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 創意點子 |
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倫常百態 | 百家爭鳴 | 才子佳人 | 人品情操 | 精神氣力 | 真情至性 | ||
行為舉止 | 肢體感官 | 生活萬象 | 千呼萬喚 | 萬紫千紅 | 琳琅滿目 | ||
天高地遠 | 日精月華 | 山明水秀 | 雲淡風輕 | 植物世界 | 動物奇觀 |
成語用法、出處,節錄自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實用成語辭典》(故鄉出版社)
肢體感官分類
【肝】
1. 肝腦塗地:(1)形容慘死。亦作「肝膽塗地」。史記˙劉敬傳:「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2)比喻竭力盡忠,不惜犧牲生命。漢書˙蘇建傳:「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
2. 剖肝泣血:比喻內心痛苦至極。後漢書˙袁紹傳上:「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晝夜長吟,剖肝泣血,曾無崩城隕霜之應,故鄒衍 、杞婦何能感徹?」
3. 大動肝火:大怒。
4. 感人肺肝:使人深受感動。亦作「感人肺腑」、「感人心脾」。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序:「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髮皆聳。」
5. 摧胸破肝:形容極度哀傷。亦作「摧心剖肝」。宋˙蘇軾˙祭柳仲遠文二首之一:「訃來逾年,一慟海徼,摧胸破肝,痛我令妹。」
1. 肝腸崩裂:比喻悲傷到了極點。紅樓夢:「因此肝腸崩裂,哭暈去了。」
2. 肝腸寸斷:比喻悲傷到了極點。或形容飢餓到了極點。鏡花緣:「萬種淒涼,肝腸寸斷。」孤本元明雜劇˙度黃龍:「你兩個無中生有,胡說了這一日,把我餓的來肝腸寸斷。」
3. 隔牆掠肝腸:(歇後語)死心塌地。比喻不再指望任何事了。金瓶梅:「隔牆掠肝腸,能死心塌地?兜肚斷了帶子,沒得絆了!」
【肝+膽】
1. 肝膽相照︰比喻朋友間真誠相待。亦作「肝膽照人」。意同「披肝瀝膽」。侯鯖錄︰ 「同心相親,照心照膽壽千春。」幼學瓊林˙朋友賓主類:「肝膽相照,斯為腹心之友。」
2. 肝膽楚越:肝膽,比喻近;楚越,比喻遠。肝膽楚越比喻雖近猶遠。亦作「肝膽胡越」。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3. 肝膽塗地:形容慘死。亦作「肝腦塗地」。史記˙淮陰侯傳:「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
4. 肝橫膽乍:比喻膽大勇武。元˙朱凱˙昊天塔:「我做的一個個活捉生拏,湧彪軀、舒猿臂、肝橫膽乍。」
5. 忠肝義膽︰形容心胸坦白,一片忠誠,為人效命的英雄好漢。亦作「忠肝赤膽」、「赤膽忠肝」、「忠心赤膽」。宋˙辛棄疾˙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詞:「千古忠肝義膽,萬里蠻煙瘴雨,往事莫驚猜。」
6. 輸肝剖膽:比喻竭盡忠誠,赤心相待。亦作「輸肝瀝膽」。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二:「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7. 披瀝肝膽:比喻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或作「剖肝瀝膽、披肝露膽、披露肝膽、披肝瀝膽、披肝掛膽、隳肝瀝膽、隳肝瀝膽」。唐˙劉蕡˙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或有以繫安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瀝肝膽。」
8. 互託肝膽:形容朋友間相交之深。
9. 露膽披肝:比喻待人赤誠。敦煌變文˙降魔變文:「此言一一咸依實,露膽披肝願照知。」
10. 赤膽忠肝:形容極為忠誠不二。亦作「忠心赤膽」。封神演義:「這個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個赤膽忠肝助紂王。」
1. 雕肝琢腎:比喻寫作時嘔心瀝血,苦心雕琢字句,刻意求工。亦作「雕肝鏤腎」、「雕肝琢膂」。宋˙歐陽修˙答聖俞莫飲酒詩:「朝吟搖頭暮蹙眉,雕肝琢腎聞退之。」
2. 雕肝琢膂:比喻寫作時嘔心瀝血,苦心雕琢字句,刻意求工。亦作「雕肝鏤腎」、「雕肝琢腎」。明˙宋濂˙劉兵部詩集序:「師友良矣,非雕肝琢膂,宵詠朝吟,不能有以驗其所至之淺。」
1. 雕肝鏤腎:比喻寫作時嘔心瀝血,苦心雕琢字句,刻意求工。亦作「雕肝琢膂」、「雕肝琢腎」。
【肝+鳳髓】
1. 龍肝鳳髓:比喻難得珍美的餚饌。亦作「鳳髓龍肝」、「麟肝鳳髓」。三國演義:「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2. 麟肝鳳髓:麒麟肝和鳳凰髓。比喻極為珍罕的食物。亦作「鳳髓龍肝」、「龍肝鳳髓」。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載應不捷聲價益振:「論曰:『無義而生……麟肝鳳髓,不登於俎者,其唯蔣君乎?』」
3. 鳳髓龍肝:比喻極為珍稀的食物。亦作「麟肝鳳髓」、「龍肝鳳髓」。明˙朱權˙荊釵記:「奇珍擺列,渾如洞府仙寰,美食嘉殽,堪並鳳髓龍肝。」
1. 龍肝豹胎:比喻稀有珍貴的食品。晉書˙潘岳傳:「厥肴伊何?龍肝豹胎。」
2. 龍肝鳳髓:比喻難得珍美的餚饌。亦作「鳳髓龍肝」、「麟肝鳳髓」。三國演義:「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3. 鳳髓龍肝:比喻極為珍稀的食物。亦作「麟肝鳳髓」、「龍肝鳳髓」。明˙朱權˙荊釵記:「奇珍擺列,渾如洞府仙寰,美食嘉殽,堪並鳳髓龍肝。」
1. 麟肝鳳髓:麒麟肝和鳳凰髓。比喻極為珍罕的食物。亦作「鳳髓龍肝」、「龍肝鳳髓」。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載應不捷聲價益振:「論曰:『無義而生……麟肝鳳髓,不登於俎者,其唯蔣君乎?』」
1. 鼠肝蟲臂:形容微賤的事物。亦作「蟲臂鼠肝」。宋˙陸游˙成都歲暮始微寒小酌遣興詩:「鼠肝蟲臂元無擇,遇酒猶能罄一歡。」
2. 蟲臂鼠肝:本指形體大的人亦可化為小物。後比喻微賤的事物。亦作「鼠肝蟲臂」。語本莊子˙大宗師:「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1. 蝨脛蟣肝:比喻極其微小。語本戰國˙楚˙宋玉˙小言賦:「館於蠅鬚,宴於毫端,烹蝨脛,切蟣肝,會九族而同嚌,猶委餘而不殫。」
1. 好心倒做了驢肝肺:(諺語)比喻好心待人反被誤解成壞意。金瓶梅:「你看我好心倒做了驢肝肺,你倒訕起我來。」
1. 膽識俱優:膽量大,而且見識廣。文明小史:「更有些無知無識的人,恭維他是膽識俱優之人。」
2. 膽邊生毛:有膽量。
3. 瀝膽抽腸:比喻坦誠相待,不惜犧牲生命以竭盡忠貞。亦作「披瀝肝膽」。梁書˙王僧辯傳:「世受先朝之德,身當將帥之任,而不能瀝膽抽腸,共誅奸逆,雪天地之痛,報君父之仇,則不可以稟靈含識,戴天履地。」
4. 有膽有識:有膽量、有見識。野叟曝言:「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
6. 潑出膽子:硬著頭皮,放手去做。官場現形記:「這天瞿耐菴一心只有新討的小老婆在心上,潑出膽子來做,早把太太丟在九霄雲外了。」
7. 麻著膽子:壯著膽子,虛張聲勢。
8. 賊人膽虛:做壞事的人因怕被察覺而心虛、不踏實。亦作「賊人心虛」。紅樓夢:「這本是鴛鴦戲語,叫他出來。誰知他賊人膽虛,只當鴛鴦已看見他的首尾了,生恐叫喊起來。」
9. 有酒膽,無飯力:表面上堅強、嘴硬,實則軟弱、不敢訴諸行動。紅樓夢:「薛蟠本是個憐新棄舊的人,且是有酒膽無飯力的。」
10. 渾身是膽:比喻人膽量大,無所畏忌。亦作「一身是膽」。元史˙趙璧傳:「秀才,汝渾身是膽耶!」
11. 明目張膽:(1)有膽識,無所畏懼的盡忠職責。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
(2)張大眼、壯著膽,肆無忌憚的公然做壞事。醒世姻緣傳:「起初不過把那死了的屍骸割了去吃,後來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明目張膽的把活人殺吃。」
1. 膽裂魂飛:驚恐至極。七俠五義:「左右一聲喊,將三木往堂上一摜,把陳大戶嚇的膽裂魂飛。」
2. 破膽喪魂:形容非常害怕。太平廣記˙張和思:「無問善惡貴賤,必被枷鎖杻械,困苦備極,囚徒見者,破膽喪魂,號生羅剎。」
3. 喪膽銷魂:比喻極為恐懼害怕。亦作「喪膽亡魂」、「亡魂喪膽」。元˙無名氏˙馮玉蘭:「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4. 魂亡膽落:形容十分恐懼、害怕。三國演義:「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何言不知耶?」
【膽+落】
1. 魂亡膽落:形容十分恐懼、害怕。三國演義:「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何言不知耶?」
2. 心寒膽落:形容非常害怕恐懼。亦作「心寒膽戰」、「心寒膽碎」 、「心慌膽戰」。英烈傳:「我意當趁此大勝之勢,盛兵而前,使敵人心寒膽落。」
3. 心驚膽落:形容心中畏懼害怕。亦作「心驚膽懾」。宋˙歐陽修˙祭蘇子美文:「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仆如麻。」
4. 心殞膽落:形容非常害怕、恐懼。亦作「心殞膽破」。
【膽+天】
1. 潑天大膽:形容膽量很大。
2. 膽大於天:比喻膽量很大。唐˙劉叉˙自問詩:「酒腸寬似海,詩膽大於天。」
3. 膽大包天:膽量非常大,能把天包下。形容不顧一切,任意橫行。
4. 色膽如天:好色的人,膽大如天,荒淫無度。水滸傳:「人道色膽如天,卻不防石秀在布簾裡張見。」
5. 色膽迷天:形容人極迷戀女色。初刻拍案驚奇:「吳氏經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6. 色膽包天:形容極貪戀美色,以至荒淫無度。文明小史:「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膽+大(小)】
1. 膽大心細︰比喻做事勇敢果決,顧慮周密。 亦作「膽大心小」。唐書︰心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膽為之將,以果決為務,故欲大。
