。

 3. 橫賦暴斂:巧立名目,以強迫方式向人民徵取重稅。亦作「橫科暴斂」、「橫征暴斂」。宋˙朱熹˙己酉擬上封事:「國家財用皆出於民,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闕,則橫賦暴斂必將有及於民。」

 4. 隨物賦形:按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描繪、刻劃事物的形象。

 5. 輕徭薄賦:減輕勞役,降低賦稅。亦作「輕徭薄稅」。清史稿˙李棠階傳:「為今日平亂計,非輕徭薄賦不能治本。」

 6. 悉索敝賦:悉索,盡收。敝,謙稱不精良。賦,古代依田賦多寡出兵車、甲士。悉索敝賦指盡出全國的兵力。亦作「悉索薄賦」。左傳˙襄公八年:「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

 7. 悉索薄賦:盡出全國的兵力。亦作「悉索敝賦」。淮南子˙要略:「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擐甲冑,以伐無道而討不義。」

 8. 頭會箕賦:按人頭課稅,用畚箕徵收米糧。比喻稅賦繁重。亦作「頭會箕斂」。淮南子˙氾論:「秦之時,高為臺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鑄金人,發適戍,入芻,頭會箕賦,輸於少府。」

 9. 繁刑重賦:苛雜的刑罰和沉重的賦稅。亦作「繁刑重斂」。宋˙蘇軾˙東坡志林:「齊景公不繁刑重賦,雖有田氏,齊不可取。」

 

 

 

賞賜貽/【返回行為舉止-4

 

 

 

     【賞+同(異)

 1. 賞:同於己則賞,異於己則罰。《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2. 功同賞異:立功勞相同,獎賞卻不同。漢.荀悅《前漢紀.元帝紀下》:「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別則百姓惑。」

 3. 同歡同賞:共同歡樂玩耍、一起欣賞事物。《初刻拍案驚奇》:「你平時那一班同歡同賞、知音識趣的朋友,怎沒一個來偢倸你一偢倸?」

 

 

賞+功請參閱【功+賞

 

行賞請參閱【行賞

 

 

 

貽+笑請參閱【貽笑

 

 

 

貪賭賄賂/【返回行為舉止-4

 

 

賄(賂)+(公)行請參閱【行+賄(賂)

 

 

枉費/【返回行為舉止-4

 

 

 

  【枉+心請參閱【心+枉

 

 

     【枉+縱

 1. 毋枉毋縱: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要縱容壞人。

 2. 勿枉勿縱:通常指司法的公正,不會冤枉無罪之人,有罪也絕不輕饒。

 3. 縱曲枉直:放縱犯錯者而冤枉正直者。指不分是非曲直。《抱朴子.內篇.微旨》:「縱曲枉直,廢公為私,刑加無辜。」

 

 

  【枉+直請參閱【直+枉

 

  【枉法請參閱【枉法

 

 

  【費+力請參閱【費力

 

  【費+勞請參閱【勞+費

 

 

耍賴賴+皮賴+死賴臉賴骨(肉)+頑白賴無賴

                /【返回行為舉止-4

 1. 耍嘴皮子:(1)賣弄口才。(2)儘說不做。

 2. 笑耍頭回:宋元時說書者於開講前,先以一小段故事或笑話作引子,再導入正文,稱為「笑耍頭回」。也作「得勝頭回」、「德勝頭迴」。《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真個:『蛾眉本是嬋娟刃。殺盡風流世上人。』權做個笑耍頭回。」

 3. 不是耍處:不可當作玩鬧,不能隨便。指事態嚴重,非同小可。元.喬吉《金錢記》:「兄弟,你帶酒也。你若要趕他,必然是宰相人家女子,不是耍處。」

 4. 不當耍處:事態嚴重,非同小可。《醒世姻緣傳》:「這事也做得周密,只是要謹言,千萬不可對裡邊家人說。泄漏了機關,不當耍處。」

 5. 關公面前耍大刀:(歇後語)自不量力。關公是三國蜀漢名將,最擅長耍大刀。自己的刀法遠比不上關公,卻在他面前耍大刀。比喻在高手前賣弄本領。

 

 

 1. 賴衣求食:(1)衣食仰賴別人供應,無法自立。(2)戀棧,貪戀祿位。

 2. 賴象嗑瓜子:(歇後語)乾看撈不著。雖有一大堆瓜子在眼前,大象不會嗑亦無助於飢餓。也作「賴象磕瓜子」。《醒世姻緣傳》:「或嫁與村漢做莊家,他管得你牢牢住住的,門也不許走出一步。總然看中兩個漢子,也只賴象嗑瓜子罷了!」 

 3.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帝王的善績福祚,是百姓所仰賴的。《書經.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賴+皮/【返回行為舉止-4/耍賴

 1. 皮賴歪派:調皮耍賴使歪。《兒女英雄傳》:「我看你纔不過作了一年的新娘子,怎麼就學得這樣皮賴歪派。」

 2. 潑皮賴虎:罵人凶悍蠻強、刁鑽潑辣。《金瓶梅》:「打哄了燒苦蔥,咱勾當兒不做?卻被那些潑皮賴虎,常常作酒撈錢抵當。」

 3. 潑皮無賴:罵人蠻橫不講理。《紅樓夢》:「素日倪二雖然是潑皮無賴,卻因人而施,頗頗的有義俠之名。」

 