2. 膽大心小:形容做事勇敢果斷,思慮周密。亦作「膽大心細」。
3. 膽大包天︰形容人膽子極大。 亦作「潑天大膽」。竹波詩話︰想君吟詠揮毫日,四顧無人膽似天。
4. 膽大於天:比喻膽量很大。唐˙劉叉˙自問詩:「酒腸寬似海,詩膽大於天。」
5. 膽大如斗:人極有膽量。藝文類聚˙人部一˙膽:「世語曰:『姜維死時見剖,膽大如斗。』」
6. 膽大妄為: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或作「大膽妄為」。孽海花:「這種人要在敝國,是早已明正典刑,那裡容他們如此膽大妄為呢!」
7. 大膽妄為:逞勇胡作非為。
8. 心粗膽大:行為粗率、大膽,無所忌憚。亦作「心麤膽大」、「心麤膽壯」。元˙石君寶˙秋胡戲妻:「這廝便倚強凌弱,心粗膽大,怎敢來俺莊上。不由的忿氣夯胸膛。」
9. 心麤膽大:粗率大膽,無所忌憚。亦作「心粗膽大」、「心麤膽壯」。孤本元明雜劇˙怒斬關平:「眾賊將心麤膽大,五虎將直至江夏,若拿住張虎張彪,您那其間卻來回話。」
10. 潑天大膽:形容膽量很大。
11. 藝高人膽大:比喻本領高強,勇往無畏。三俠五義:「焉知他不是藝高人膽大,陰溝裡會翻船,也是有的。」
1. 膽小如鼠:比喻膽量極小。孽海花:「就怕海軍提督膽小如鼠,到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狗耳!」
1. 嘗膽臥薪:比喻刻苦自勵。亦作「臥薪嘗膽」。宋˙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敘錄:「正當嘗膽臥薪日,卻作觀山玩水時。」
2. 臥薪嘗膽︰比喻刻苦自勵。亦作「嘗膽臥薪」、「坐薪嘗膽」、「坐薪懸膽」。越王句踐戰敗後以柴草臥鋪,並經常舔嘗苦膽,以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3. 坐薪嘗膽:刻苦自勵,奮發圖強。亦作「坐薪懸膽」。宋˙陳亮˙與葉丞相:「奈之何其度日之悠悠也,前之悠悠已十年矣,而後之悠悠,特未可知,孤聖天子坐薪嘗膽之本意。」
4. 枕戈嘗膽:形容時時自我警惕,奮發圖強,以備殺敵報仇雪恥。亦作「枕戈飲膽」。陳書˙高祖紀上:「自寇虜陵江,宮闈幽辱。公枕戈嘗膽,提劍拊心,氣涌青霄,神飛紫闥。」
【色膽】
1. 色膽如天:好色的人,膽大如天,荒淫無度。亦作「色膽包天」、「色膽迷天」。水滸傳:「人道色膽如天,卻不防石秀在布簾裡張見。」
2. 色膽迷天:形容人極迷戀女色。初刻拍案驚奇:「吳氏經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3. 色膽包天:形容極貪戀美色,以至荒淫無度。文明小史:「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喪膽】
1. 喪膽亡魂:比喻極為恐懼害怕。亦作「喪膽銷魂」。元˙秦簡夫˙趙禮讓肥:「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2. 喪膽銷魂:比喻極為恐懼害怕。亦作「喪膽亡魂」、「亡魂喪膽」。元˙無名氏˙馮玉蘭:「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3. 聞風喪膽:形容極度恐懼。
4. 亡魂喪膽:形容非常驚慌恐懼。三國演義:「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
5. 膽喪心驚:形容非常害怕。三國演義:「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令三軍造飯。」
6. 破膽喪魂:形容非常害怕。太平廣記˙張和思:「無問善惡貴賤,必被枷鎖杻械,困苦備極,囚徒見者,破膽喪魂,號生羅剎。」
7. 心驚膽喪:形容極度害怕。亦作「心驚膽懾」。明˙張四維˙雙烈記:「忽聽喊聲來,心驚膽喪,急急奔離,天羅地網。」
1. 腦袋搬家:被殺。
2. 腦筋急轉彎:(1)一種思考活動。往往給予問題出人意表且答案饒富趣味。
(2)換個方向思考。
3. 肝腦塗地:(1)形容慘死。亦作「肝膽塗地」。史記˙劉敬傳:「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2)比喻竭力盡忠,不惜犧牲生命。漢書˙蘇建傳:「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
4. 沒腦袋的蒼蠅:(歇後語)做事沒有頭緒。
5. 絞盡腦汁:形容費盡腦力,盡心思考。
6. 鬼摸腦殼:心志被迷惑而昏亂不清楚。意同「鬼迷心竅」。
7. 一古腦兒:一齊、全部。或作「一股腦兒」、「一股腦子」、「一裹腦子」。孽海花:「心中不知道是鹽是醋是糖是薑一古腦兒都倒翻了。」
8. 嘔心絞腦:用盡心思絞盡腦力。
9. 魔音傳腦:形容噪音極度擾人。或諷刺人的聲調尖銳或饒舌。
11. 腳打著腦杓子:走得慌忙的樣子。元˙馬致遠˙薦福碑:「好塊子馬!腳打著腦杓子走,趕不上。」
【腦+沒】
1. 沒腦袋的蒼蠅:(歇後語)做事沒有頭緒。
2. 沒頭腦的事:沒頭沒腦、不明不白的事。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這些官吏們一出一入,如馬蟻相似,誰敢上前把這沒頭腦的事問他一聲。」
3. 沒頭腦官司:沒頭緒、不明不白的官司。也作「沒頭官司」、「沒頭公事」、「無頭官事」。《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一夜從那裡去來?今日若不見衙內,我們都打沒頭腦惡官司。」
4. 沒頭沒ㄇㄛˋ腦:蒙頭蓋臉。《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劉公夫妻兩人,親自把藥煎好,將到房中與小廝相幫,扶起喫了,將被沒頭沒腦的蓋下。」
5. 沒頭沒腦:(1)無來由,莫名其妙。《初刻拍案驚奇》:「卻在渺渺茫茫做夢不到的去處,得了一主沒頭沒腦錢財,變成巨富。」
(2)沒頭緒、糊裡糊塗。《老殘遊記》:「老殘聽得沒頭沒腦,答應又不是,不答應又不是。」
【腦後】
1. 置之腦後:不注意,不放在心上。文明小史:「孔黃二人自問無愧,遂亦置之腦後。」
2. 拋在腦後:把事情丟在一邊,不去管它。
3. 丟在腦後:比喻不放在心上。或作「丟在腦袋後頭」。
1. 腦滿腸肥:形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壯盛的外表,而無實學。亦作「腸肥腦滿」。清˙納蘭性德˙念奴嬌˙無情野火詞:「便是腦滿腸肥,尚難消受、此荒煙落照。」
2. 腸肥腦滿:形容養尊處優,無所用心,有壯盛外表,而無實學。亦作「腦滿腸肥」。北齊書˙武成十二王傳˙琅邪王儼傳:「琅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長大自不復然,願寬其罪。」
3. 肥腸滿腦:滿腸滿腦。引申為工夫紮實。石點頭˙盧夢仙江上尋妻:「這七篇文字從肥腸滿腦中流出,一個進士,穩穩拿在手裡了。」
1. 肺石風清:裁判公平。肺石,相傳古時設在朝廷門外的赤石。因顏色赤色似肺而得名,百姓可以站在石頭上控訴地方官吏。周禮˙秋官˙朝士:「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幼學瓊林˙訟獄類:「下無冤枉之民,肺石風清。」
2. 祛痰潤肺:去除痰液、滋潤肺部。
【肺+人】
1. 感人肺肝:使人深受感動。亦作「感人肺腑」、「感人心脾」。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序:「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髮皆聳。」
2. 感人肺腑:形容使人深受感動。亦作「感人肺肝」、「感人心脾」。
3. 動人肺腑:感人至深。
4. 沁人肺腑:形容感受深刻。亦作「沁人心脾」。
1. 自有肺腸:比喻為人處世有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含有貶義。詩經˙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鄭玄˙箋:「自有肺腸,行其心中之所欲,乃使民盡迷惑也。」
2. 別有肺腸:比喻人另有企圖或打算。亦作「別具肺腸」。鏡花緣:「今又和盤托出,竟是安心要害女兒,卻將自己切己之事全置度外,豈非別有肺腸麼?」
3. 別具肺腸:比喻人另有企圖或打算。亦作「別有肺腸」。
【肺腑】
1. 肺腑之言:發自內心的真話。三國演義:「允曰:『汝無所私,何夜深於此長歎?』蟬曰:『容妾伸肺腑之言。』」
2. 感人肺腑:形容使人深受感動。亦作「感人肺肝」、「感人心脾」。
3. 動人肺腑:感人至深。
4. 沁人肺腑:形容感受深刻。亦作「沁人心脾」。
5. 沁入肺腑:形容感受深刻。亦作「沁人心脾」。明˙張岱˙陶庵夢憶˙乳酪:「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入肺腑。」
1. 衷腸密語:出自內心的貼心話。初刻拍案驚奇:「丹客又與小娘子說了些衷腸密語,忙忙而去了。」
2. 詩腸鼓吹:聽見黃鸝的叫聲,可以清淨俗耳,引發詩情。唐˙馮贄˙雲仙雜記:「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3. 刮腸洗胃:比喻痛改前非。語本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4. 飢腸轆轆:形容非常飢餓的樣子。或作「饑腸轆轆」。
5. 枵腸轆轆︰指肚子餓得咕咕作響,形容極為飢餓。聊齋志異˙西湖主:「忽僮僕肢體微動,喜而捫之。無何,嘔水數斗,醒然頓蘇。相與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著。而枵腸轆轆,飢不可堪。」
6. 掛腸懸膽:形容極為擔憂、不能放心。明˙朱權˙荊釵記:「良媒竟沒一言回俺,反教娘掛腸懸膽。」
7. 腐腸之藥:甘旨美味,若不加節制,容易損害健康,如同毒藥。文選˙枚乘˙七發:「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李善˙注:「呂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曰爛腸之食。』高誘曰:『老子云:「五味實口爽傷,故謂之爛腸之食。」』」
8. 大腸告小腸:大小腸子一起咕嚕咕嚕叫,像在互相控訴一樣。比喻非常飢餓。
9. 一條腸子:比喻彼此心思一致。兒女英雄傳:「至於她父女兩個,心疼那姑娘,捨不得那姑娘,卻是一條腸子。」
10. 瀝膽抽腸:比喻坦誠相待,不惜犧牲生命以竭盡忠貞。亦作「披瀝肝膽」。梁書˙王僧辯傳:「世受先朝之德,身當將帥之任,而不能瀝膽抽腸,共誅奸逆,雪天地之痛,報君父之仇,則不可以稟靈含識,戴天履地。」
11. 古道熱腸︰讚美人有救助別人苦難的美德。官場現形記︰「幾個人當中,畢竟是老頭子秦梅士古道熱腸。」
12. 共話衷腸:彼此訴說心事或知心話。幼學瓊林˙身體類:「好生議論曰搖脣鼓舌,共話衷腸曰促膝談心。」
13. 吞刀刮腸:比喻改過自新。亦作「刮腸洗胃」。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14. 淚出痛腸:形容情緒激動,非常傷心。西遊記:「只為想起唐僧取經的苦惱,他就淚出痛腸,放眼便哭。」
15. 酒有別腸:酒量的大小,不能以身材作論斷。資治通鑑˙後晉紀四˙高祖天福七年:「曦曰:『維岳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或曰:『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16. 芒角撐腸:比喻滿腹牢騷。清˙王鵬運˙沁園春˙詞汝來前詞:「芒角撐腸,清寒入骨,底事窮人獨坐詩?」
17. 飢火燒腸:比喻飢餓如火燒肚腸般難以忍耐。宋˙蘇軾˙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詩:「飢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18. 食不充腸:形容生容貧困。亦作「食不充飢」。唐˙元稹˙同州刺史謝上表:「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
19. 擢髮抽腸:形容愧疚、懊悔。梁書˙良吏傳˙伏暅傳:「豈有人臣奉如此之詔,而不亡魂破膽,歸罪有司,擢髮抽腸,少自論謝?」
1. 腸慌腹熱:形容慌張著急。亦作「腹熱腸慌」。元˙白樸˙牆頭馬上:「魄散魂消,腸慌腹熱,手腳麞狂去不迭。」
2. 傾腸倒腹:比喻將心中所有的話全部說出,完全沒有隱瞞。五燈會元˙薦福休禪師:「資福喜見同參,今日傾腸倒腹。」
3. 撐腸拄腹:形容吃得太飽,腸腹有撐起的感覺。或比喻容受之多。亦作「撐腸拄肚」。明˙徐霖˙繡襦記:「撐腸拄腹難消氣,一病多應是死。」宋˙蘇軾˙試院煎茶詩:「不願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4. 腹熱腸荒:焦急,心煩意亂。亦作「腸慌腹熱」。元˙荊幹臣˙醉花陰˙鴛鴦浦蓮開並蒂長套˙喜遷鶯曲:「一會家情牽恨惹,一會家腹熱腸荒。」
5. 草腹菜腸:草包。指沒有學問。多用為謙詞。元˙吳昌齡˙東坡夢:「貧僧草腹菜腸,願聞願聞!」
6. 蟬腹龜腸:古人以為蟬食露、龜飲水。故借以比喻腹中飢餓空虛。南史˙檀道濟傳:「蟬腹龜腸,為日已久。飢彪能嚇,人遽與肉。餓驎不噬,誰為落毛?」
7. 鼠腹雞腸:比喻心胸狹窄,度量小。亦作「小肚雞腸」、「鼠肚雞腸」。金瓶梅:「不是這說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腸+肚】
1. 牽腸割肚:比喻十分操心、掛念。或比喻非常痛心。亦作「 割肚牽腸、掛肚牽腸、牽肚掛腸、牽腸掛肚、懸腸掛肚」。元˙白樸˙惱煞人˙又是紅輪西墜套˙伊州遍曲:「為憶小卿,牽腸割肚。淒惶悄然無底末,受盡平生苦。」
2. 撐腸拄肚:形容吃得太飽,腸腹有撐起的感覺。亦作「撐腸拄腹」。唐˙盧仝˙月蝕詩:「撐腸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飽死更不偷。」
3. 肚腸駛得牛車:度量宏大。
4. 肚轉腸鳴:形容非常飢餓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走到房裡一會,又走到灶下一會,然後叫徒弟本空托出一盤東西,一壺茶來。巫娘子已此餓得肚轉腸鳴了。」
5. 直肚直腸: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坦誠率真,不善於隱瞞。亦作「直腸直肚」。
6. 鼠肚雞腸:比喻心胸狹窄,度量小。亦作「鼠腹雞腸」、「小肚雞腸」。
7. 攪肚蛆腸:比喻人的心腸惡毒。元˙石君寶˙曲江池:「我道是誰?原來是攪肚蛆腸的老虔婆。」
8. 一根肚腸到底:(諺語)比喻性情開朗直爽。
1. 肝腸崩裂:比喻悲傷到了極點。紅樓夢:「因此肝腸崩裂,哭暈去了。」
2. 肝腸寸斷:比喻悲傷到了極點。或形容飢餓到了極點。鏡花緣:「萬種淒涼,肝腸寸斷。」孤本元明雜劇˙度黃龍:「你兩個無中生有,胡說了這一日,把我餓的來肝腸寸斷。」
3. 隔牆掠肝腸:(歇後語)死心塌地。比喻不再指望任何事了。金瓶梅:「隔牆掠肝腸,能死心塌地?兜肚斷了帶子,沒得絆了!」
【腸+(寸)斷】
1. 肝腸寸斷:比喻悲傷到了極點。或形容飢餓到了極點。鏡花緣:「萬種淒涼,肝腸寸斷。」孤本元明雜劇˙度黃龍:「你兩個無中生有,胡說了這一日,把我餓的來肝腸寸斷。」
2. 柔腸寸斷︰比喻傷心至極。全唐詩話︰ 「唐武宗病危,宮女孟氏為武宗唱一曲何滿子,忽斷氣而死。武宗令太醫診斷,則腸已寸斷了。」恨海:「想到這裡,不覺柔腸寸斷,那淚珠兒滾滾的滴下來。」
3. 愁腸寸斷:形容極其憂愁苦悶。亦作「迴腸寸斷」。唐˙張文成˙遊仙窟:「淚臉千行,愁腸寸斷,端坐橫琴,涕血流襟。」
4. 迴腸寸斷:形容極端痛苦哀傷。明˙湯顯祖˙還魂記:「我髮短迴腸寸斷,眼昏眵淚雙淹。」
5. 猿腸寸斷:指猿悲鳴之極或思念極其悲切。有人捉住猿子,猿母悲喚,自擲而死,肝腸寸斷。見晉˙干寶˙搜神記。
6. 淚乾腸斷:形容非常傷心悲痛。紅樓夢:「氣的彩雲哭個淚乾腸斷。」
7. 眼穿腸斷:形容盼望渴切,傷心極了。宋˙柳永˙安公子˙夢覺清宵半詞:「當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自個,卻眼穿腸斷。」
1. 柔腸百結:形容情思纏綿,心中悲苦,無法縈牽。亦作「柔腸百轉」。元˙谷子敬˙城南柳:「我若不指與你迷途,柳呵!你便柔腸百結,巧計千般,渾身是眼,尋不見花枝兒般美少年。」
2. 愁腸百結:比喻憂愁無從排解。敦煌變文˙王昭君變文:「日月無明照覆盆,愁腸百結虛成著。」
1. 柔腸百轉:形容情思纏綿,鬱結無法排解。亦作「柔腸百結」。花月痕:「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2. 哀腸百轉:形容非常哀怨悲愁的情態。
3. 愁腸九轉:指愁悶憂傷,頻頻在腹中縈繞,纏結不去。明˙邵璨˙香囊記:「我終日裡愁腸九轉,到如今尺素空傳,越教人中心慘然。」
4. 肚轉腸鳴:形容非常飢餓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走到房裡一會,又走到灶下一會,然後叫徒弟本空托出一盤東西,一壺茶來。巫娘子已此餓得肚轉腸鳴了。」
【腸+枯】
1. 腸枯思竭:形容全無靈感,寫不出東西來。
2. 搜索枯腸︰表示文思枯窘,苦想不得。亦作「索盡枯腸」。意同「絞盡腦汁」。盧仝︰一 椀喉吻潤,二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
3. 索盡枯腸:比喻費盡心思。花月痕:「采秋的令,繁難得很,令人索盡枯腸。」
【腸+鐵(石)】
1. 鐵腸石心:比喻意志堅毅,不受感情所動搖。亦作「鐵石心腸」。舊唐書˙玄宗本紀下:「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之聰明,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
2. 鐵石心腸:比喻意志堅定,不為私情所惑。本為讚美之語,後多有貶義。亦作「鐵打心腸」、「鐵心石腸」、「鐵腸石心」。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爇梅花文:「筠窗月淡,尚疑弄影之時,雖宋廣平鐵石心腸,忘情未得。」
3. 鐵心石腸:比喻心腸很硬,很無情。亦作「鐵石心腸」。宋˙蘇軾˙與李公擇二首之二:「雖兄之愛我厚,然僕本以鐵心石腸待公。」
4. 鐵打心腸:比喻心腸硬如鐵,沒有感情。亦作「鐵石心腸」。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望斷天涯無故人,便做鐵打心腸珠淚傾。」
4. 石心木腸:形容意志堅定,絕不動搖。宋˙蘇軾˙謝失覺察妖賊放罪表:「布衣蔬食,或未死於飢寒;石心木腸,誓不忘於忠義。」
5. 木石心腸:比喻像木石一般冷硬的心腸。
【腸肥+腦滿】
1. 腸肥腦滿:形容養尊處優,無所用心,有壯盛外表,而無實學。亦作「腦滿腸肥」。北齊書˙武成十二王傳˙琅邪王儼傳:「琅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長大自不復然,願寬其罪。」
2. 肥腸滿腦:引申為工夫紮實。石點頭˙盧夢仙江上尋妻:「這七篇文字從肥腸滿腦中流出,一個進士,穩穩拿在手裡了。」
3. 腦滿腸肥:形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壯盛的外表,而無實學。亦作「腸肥腦滿」。清˙納蘭性德˙念奴嬌˙無情野火詞:「便是腦滿腸肥,尚難消受、此荒煙落照。」
1. 柔腸百轉:形容情思纏綿,鬱結無法排解。亦作「柔腸百結」。花月痕:「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2. 柔腸百結:形容情思纏綿,心中悲苦,無法縈牽。亦作「柔腸百轉」。元˙谷子敬˙城南柳:「我若不指與你迷途,柳呵!你便柔腸百結,巧計千般,渾身是眼,尋不見花枝兒般美少年。」
3. 柔腸寸斷︰比喻傷心至極。全唐詩話︰ 「唐武宗病危,宮女孟氏為武宗唱一曲何滿子,忽斷氣而死。武宗令太醫診斷,則腸已寸斷了。」恨海:「想到這裡,不覺柔腸寸斷,那淚珠兒滾滾的滴下來。」
4. 俠骨柔腸:形容人具有俠義之氣且兼具仁慈之心。
【愁腸】
1. 愁腸寸斷:形容極其憂愁苦悶。亦作「迴腸寸斷」。唐˙張文成˙遊仙窟:「淚臉千行,愁腸寸斷,端坐橫琴,涕血流襟。」
2. 愁腸百結:比喻憂愁無從排解。敦煌變文˙王昭君變文:「日月無明照覆盆,愁腸百結虛成著。」
3. 愁腸九轉:指愁悶憂傷,頻頻在腹中縈繞,纏結不去。明˙邵璨˙香囊記:「我終日裡愁腸九轉,到如今尺素空傳,越教人中心慘然。」
【回(迴)腸+蕩氣】
1. 回腸九回:形容情緒憂傷、悲苦。唐˙李商隱˙和張秀才落花有感詩:「回腸九回後,猶有剩回腸。」
2. 回腸蕩氣:形容音樂或文辭生動感人。亦作「迴腸蕩氣」。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回腸蕩氣感精靈,座客蒼涼酒半醒。」
3. 蕩氣回腸:形容音樂或文辭感人之深。亦作「迴腸蕩氣」。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女娥長歌,聲協宮商,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1. 迴腸寸斷:形容極端痛苦哀傷。明˙湯顯祖˙還魂記:「我髮短迴腸寸斷,眼昏眵淚雙淹。」
2. 迴腸蕩氣:形容音樂或文辭感人至深。亦作「蕩氣回腸」、「回腸蕩氣」、「迴腸傷氣」。