                  ˙賴臉+皮

 1. 涎皮賴臉:罵人無賴、不知羞恥。也作「涎皮涎臉」、「涎臉涎皮」。《紅樓夢》:「一天大似一天的,還這麼涎皮賴臉的,連個道理也不知道。」

 2. 死皮賴臉:不顧羞恥的糾纏。《紅樓夢》:「還虧是我呢,要是別個,死皮賴臉,三日兩頭兒來纏著舅舅,要個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沒有法呢!」

 3. 沒皮賴臉:厚顏糾纏。

 

        ˙賴骨(肉)+頑皮

 1. 頑皮賴:形容人頑固、倔強,不肯認罪。也作「賴骨頑皮」、「賴肉頑皮」。《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你這等頑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

 2. 賴骨頑皮:形容人頑固刁蠻。也作「賴肉頑皮」、「頑皮賴骨」。元.關漢卿《竇娥冤》:「這媳婦年紀兒雖小,極是個賴骨頑皮不怕打的。」

 

 3. 賴頑皮:形容人頑固刁蠻。也作「賴骨頑皮」、「頑皮賴骨」。元.關漢卿《蝴蝶夢》:「非干是孩兒每賴肉頑皮,委得銜冤負屈。」

 

 

  【賴+死請參閱【死+賴

 

 

        【白賴/【返回行為舉止-4/耍賴

 1. 惡叉白賴:凶惡無賴。也作「惡茶白賴」。元.石君寶《曲江池》:「我和他埋時一處埋,生時一處生,任憑你惡叉白賴尋爭競。」

 2. 死氣白賴:盡全力、拚命。也作「死乞白賴」、「死求白賴」。《醒世姻緣傳》:「我說:『既沒敢有這事,我且去罷。』你公公又叫調羹死氣白賴拉著。」

 3. 死乞白賴:死命糾纏、拚命耍賴。也作「死氣白賴」、「死求白賴」。《醒世姻緣傳》:「這可虧了他三個死乞白賴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4. 死求白賴:拚全力。也作「死氣白賴」、「死乞白賴」。《兒女英雄傳》:「俗語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死求白賴,或者竟攔住她,也不可知。」

 

 

        【無賴/【返回行為舉止-4/耍賴

 1. 市井無賴:城市中的流氓。《二刻拍案驚奇》:「小人是市井無賴,既蒙相公青目,要幹何事?小人水火不避。」

 2. 潑皮無賴:罵人蠻橫不講理。《紅樓夢》:「素日倪二雖然是潑皮無賴,卻因人而施,頗頗的有義俠之名。」

 

 3. 百無聊賴:非常無聊。指無事可做,或思想感情沒有寄託。

 

 

盜賊【】/【返回行為舉止-4

 

 

 

 1. 認為子:把盜賊當作兒子。比喻視妄想為真實。《大佛頂首楞嚴經》:「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

 2. 老而不死是為賊: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語出《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盜+為請參閱【為+盜(賊寇)

 

 

        【盜鐘(鈴)+掩耳

 1. 盜鐘掩耳:比喻自欺欺人。或作「盜鈴掩耳」、「竊鈴掩耳」、「塞耳盜鐘」、「塞耳偷鈴」、「掩耳盜鈴」、「掩耳盜鐘」、「掩耳偷鈴」。有人得到一口鐘,想要背走,但因巨大無法背負,想擊毀它,但撞擊時有鐘聲,恐怕他人聽到聲音來搶奪,於是掩上耳朵。典出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舊唐書哀帝本紀:「立嗣君於南面,斃母后於中闈,黃門與禁旅皆殲,宗室共衣冠並殪,復又盜鐘掩耳,嫁禍於人。」

 2. 掩耳盜鐘:比喻自欺欺人。亦作「盜鐘掩耳」。資治通鑑隋紀八恭帝義寧元年:「此可謂『掩耳盜鐘』,然逼於時事,不得不爾。」

 3. 塞耳盜鐘:比喻自欺欺人。亦作「盜鐘掩耳」。魏書尒朱榮傳:「使姦豎專朝,賊臣亂紀,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

  

 1. 盜鈴掩耳:比喻自欺欺人。亦作「盜鐘掩耳」。

 2. 掩耳盜鈴:比喻自欺欺人。亦作「盜鐘掩耳」。程乙本紅樓夢:「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哄人而已。」

 

 

     【(誨)盜+(誨)淫請參閱【誨淫+誨盜

 

 

     【賊+虛

 1. 賊人心虛:作壞事的人因怕被發覺而心虛、不踏實。亦作「賊人膽虛」。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自古道:『賊人心虛。』那趙昂因有舊事在心上,比王員外更是不同,嚇的魂魄俱無。」

 2. 賊人膽虛:做壞事的人因怕被察覺而心虛、不踏實。也作「賊人心虛」。《紅樓夢》:「這本是鴛鴦戲語,叫他出來。誰知他賊人膽虛,只當鴛鴦已看見他的首尾了,生恐叫喊起來。」

 3. 作賊心虛:形容做虧心事的人,常心中不安。語本五燈會元智門祚禪師法嗣:「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麼?』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

 

 

賊(臣)+逆子請參閱【逆子+(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