3. 迴腸傷氣:形容音樂或文辭感人至深。亦作「迴腸蕩氣」。文選˙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迴腸傷氣。」
4. 蕩氣迴腸:形容音樂或文辭感人至深。
1. 羊腸鳥道:比喻險狹曲折的山路。泛指一切難走的路。亦作「鳥道羊腸」。五燈會元˙仗錫修己禪師:「羊腸鳥道無人到,寂寞雲中一個人。」
2. 羊腸小道:形容狹窄曲折的小路。亦稱為「羊腸小徑」。老殘遊記:「這路雖非羊腸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頭路徑,冰雪一凍,異常的滑。」
3. 羊腸小徑:形容狹窄曲折的小路。亦稱為「羊腸小道」。紅樓夢:「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
4. 鳥道羊腸:比喻狹窄曲折的山路。亦作「羊腸鳥道」。五燈會元˙保福清豁禪師:「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
1. 小肚雞腸:比喻度量狹小,不顧大局。亦作「鼠腹雞腸」、「鼠肚雞腸」。
2. 鼠腹雞腸:比喻心胸狹窄,度量小。亦作「小肚雞腸」、「鼠肚雞腸」。金瓶梅:「不是這說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3. 鼠肚雞腸:比喻心胸狹窄,度量小。亦作「鼠腹雞腸」、「小肚雞腸」。
1. 猿腸寸斷:指猿悲鳴之極或思念極其悲切。有人捉住猿子,猿母悲喚,自擲而死,肝腸寸斷。見晉˙干寶˙搜神記。
1. 蟬腹龜腸:古人以為蟬食露、龜飲水。故借以比喻腹中飢餓空虛。南史˙檀道濟傳:「蟬腹龜腸,為日已久。飢彪能嚇,人遽與肉。餓驎不噬,誰為落毛?」
1. 攪肚蛆腸:比喻人的心腸惡毒。元˙石君寶˙曲江池:「我道是誰?原來是攪肚蛆腸的老虔婆。」
1. 蛇蠍心腸:比喻人心地陰險、惡毒。
1. 肚腸駛得牛車:度量宏大。
1. 骨格不凡:形容人的氣度、相貌非凡。紅樓夢:「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別。」
2. 俠骨柔腸:形容人具有俠義之氣且兼具仁慈之心。
3. 傲骨嶙峋︰形容人風骨高傲,不苟隨世俗。鼠璞︰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逢世,以腰間有傲骨。
4. 風骨峭峻:形容人的品格剛正有骨氣,亦用以比喻詩文畫書的風格雄健有力。唐˙韓愈˙感春詩五首之四:「孔丞別我適臨汝,風骨峭峻遺塵埃。」
5. 鐵骨柔情:體魄健壯,心地溫和多情。
6. 鶴骨松姿:形容人身體清瘦,外表、氣質有仙風道骨之貌。三國演義:「見其人鶴骨松姿,形貌蒼古。問之,乃京兆人也,隱居終南山。」
7. 揣骨聽聲:不懂鑑賞書畫,竟然以手揣摸或根據傳聞為評斷標準。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王、顧、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為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8. 雞骨支床:形容人哀傷過度,形銷骨立,疲臥在床席之上。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9. 剉骨揚灰︰形容對某人痛恨已極。一作「挫骨揚灰」。意同「剖腹剜心」。珍珠塔︰只怕要,把我剉骨揚灰恨不忘。
10. 焚骨揚灰:形容極端仇視。亦作「焚屍揚灰」。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11. 析骨而炊:形容糧盡援絕的悲慘困境。亦作「析骨以爨」、「析骸以爨」、「炊骨爨骸」 、「炊骨易子」。史記˙楚世家:「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12. 神清骨秀:神態清朗,氣質秀美。明˙陸采˙明珠記:「我見你神清骨秀氣飄蕭,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13. 千金市骨:比喻重金禮聘賢士,懇切求才的意思。亦作「千金買骨」。戰國時郭隗以古人用五百金買已死千里馬的骨頭為喻,勸諫燕昭王要禮遇天下賢士,則能為其效勞。見戰國策˙燕策一。宋˙黃庭堅˙詠李伯時摹韓幹三馬次蘇子由韻簡伯時兼寄李德素詩:「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
14. 灰軀糜骨:比喻不惜犧牲生命。唐˙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剋躬自勵,期效萬一,補過酬恩,灰軀糜骨,以甘心願。」
15. 仙風道骨:比喻人氣質超塵絕俗。或形容人極瘦。亦作「道骨仙風」。初刻拍案驚奇:「解元仙風道骨,可以做得這件事。」
16. 如蛆附骨:比喻糾纏趨附,難以袪除的惡勢力。
17. 奴顏媚骨:卑躬屈膝,奉承諂媚的樣子。
18. 煎膏炊骨:比喻殘酷無情的壓榨。明˙王世貞˙鳴鳳記:「監司昨日興常例,煎膏炊骨民無計。」
1. 皮鬆骨癢:形容人得意忘形,露出輕狂或不端莊的模樣。亦作「皮風騷癢」。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般用金花綵幣為納聘之儀,選了吉期,皮鬆骨癢,整備做轉運使的女婿。」
2. 連皮帶骨:包括皮與骨頭。或比喻全部。紅樓夢:「我只願這會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來,你們瞧見了;然後連皮帶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3. 粘皮帶骨:(1)糾纏牽扯、不夠乾脆俐落。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我是一刀兩段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2)比喻固執、呆板。朱子語類˙破斧:「不是聖人之徒,便是盜賊之徒。此語大概是如此,不必恁粘皮帶骨看。」
4. 頑皮賴骨:形容人頑固、倔強,不肯認罪。亦作「賴骨頑皮」、「賴肉頑皮」。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你這等頑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
5. 妍皮痴骨:外表清秀美麗,內心卻不聰慧。比喻表裡不一。宋˙陳亮˙賀新郎˙老去憑誰說詞:「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痴骨。」
6. 賊皮賊骨:形容作賊已非常老練精明。二刻拍案驚奇:「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威。問道:『銀子那裡去了?』李旺是賊皮賊骨,一任打著,只不開口。」
7. 妍皮不裹痴骨:(諺語)外表清秀美麗,內在必定聰慧。比喻內外一致。晉書˙慕容超載記:「超自以諸父在東,恐為姚氏所錄,乃陽狂行乞。秦人賤之,惟姚紹見而異焉,勸興拘以爵位。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語耳。』」
8. 畫虎畫皮難畫骨:(諺語)比喻光看外表無法了解人內心的思想。明˙高明˙琵琶記˙五娘尋夫上路:「如今年荒親死,一竟不歸,你知他心腹事如何?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 骨肉相連:比喻關係親密,無法分割。
2. 骨肉至親:指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晉書˙后妃傳上˙武悼楊皇后傳:「骨肉至親,化為他人,永長辭兮。」
3. 骨肉私情:親人間的情感。紅樓夢:「不妨啟請內廷鑾輿入其私第,庶可略盡骨肉私情,天倫中之至性。」
4. 骨肉團圓:至親家人分離後再團聚相會。亦作「骨肉團圞」、「骨肉重逢」。鏡花緣:「哥哥嫂嫂此番幸遇唐伯伯,我們方能骨肉團圓。」
5. 骨騰肉飛:形容勇士迅速奔馳的樣子。或比喻妓女惑人之甚。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
6. 骨顫肉驚:比喻驚恐害怕。三國演義:「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
7. 骨肉未寒:人過世不久。亦作「屍骨未寒」。三國演義:「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
8. 骨頭裡掙出來的錢纔做得肉:(諺語)比喻一定得是用自己勞力所賺的錢,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真正對自己有益。儒林外史:「當年在安東縣曾賞過我五百兩銀子,我不敢受。自己知道是個窮命,須是骨頭裡掙出來的錢纔做得肉。」
9. 槁骨腐肉:指死人的屍體。淮南子˙齊俗:「以為窮民絕業,而無益於槁骨腐肉也。」
10. 拆骨還父,割肉還母:比喻全盡孝道。相傳哪吒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給父母,一說是因哪吒闖禍,析骨割肉以免連累父母。見封神演義。另一說是哪吒為了現本身向父親說法而割骨肉。見五燈會元˙那叱太子。
11. 父母骨肉:骨肉親情。大宋宣和遺事˙貞集:「父母骨肉,何可不忍?陛下還有父兄也無?」
12. 至親骨肉:關係最密切的親人,通常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封神演義:「依臣愚見,必用至親骨肉之臣征伐,庶無二者之虞。」
13. 親生骨肉:親自所生的子女。
14. 情同骨肉:情誼深厚如同至親手足。亦作「情逾骨肉」、「情深骨肉」。三國演義:「我與公覆,情同骨肉,徑來為獻密書,未知丞相肯容納否?」
15. 含著骨頭露著肉:比喻說話不甚明白,吞吞吐吐。紅樓夢:「你要我收下這個東西,須先和我說明白了。要是這麼含著骨頭露著肉的,我倒不收。」
16. 生死肉骨:比喻恩施深重,恩同再造。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杜預˙注:「已死復生,白骨更肉。」
17. 起死人,肉白骨:比喻給人深厚的恩德。語本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骨肉+離】
1. 骨肉離散:至親家人四散分離。也作「骨肉分離」。《詩經.唐風.杕杜》:「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2. 骨肉離異:比喻至親家屬分散異地,無法團聚。《紅樓夢》:「又近因在外幾年,骨肉離異,今得晏然復聚於庭室,自覺喜幸不盡。」
3. 骨肉分離:至親家人四散分離。也作「骨肉離散」。《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1. 玉骨冰肌:比喻儀容秀美或外貌品行高潔。宋˙姚述堯˙行香子:「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
2. 勁骨豐肌:形容書法豐盈有力、強勁。
3. 鏤骨銘肌:比喻深深感激,永遠不忘。亦作「刻骨銘心」。唐˙元稹˙謝准朱書撰田宏正碑文狀:「微臣忝非木石,粗有肺腸,空懷感涕之心,未獲殺身之所,無任感恩思報,鏤骨銘肌之至。」
4. 冰肌玉骨:(1)形容美人的體膚潔白晶瑩。宋˙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2)形容花朵秀雅耐寒。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
5. 銘肌鏤骨:比喻深深感激,永誌難忘。亦作「鏤骨銘肌」、「刻骨銘心」。北齊˙顏推之˙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
6. 刻肌刻骨:形容感觸非常深切。周書˙晉蕩公護傳:「奉辭時節,先後慈訓,刻肌刻骨,常纏心腑。」
7. 侵肌透骨:穿透肌肉筋骨。形容寒意逼人。紅樓夢:「忽然一陣微風,只覺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
8. 豐若有肌,柔若無骨:形容身材姣好,肌膚豐滿而柔嫩。儒林外史:「陳木南見他豐若有肌,柔若無骨,十分歡洽。」
【骨+筋】
1. 骨軟筋酥︰形容驚嚇過度,身體癱軟。或形容見女色,興奮過度,難以自持。 亦作「骨軟筋麻」。紅樓夢︰聽了這些話,越發嚇得骨軟筋穌。
2. 骨軟筋麻:比喻恐懼害怕。西遊記:「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
3. 筋骨昂然:形容性情剛正,節操高潔的樣子。
4. 筋不束骨:形容身體柔軟的樣子。三國演義:「鄧颺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
5. 顏筋柳骨:唐代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筆力遒勁,故稱為「顏筋柳骨」。亦作「顏骨柳筋」。宋˙陸游˙唐希雅雪鵲詩:「我評此畫如奇書,顏筋柳骨追歐虞。」
6. 銅筋鐵骨:比喻身體強壯。亦作「銅筋鐵肋」。元.楊訥˙西游記:「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7. 抽筋拔骨:形容極為勉強。
8. 瘦筋巴骨:形容人很瘦,筋、骨都突出可見。
9. 村筋俗骨:形容人品鄙陋粗俗。孤本元明雜劇˙蘇九淫奔:「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這纔是村筋俗骨下場頭。」
10. 傷筋動骨:指身受重傷。元˙關漢卿˙蝴蝶夢:「打的來傷筋動骨,更疼似懸頭刺股。」
1. 敲骨吸髓:形容殘酷的壓榨剝削。或作「敲骨剝髓」。
2. 槌骨濿髓:形容極殘酷的剝削。「濿」文獻異文作「瀝」。宋˙陸九淵˙與宋漕書:「貪吏並緣,侵欲無藝,槌骨瀝髓,民不聊生。」
3. 深入骨髓:形容感受深重。水滸傳:「此讎深入骨髓,不報得誓不還山。」
4. 痛入骨髓:極端的痛楚。亦作「痛澈骨髓」、「痛楚徹骨」。史記˙淮陰候傳:「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 痛澈骨髓:形容極端的痛苦。亦作「痛楚徹骨」、「痛入骨髓」。文明小史:「用手揪住饒鴻生的耳朵,把一杯酒直灌下去。饒鴻生被他這一把,耳朵痛澈骨髓,香檳酒骨都都灌下去。」
6. 恨入骨髓:形容怨恨到極點。亦作「恨之切骨」。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不想心中氣惱,不曾照管得,足下絆上一交,把鍋子打做千百來塊,將王屠來恨入骨髓。」
7. 怨入骨髓:形容怨恨深刻,無法消除。史記˙吳王濞傳:「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骨+凡胎】
1. 濁骨凡胎:凡夫俗子,塵世之人。孤本元明雜劇˙魚籃記:「你本是西方羅漢,難比那濁骨凡胎;今日個功成行滿,同共見我佛如來。」
2. 凡胎濁骨:人世間普通、平庸的人。亦作「凡胎俗骨」。 元˙無名氏˙村樂堂:「我和這等愚眉肉眼難相,凡胎濁骨難相守。」
3. 凡胎俗骨:人世間普通、平庸的人。明˙無名氏˙蕉帕記:「向來遍覓多人,皆係凡胎俗骨,無可下手。」
˙【換骨+胎】
1. 換骨奪胎:(1)道教用語,指修道成仙。後指身心澈底改變。亦作「奪胎換骨」。
(2)比喻創作詩文師法古人而能推陳出新。亦作「奪胎換骨」。
2. 換骨脫胎:比喻澈底改變。亦作「脫胎換骨」、「抽胎換骨」。金˙侯善淵˙楊柳枝˙丱歲飄蓬住遠山詞:「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3. 脫胎換骨︰比喻從原來的形式中,變換出新的樣子來。意同「奪胎換骨」、「脫胎換體」 、「換骨脫胎」、「換骨奪胎」、「抽胎換骨」。阮大鋮︰雄文得意,定要脫胎換體。
4. 奪胎換骨:本是道家語,指修道成仙,奪別人的胎而轉生,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後指身心澈底改變。或比喻作詩文雖效法別人,但不露痕跡,且能創出新意。亦作「換骨奪胎」。語本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山谷言:『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5. 抽胎換骨:比喻澈底改變。亦作「脫胎換骨」、「換骨脫胎」。金瓶梅:「老先生,你也嚐嚐。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換骨。」
【骨+親】
1. 骨肉至親:像骨和肉連接在一起的親屬。指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晉書.后妃傳上.武悼楊皇后傳》:「骨肉至親,化為他人,永長辭兮。」
2. 親生骨肉:親自所生的子女。
3. 至親骨肉:關係最密切的親人,通常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封神演義》:「依臣愚見,必用至親骨肉之臣征伐,庶無二者之虞。」
4. 沾親帶骨:有親戚或朋友的關係。也作「沾親帶故」。《醒世恆言.金海陵縱欲亡身》:「女待詔道:『貴哥莫非與老爺沾親帶骨麼?』海陵道:『不是。』」
1. 骨肉未寒:人過世不久。《三國演義》:「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
2. 屍骨未寒:指人剛去世,死亡不久。
3. 屍骨早寒:形容人死得很早。
4. 寒風刺骨:寒冷的風刺入骨髓。形容極度寒冷。也作「寒風砭骨」。
5. 寒風砭骨:寒冷的風刺入骨髓。形容極度寒冷。也作「寒風刺骨」。
【骨+瘦】
1. 骨瘦如柴:形容非常消瘦的樣子。亦作「骨瘦如豺」、「瘦骨如柴」。儒林外史:「後來就漸漸飲食不進,骨瘦如柴,又捨不得銀子喫人參。」
2. 骨瘦如豺:形容非常消瘦的樣子。亦作「骨瘦如柴」、「瘦骨如柴」。蕩寇志:「騰蛟看那章匪,骨瘦如豺。」
3. 瘦骨如柴:十分削瘦的樣子。亦作「骨瘦如柴」、「骨瘦如豺」。宋˙楊萬里˙武陵春˙長鋏歸乎踰十暑詞:「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
4. 瘦骨嶙峋:形容人身體枯瘦、骨骼突出可見。
5. 瘦筋巴骨:形容人很瘦,筋、骨都突出可見。
1. 痛入骨髓:極端的痛楚。亦作「痛澈骨髓」、「痛楚徹骨」。史記˙淮陰候傳:「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2. 痛澈骨髓:形容極端的痛苦。亦作「痛楚徹骨」、「痛入骨髓」。文明小史:「用手揪住饒鴻生的耳朵,把一杯酒直灌下去。饒鴻生被他這一把,耳朵痛澈骨髓,香檳酒骨都都灌下去。」
3. 痛楚徹骨:極端的痛苦。亦作「痛澈骨髓」、「痛入骨髓」。宋˙洪邁˙夷堅甲志˙神告方:「庖人揮刀誤傷指,血落食中,恍惚之際,手若為人所掣入鑊內,痛楚徹骨,號呼欲死。」
4. 痛心入骨:傷心、怨恨到了極點。亦作「痛切心骨」、「痛心刻骨」。後漢書˙袁紹傳:「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人不能相忍也。」
5. 痛心刻骨:傷心、怨恨到了極點。亦作「痛切心骨」、「痛心入骨」。明史˙劉健傳:「痛心刻骨,誓以死報。」
6. 痛切心骨:傷心怨恨到了極點。亦作「痛心刻骨」、「痛心入骨」。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義士仁人,痛切心骨。」
1. 屍骨早寒:形容人死得很早。
2. 屍骨未寒:指人剛去世,死亡不久。
3. 屍骨無存:常用以形容死狀極慘。
4. 走骨行屍:比喻一個人徒具形骸,庸碌且無所作為。亦作「行尸走肉」。元˙無名氏˙柳梢青˙悟個不生不滅詞:「走骨行屍,貪財戀色,枉消年月。」
5. 蒸骨驗屍:古代仵作檢驗屍骨推斷死因的一種方法。見福惠全書˙刑名部˙撿枯骨。
6. 拋屍露骨:人死後屍骨未經埋葬,暴露在外。清˙李漁˙奈何天:「問你討一口好棺木,省得死在他家,盛在幾塊薄板之中,後來要拋屍露骨。」
1. 行尸走骨:比喻人沒有生氣活力,迷糊過日子。亦作「行尸走肉」、「走骨行屍」。宋˙張君房˙雲笈七籤˙聖正規法:「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1. 人無剛骨,安身不牢:(諺語)人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就常會遭遇挫折困難。水滸傳:「怎地這般顛倒說!常言道:『人無剛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這般『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的人。」
1. 粉骨碎身:比喻犧牲生命。亦作「粉身碎骨」。三國演義:「汝當速去,早早獻關,饒你性命!倘若遲誤,粉骨碎身。」
2. 灰身粉骨:比喻不惜犧牲生命。唐˙王勃˙上百里昌言疏:「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復何面目以談天下之事哉!」
3. 碎身粉骨:比喻犧牲生命。亦作「粉身碎骨」。
4. 粉身灰骨:喻指犧牲生命。亦作「粉身碎骨」。唐˙張文成˙遊仙窟:「玉饌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謝。」
5. 粉身碎骨:比喻犧牲生命。亦作「粉骨碎身」、「粉身灰骨」、「碎骨粉身」、「碎身粉骨」。儒林外史:「門生雖粉身碎骨,也難報老師的恩。」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我們不用說粉身碎骨,罪有萬重。」
【骨頭】
1. 骨頭骨腦:吃剩的肉骨頭和殘羹餘菜。儒林外史:「胡三公子叫家人取了食盒,把剩下來的骨頭骨腦和些果子裝在裡面。」
2. 骨頭架子:動物身體內的骨骼。或人瘦得只剩皮包著骨。
3. 骨頭裡掙出來的錢纔做得肉:(諺語)比喻一定得是用自己勞力所賺的錢,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真正對自己有益。儒林外史:「當年在安東縣曾賞過我五百兩銀子,我不敢受。自己知道是個窮命,須是骨頭裡掙出來的錢纔做得肉。」
4. 含著骨頭露著肉:比喻說話不甚明白,吞吞吐吐。紅樓夢:「你要我收下這個東西,須先和我說明白了。要是這麼含著骨頭露著肉的,我倒不收。」
5. 螞蟻啃骨頭:比喻做事的艱難辛苦。
6. 雞蛋裡挑骨頭:比喻故意挑剔。
7. 吃人不吐骨頭:比喻貪狠凶殘至極。
8. 懸頭刺骨:比喻發憤向學。亦作「懸頭刺股」。群音類選˙官腔類˙龍泉記˙家庭訓子:「詞翰積如丘,要精通,須苦求,懸頭刺骨非虛謬。」
【骨碌】
1. 急留骨碌:形容物體的滾動旋轉。或作「急留古魯」。元˙李文蔚˙燕青博魚:「呀呀呀我則見五個鏝兒乞丟磕塔穩,更和一個兒急留骨碌滾。」
2. 骨裡骨碌:滾動的樣子。或作「骨碌碌」、「骨骨碌碌」。儒林外史:「一個墩,一個砲,彎彎曲曲,骨裡骨碌,一路接著滾了來。」
3. 的溜骨碌:明亮靈活的樣子。儒林外史:「腳底下穿了一雙舊尖頭靴,一副大黑麻臉,兩隻的溜骨碌的眼睛。」
1. 骨鯁之臣:犯顏諫諍,敢進忠言的臣子。唐˙韓愈˙爭臣論:「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
2. 骨鯁在喉︰比喻有話在心,不吐不快。
3. 直言骨鯁:正直敢言,剛毅不屈。唐˙韓愈˙爭臣論:「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
【骨立+銷(毀)】
1. 形銷骨立:形容人極其瘦弱。聊齋志異˙連瑣:「楊思之,形銷骨立,莫可追挽。」
2. 柴毀骨立:因喪痛過度,瘦如枯枝。北史˙節義傳˙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3. 哀毀骨立:形容因居親喪過於悲傷哀痛,以致身形瘦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性:「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1. 積毀銷骨:累積過多毀謗,而使人難以生存自立。形容流言可畏。史記˙張儀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1. 洗心換骨:洗除塵心,脫換凡骨。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翊聖保德真君傳:「為吾洗心復換骨,背凡入聖奔長生。」
【走骨】請參閱【走肉(骨)+行尸(屍)】
【刺骨】
1. 刺骨懸梁:比喻發憤苦讀。亦作「懸梁刺股」。元˙王實甫˙西廂記:「可憐刺骨懸梁志,險作離鄉背井魂。」
2. 懸頭刺骨:比喻發憤向學。亦作「懸頭刺股」、「懸梁刺骨」、「 刺骨懸梁」。群音類選.官腔類˙龍泉記˙家庭訓子:「詞翰積如丘,要精通,須苦求,懸頭刺骨非虛謬。」
3. 懸梁刺骨:比喻人發憤苦讀。亦作「懸頭刺股」。明˙湯顯祖˙牡丹亭:「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懸梁,刺股呢?比似你懸了梁,損頭髮;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華!」
4. 寒風刺骨:寒冷的風刺入骨髓。形容極度寒冷。亦作「寒風砭骨」。
【枯骨】
1. 澤及枯骨:形容恩惠深厚,遍及萬物。隋書˙煬帝紀下:「恩加泉壤,庶弭窮魂之冤;澤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
2. 冢中枯骨:墳墓中的枯骨。比喻無用的人。三國志˙蜀書˙先主備傳:「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3. 一聚枯骨:一堆枯槁的骨頭。指人死亡已久。宋˙陸游˙老學庵筆記:「紹興十六、七年,李莊簡公在藤州以書寄先君。有曰:『某人汲汲求少艾,求而得之,自謂得計,今成一聚枯骨。』」
4. 枯莖朽骨: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及龜甲。佩文韻府˙拾遺˙八庚韻:「蓍之與龜,本枯莖朽骨耳,靈從何來?聖從何起?今則能彰往察來也,上下無常也。枯莖朽骨,何其神哉!」
1. 刻骨銘心:形容感激在心,永難忘懷。亦作「銘心刻骨」、「銘肌鏤骨」、「銘心鏤骨」、「鏤骨銘肌」、「鏤骨銘心」、「鏤心刻骨」、「刻骨鏤心」。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恨不得展草垂韁。」
2. 刻骨鏤心:形容感激極深,永記於心。亦作「刻骨銘心」。西遊記:「雖刻骨鏤心,難報萬一,怎麼就說走路的話!」
3. 刻肌刻骨:形容感觸非常深切。周書˙晉蕩公護傳:「奉辭時節,先後慈訓,刻肌刻骨,常纏心腑。」
4. 鏤心刻骨:感激在心,沒齒難忘。封神演義:「妾等蒙陛下眷愛,鏤心刻骨,沒世難忘。」
5. 銘心刻骨:形容記憶極深,永遠難忘。亦作「刻骨銘心」。紅樓夢:「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
1. 鏤骨銘肌:比喻深深感激,永遠不忘。亦作「刻骨銘心」。唐˙元稹˙謝准朱書撰田宏正碑文狀:「微臣忝非木石,粗有肺腸,空懷感涕之心,未獲殺身之所,無任感恩思報,鏤骨銘肌之至。」
2. 鏤骨銘心:比喻心存感激且難以忘懷。亦作「刻骨銘心」。明˙陸采˙懷香記:「真是鏤骨銘心,沒齒難忘。」
3. 銘心鏤骨:比喻感激難忘。亦作「鏤骨銘心、鏤骨銘肌、鏤心刻骨、銘心刻骨、刻骨銘心 、刻骨鏤心、銘肌鏤骨、銘感五中」〈五中,五內,五臟〉。唐˙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
4. 銘肌鏤骨:比喻深深感激,永誌難忘。亦作「鏤骨銘肌」、「刻骨銘心」。北齊˙顏推之˙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
1. 鐫心銘骨:感受深刻,永記不忘。明˙陸采˙明珠記:「又荷吹噓登雲路,嬌女肯教同赴,這厚德鐫心銘骨。」
1. 怨入骨髓:形容怨恨深刻,無法消除。史記˙吳王濞傳:「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2. 恨入骨髓:形容怨恨到極點。亦作「恨之切骨」。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不想心中氣惱,不曾照管得,足下絆上一交,把鍋子打做千百來塊,將王屠來恨入骨髓。」
3. 恨之入骨:形容痛恨到了極點。亦作「恨之切骨」。抱朴子˙外篇˙自敘:「見侵者則恨之入骨,劇於血讎。」
4. 恨之切骨:形容痛恨已極。亦作「恨之入骨」、「恨入骨髓」、「恨入心髓」。
1. 肉山脯林:比喻生活非常奢侈。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桀為發繪裂之,以順適其意,以人駕車,肉山脯林,以酒為池。」
2. 肉重千斤:形容人極為肥胖。元˙宮大用˙范張雞黍:「一個個智無四兩,肉重千斤。」
3. 髀肉復生: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語本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4. 見肉生根:形容束縛得極緊極深。西遊記:「又正性起身看處,頸項裡與手足上都是金箍,勒得疼痛,便就除那箍兒時,莫想褪得動分毫。這寶貝已此是見肉生根,越抹越痛。」
5. 剜肉醫瘡: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濟急,而不顧後果。亦作「療瘡剜肉」、「挖肉補瘡」、「剜肉補瘡」、「割肉醫瘡」。語本唐˙聶夷中˙詠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6. 濕肉伴乾柴:捱打、捱杖。元˙武漢臣˙老生兒:「但得他不罵我做絕戶的劉員外,只我也情願濕肉伴乾柴。」
7. 各肉兒各疼:自己養的孩子自己疼愛。或作「各養的各痛」。金瓶梅:「雖故大娘有孩兒,到明日長大了,各肉兒各疼,歸他娘去了。」
8. 沒肉也有四兩豆腐:(諺語)比喻每個人多少都有點自尊或能力。醒世姻緣傳:「怎麼來!人臉上沒肉也有四兩豆腐!難道叫人這們砢磣拉拉的爭,我又好留你的?」
9. 羽翮飛肉:集結羽毛成翼而使身體飛翔。比喻聚集細微的力量,足以撼舉重物。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傳:「叢輕折軸,羽翮飛肉。」
10. 靠胸貼肉:比喻關係非常親近、密切。西遊記:「我兩個是他靠胸貼肉的徒弟,我師父卻又好道愛賢,只聽見說個『道』字,就也接出大門。」
11. 脈不制肉:行動缺乏筋脈之力。三國演義:「鄧颺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
12. 砧上之肉:比喻生死由人,任人蹂躪宰割的對象。
13. 掠脂斡肉:比喻極力剝削、搜刮。唐˙貫休˙酷吏詞:「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嘆自語,云太苛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
14. 三月不知肉味:比喻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典出論語˙述而。孔子在齊國聽得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知味道。
1. 肉食者鄙:指有權位的人眼光短淺。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 食肉寢皮:形容痛恨到極點。亦作「寢皮食肉」。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3. 弱肉強食: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語本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強之食。」
4. 食不重肉:飲食不用兩種肉味。形容生活儉樸。亦作「食不異肉」。史記˙平津侯傳:「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
5. 食不異肉:形容生活儉樸。亦作「食不重肉」。尹文子˙大道上:「昔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乃衣不重帛,食不異肉,無幾時,人皆大布之衣,脫粟之飯。」
6. 晚食當肉:飢餓了才吃,味道自然甘美,好像食肉一般。語本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淡泊生活的人常引用此語。
7. 衣錦食肉:形容生活安樂富裕。亦作「衣帛食肉」。周書˙異域傳下˙突厥傳:「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者,常以千數。」
8. 衣帛食肉:形容生活安樂富裕。亦作「衣錦食肉」。明˙無名氏˙孟母三移:「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虎頭食肉:形容人相貌堂堂,為富貴之相。亦作「燕頷虎頸」。宋˙蘇軾˙聞喬太博換左藏知欽州以詩招飲詩:「馬革裹尸真細事,虎頭食肉更何人。」
10. 寢皮食肉:形容憤恨到極點。亦作「食肉寢皮」。清˙洪昇˙長生殿:「縱將他寢皮食肉也恨難劖,誰想那一班兒沒掂三,歹心腸,賊狗男。」
1. 骨肉至親:像骨和肉連接在一起的親屬。指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晉書.后妃傳上.武悼楊皇后傳》:「骨肉至親,化為他人,永長辭兮。」
2. 親生骨肉:親自所生的子女。
3. 至親骨肉:關係最密切的親人,通常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封神演義》:「依臣愚見,必用至親骨肉之臣征伐,庶無二者之虞。」
【肉+分】
1. 骨肉分離:至親家人四散分離。也作「骨肉離散」。《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2. 陳平分肉:指在小事中顯出辦大事的才能。陳平在鄉里祭社時,因分配肉食均勻,受到父老稱讚,他說如果能主持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公平合理。見《史記.陳丞相世家》。唐.杜甫〈社日兩篇〉詩二首之二:「陳平亦分肉,太史竟論功。今日江南老,他時渭北童。」
3. 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比喻強盜生涯。《水滸傳》:「不如只就小寨歇馬,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
【肉+大】
1. 大魚大肉:豐盛的菜餚。
2. 大蟲不吃伏肉:老虎不吃因畏懼而懾伏的動物的肉。比喻對於降服的人,不應該趕盡殺絕。水滸傳:「我若拿他去解官請賞時,反教天下好漢們恥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蟲不吃伏肉。』」
3. 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比喻強盜生涯。水滸傳:「不如只就小寨歇馬,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
1. 人肉市場:從事色情交易的場所,俗戲稱為「人肉市場」。
2. 別人肉帖不在腮頰上:(諺語)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意取用。明˙馮惟敏˙醉太平˙勸哥哥自想曲:「別人肉帖不在腮頰上,愛便宜見放著傍州樣。」
3. 拿皮肉往外人身上貼:把自己的利益平白送給別人。紅樓夢:「拿著皮肉倒往那不相干的外人身上貼。可是現放著奶哥哥,那一個不比人強。」
4. 人心是肉做的:比喻人具有同情心。平妖傳:「我且再陪些下情,著實鉤他一鉤,人心是肉做的,難道是鐵打的?」
5. 別人的肉偎不熱:比喻別人的孩子,不會與自己親近像一家人一樣。初刻拍案驚奇:「我的兒,你伯父沒了兒子,受別人的氣,我親骨血只看得你。……只是婦人一時偏見,不看得破,不曉得別人的肉,偎不熱。」
6. 起死人,肉白骨:使死人復生、白骨長肉。比喻給人深厚的恩德。語本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7.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8. 黑頭蟲兒不可救,救之就要吃人肉:(諺語)不要幫助壞人,因為若救了他們,反而會被恩將仇報,自招災禍。金瓶梅:「你如何對淫婦說倒要害我?我尋得你來不是了!反恩將仇報?常言:『黑頭蟲兒不可救,救之就要吃人肉。』」
【肉+酒】
1. 酒肉朋友:只知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而不能相互砥礪、患難與共的朋友。亦稱為「酒肉兄弟」。元˙關漢卿˙單刀會:「關雲長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兩隻手送與你那荊州來。」
2. 酒池肉林:比喻生活極端奢侈縱欲,毫無節制。典出史記˙殷本紀。商朝紂王好酒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追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3. 好酒好肉:豐盛的酒菜。或作「大魚大肉」。
4. 漿酒藿肉:把酒肉視為水漿豆葉般。形容飲食奢豪。亦作「漿酒霍肉」。宋書˙周朗傳:「塗金披繡,漿酒藿肉者,故不可稱紀。」
5. 肉山酒海:形容極為豐盛的筵席。水滸傳:「連日殺牛宰馬,大排筵宴,慶賀盧員外。雖無炮鳳烹龍,端的肉山酒海。」
6. 墦間酒肉:比喻人無作為,不知振作,而只知求乞別人祭祀後的食物。
7. 朱門酒肉臭:形容富貴人家的奢華。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8. 佛在心頭坐,酒肉腑腸過:(諺語)謂修行只須虔誠,不必拘泥於是否吃素。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人人修善,全在自己心上,不在一張口上。故諺語云:『佛在心頭坐,酒肉腑腸過。』」
9. 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比喻強盜生涯。水滸傳:「不如只就小寨歇馬,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
1. 要吃爛肉,別要惱著火頭:(諺語)意謂想要達到目的,就不能得罪關鍵人物。醒世姻緣傳:「二位爺,深更半夜又來做甚麼?是待打背弓呀,要吃爛肉,別要惱著火頭。」
2.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諺語)比喻見識再少也會懂得一些。紅樓夢:「你也太操心了,難道大爺比咱們還不會用人,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誰都是在行的,孩子們已長的這麼大了,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
3. 大蟲不吃伏肉:老虎不吃因畏懼而懾伏的動物的肉。比喻對於降服的人,不應該趕盡殺絕。水滸傳:「我若拿他去解官請賞時,反教天下好漢們恥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蟲不吃伏肉。』」
4.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諺語)比喻痴心妄想,不自量力。文明小史:「你也真正自不量力,癩蝦蟆想吃天鵝肉了。這是有錢的人闊老官做的事,怎麼你也想學要起這個來呢?」
5. 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比喻強盜生涯。水滸傳:「不如只就小寨歇馬,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
6. 黑頭蟲兒不可救,救之就要吃人肉:(諺語)不要幫助壞人,因為若救了他們,反而會被恩將仇報,自招災禍。金瓶梅:「你如何對淫婦說倒要害我?我尋得你來不是了!反恩將仇報?常言:『黑頭蟲兒不可救,救之就要吃人肉。』」
1. 羊肉不曾喫,空惹一身羶:(諺語)比喻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惹了一身麻煩。儒林外史:「若是同人合火,領了人的本錢,他只要一分八釐行息,我還有幾釐的利錢。他若是要二分開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喫,空惹一身羶』。」
1. 見肉生根:形容束縛得極緊極深。《西遊記》:「又正性起身看處,頸項裡與手足上都是金箍,勒得疼痛,便就除那箍兒時,莫想褪得動分毫。這寶貝已此是見肉生根,越抹越痛。」
2. 皮肉生涯:娼妓出賣靈肉,操持賤業的生活。
3. 髀肉復生: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也稱為「髀肉之歎」。漢末時代,劉備寄住荊州多年,因見自己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已經長了出來,於是發言感嘆。語本《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三國演義》:「因見己身髀肉復生,亦不覺潸然流淚。」
4. 生死肉骨:比喻恩施深重,恩同再造。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晉.杜預.注:「已死復生,白骨更肉。」《周書.晉蕩公護傳》:「一得奉見慈顏,永畢生願。生死肉骨,豈過今恩。」
5. 親生骨肉:親自所生的子女。
2. 起死人,肉白骨:比喻給人深厚的恩德。語本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肉+行屍(尸)】請參閱【行屍(尸)+肉(骨)】
1. 肉袒負荊:表示謝罪請罰。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2. 肉袒面縛:表示投降順服。史記˙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
3. 肉袒牽羊:表示請罪降服。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4. 稽顙肉袒:叩首請罪。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范蠡、文種乃稽顙肉袒,拜謝子胥,願乞假道。」
【走肉】請參閱【走肉(骨)+行尸(屍)】
1. 羊肉不曾喫,空惹一身羶:(諺語)比喻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惹了一身麻煩。儒林外史:「若是同人合火,領了人的本錢,他只要一分八釐行息,我還有幾釐的利錢。他若是要二分開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喫,空惹一身羶』。」
2. 一塊羊肉落在狗口裡:(諺語)比喻女子錯嫁不相稱的丈夫。或作「羊肉落在狗嘴裡」。水滸傳:「卻說那潘金蓮過門之後,武大是個懦弱依本分的人,被這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裡。』」
3. 肉袒牽羊:表示請罪降服。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1. 魚肉鄉民:比喻恣意欺凌百姓,剝取民膏民脂。
2. 自相魚肉:手足或君臣等關係切近者互相殘殺。梁書˙高祖三王傳˙邵陵王綸傳:「若自相魚肉,是代景行師,景便不勞兵力,坐致成效,醜徒聞此,何快如之。」
3.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 大魚大肉:豐盛的菜餚。
1. 懸羊頭賣狗肉:比喻表裡不一,欺騙矇混。亦稱為「掛羊頭賣狗肉」、「掛羊頭煮狗肉」、「羊頭狗肉」。五燈會元˙元豐清滿禪師:「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晏子春秋另有「懸牛首賣馬肉」之說。見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2. 肉包子打狗:(歇後語)有去無回。比喻沒有回收、歸還的時候。
1.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諺語)比喻見識再少也會懂得一些。紅樓夢:「你也太操心了,難道大爺比咱們還不會用人,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誰都是在行的,孩子們已長的這麼大了,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
1.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諺語)比喻痴心妄想,不自量力。文明小史:「你也真正自不量力,癩蝦蟆想吃天鵝肉了。這是有錢的人闊老官做的事,怎麼你也想學要起這個來呢?」
1. 虎頭食肉:形容人相貌堂堂,為富貴之相。亦作「燕頷虎頸」。宋˙蘇軾˙聞喬太博換左藏知欽州以詩招飲詩:「馬革裹尸真細事,虎頭食肉更何人。」
2. 以肉餧虎:比喻平白犧牲,無濟於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竪子何能為?此欲以肉餧虎耳。』」
1. 狼多肉少:比喻財物少而奪取者多。
1. 臭肉來蠅:比喻利益所在,大家爭相趨附。通俗編˙禽魚引五燈會元:「僧問慧然:『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臭肉來蠅。』」
1. 淪肌浹髓︰比喻感受的深刻。亦作「浹髓淪肌」。朱子全書˙論語五˙子曰回也章:「今須且將此一段反復思量,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使自會淪肌浹髓。」
2. 面黃肌瘦:形容人消瘦、營養不良的樣子。水滸傳:「尋到廚房後面一間小屋,見幾個老和尚坐地,一個個面黃肌瘦。」
3. 撫臆誓肌:按住胸口,拿身上的肉來賭咒,表示感謝之詞。聊齋志異˙葛巾:「感卿情好,撫臆誓肌,不足論報。」
【肌+骨】
1. 銘肌鏤骨:比喻深深感激,永誌難忘。亦作「鏤骨銘肌」、「刻骨銘心」。北齊˙顏推之˙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
2. 冰肌玉骨:(1)形容美人的體膚潔白晶瑩。宋˙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2)形容花朵秀雅耐寒。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
3. 刻肌刻骨:形容感觸非常深切。周書˙晉蕩公護傳:「奉辭時節,先後慈訓,刻肌刻骨,常纏心腑。」
4. 侵肌透骨:穿透肌肉筋骨。形容寒意逼人。紅樓夢:「忽然一陣微風,只覺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
5. 玉骨冰肌:比喻儀容秀美或外貌品行高潔。宋˙姚述堯˙行香子:「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
6. 勁骨豐肌:形容書法豐盈有力、強勁。
7. 豐若有肌,柔若無骨:形容身材姣好,肌膚豐滿而柔嫩。儒林外史:「陳木南見他豐若有肌,柔若無骨,十分歡洽。」
【肌+玉】
1. 玉肌花貌:形容女子膚色潔白,容貌豔麗。三國演義:「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
2. 冰肌玉骨:(1)形容美人的體膚潔白晶瑩。宋˙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2)形容花朵秀雅耐寒。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
3. 香肌玉體:形容年輕女子肌體柔嫩、溫香。亦指美麗的女人。亦作「香嬌玉嫩」。明˙楊慎˙洞天玄記:「盡平生手段神靈大,奪了你香肌玉體卻歸來。」
4. 玉骨冰肌:比喻儀容秀美或外貌品行高潔。宋˙姚述堯˙行香子˙天賦仙姿詞:「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
1. 舒筋活血:使筋肉舒適,血脈流通。或作「舒筋和血」。文明小史:「外國人天天洗澡,不但可以去身上的齷齪,而且可以舒筋活血,怎麼你不學?」
2. 牛筋牛降:形容固執、不開通的脾氣。 降,強的假借字,倔強。
3. 抽筋剝皮:形容剝削、壓榨極為殘酷無情。 或作「剝皮抽筋」。老殘遊記二編:「可知那州縣老爺們比娼妓還要下賤?遇見馴良百姓,他治死了還要抽筋剝皮,銼骨揚灰。」
4. 腦筋急轉彎:一種思考活動。往往給予問題出人意表且答案饒富趣味。或換個方向思考。
5. 翻過筋斗:比喻覺悟成道。紅樓夢:「其中想必有個翻過筋斗來的,也未可知,何不進去試試。」
6. 不著筋節:沒到節骨眼兒。指抓不住要點。海上花列傳:「二寶在傍聽說得不著筋節,忙搶步上前。」
7. 扭頭暴筋:形容非常忿怒、生氣的樣子。紅樓夢:「你倒會扭板筋,瞪著眼墩摔娘。」
8. 努目訕筋:形容發怒的樣子。明˙賈仲名˙對玉梳:「俺娘自做師婆自跳神,一會難禁努目訕筋,俺那娘颩著一個冷鼻凹。」
9. 扯皮弄筋:故意刁難、挑毛病。
【筋+骨】
1. 筋骨昂然:形容性情剛正,節操高潔的樣子。
2. 筋不束骨:形容身體柔軟的樣子。三國演義:「鄧颺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
3. 顏筋柳骨:唐代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筆力遒勁,故稱為「顏筋柳骨」。亦作「顏骨柳筋」。宋˙陸游˙唐希雅雪鵲詩:「我評此畫如奇書,顏筋柳骨追歐虞。」
4. 銅筋鐵骨︰形容身體強壯結實,或比喻志節堅毅,能負大任。 亦作「銅筋鐵肋」。元.楊訥˙西游記:「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5. 抽筋拔骨:形容極為勉強。
6. 瘦筋巴骨:形容人很瘦,筋、骨都突出可見。
7. 村筋俗骨:形容人品鄙陋粗俗。孤本元明雜劇˙蘇九淫奔:「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這纔是村筋俗骨下場頭。」
8. 傷筋動骨:指身受重傷。或比喻事物受到重大的損害。元˙關漢卿˙蝴蝶夢:「打的來傷筋動骨,更疼似懸頭刺股。」
9. 骨軟筋酥︰形容驚嚇過度,身體癱軟。或形容見女色,興奮過度,難以自持。 亦作「骨軟筋麻」。紅樓夢︰聽了這些話,越發嚇得骨軟筋穌。
10. 骨軟筋麻:比喻恐懼害怕。西遊記:「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
1. 努筋拔力:使盡力氣的樣子。醒世姻緣傳:「我拉不上,努筋拔力的替他做了衣服,不自家討愧,還說長道短的哩。」
2. 力盡筋舒:形容力氣耗盡,筋骨鬆散。元˙關漢卿˙蝴蝶夢:「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
˙【筋疲+力】
1. 筋疲力軟:力氣衰竭,疲累不堪。西遊記:「輪起金箍棒,左遮右攩,把那九曜星戰得筋疲力軟,一個個倒拖器械。」
2. 筋疲力盡:筋肉疲憊,氣力耗盡。形容非常的疲累。亦作「力盡筋疲」、「精疲力竭」、「精疲力盡」。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我已筋疲力盡,不能行動。」
3. 筋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倦。
4. 力盡筋疲:形容極為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亦作「筋疲力盡」。唐˙韓愈˙論淮西事直狀:「雖時侵掠,小有所得,力盡筋疲,不償其費。」
1. 食髓知味:比喻人得到一次好處後便貪得無厭。
2. 淪肌浹髓:後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亦作「浹髓淪膚」、「浹髓淪肌」。語本淮南子˙原道:「不浸於肌膚,不浹於骨髓。」
3. 伐毛洗髓︰比喻人棄舊習新,重新做人。洞冥記︰三千歲一反骨洗髓,二千歲一剝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骨髓】
1. 敲骨吸髓:形容殘酷的壓榨剝削。或作「敲骨剝髓」。
2. 槌骨濿髓:形容極殘酷的剝削。「濿」文獻異文作「瀝」。宋˙陸九淵˙與宋漕書:「貪吏並緣,侵欲無藝,槌骨瀝髓,民不聊生。」
˙【骨髓+入】
1. 深入骨髓:形容感受深重。水滸傳:「此讎深入骨髓,不報得誓不還山。」
2. 痛入骨髓:極端的痛楚。亦作「痛澈骨髓」、「痛楚徹骨」。史記˙淮陰候傳:「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3. 恨入骨髓:形容怨恨到極點。亦作「恨之切骨」。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不想心中氣惱,不曾照管得,足下絆上一交,把鍋子打做千百來塊,將王屠來恨入骨髓。」
4. 怨入骨髓:形容怨恨深刻,無法消除。史記˙吳王濞傳:「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