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錦囊智庫  詩詞名句    題辭            謎語            流行語        歇後語        稱號別名   

                  成語辨正    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語文遊戲+雙向成語接龍

成語典故+詞語出處

倫常百態 百家爭鳴 才子佳人 人品情操 精神氣力 真情至性  
行為舉止 肢體感官 生活萬象 千呼萬喚 萬紫千紅 琳琅滿目  
天高地遠 日精月華 山明水秀 雲淡風輕 植物世界 動物奇觀  

成語用法、出處,節錄自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實用成語辭典》(故鄉出版社)  

肢體感官分類
耳、鼻 目、眼、睛、眸、眉 齒、牙、脣、舌、嘴 、
頭臉、顏面、相貌、首領、頂額、腮頤、頷頰、頸項 手、指、臂、肱、腋、肘、拳、掌、腕、足、腳、腿、股、踵、膝、趾

身、體、軀、毛、髮、鬢、皮、膚、胸、腹、肚、腰、肩、背

肝、膽、腦、肺、腸、骨、肉、肌、筋、髓

聽聞、聲音、影響、看見、視睹、顧盼、觀瞻、睡眠、寢寐、涕泣、淚

談(譚)說讀講、論證評議、言詞(辭)話語、訓誘諄誨、讚(贊)譽誇許、詠誦辯護諫誡、設計訂謀(謨) 、課試訪謝、認識請託、警誓誅討、訴訟誣謗譏諷、諂諛謠讒、詭譎詐訛謊、謬誤謾詆、詳詢記(紀)錄、腔調

知曉、志趣、恩惠、意會、思慮、想念、感懷、覺悟、戀慕、堅忍、懸疑、迷惑真情至性

勸告、問道、應答、稱頌、可否、咒罵、品味、吞吐、吃喝餐食、吸吮舔舐、咀嚼嚥噎、啜飲啖嘗、含啣噴咬、嗜吻咽哺 千呼萬喚 傳授教學、寫作敘述、注釋解析、啟示發揮捐贈貢獻、籌備措置、輔佐保佑、取捨(舍)進退、妝(裝)扮烘托、更改變換、創造建立、居住歸宿、蹤跡行為舉止 【其他】耿聘耽聊聳聒聵睫睜矚瞑瞞覽、喙嗔噤喘唯嘔叩向司售吊、顱題顙頡顰顫鬍鬚髯髦鬟髻、蹙跟、脾胃胎臍脛脊膺骼骸髀、懂慰努、譬諾諧謂謳諸訥譜諱謅誑誆訕詒、餘飢饑餓、醒醉、宣宰寄審寵、涎渴、癢、肆肅  

 

肢體感官三

口+

口+舌

口+手

口+心

口+

口+

口+辯

口+應

口+稱

口+食

口+傳

口+實

口+直

口+毒

口+血

口+病

口+為

口+從

口+來

口+碑

口+天

口+飯

口+不

口+目(目瞪)

口+齒(牙)

口+頭(面)

口+說(道)

口+辭(詞)

口+生(死)

口+利(快便)

口+是(非)

口+分(合)

     

口+難(易)

口+賣(買)

口+大(小)

口+蜜(甜)

口+乾(燥)

 

口+上(中下)

口+河(川海)

口+ 拔牙(舌)

口+良(毒)藥

口呆

口裡

眾口

張口

順口

脫口

信口

滿口

苦口

開口

閉口

緘口

杜口

絕口

人口

金口

交口

刀口

有(無)口

拙(笨)口

出(入)口

一(兩三...)口

赤(...黃白)口

虎(狗雞...)口

飯來張口+伸手

 

 1. 口角春風︰比喻一個人能藉言語文字以提拔稱揚他人。歧路燈:「你近日與道臺好相與,萬望口角春風,我就一步升天。」

 2. 口吐珠璣:形容一個人說話很有文采。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因俺夫人聞知蘇軾胸懷錦繡,口吐珠璣,有貫世之才。」

 3. 口才辨給:形容一個人反應快、表達能力強,話鋒可隨機而變。

 4. 口沫橫飛:形容人放情談論。

 5. 口體之養:口腹和身體的養護。清˙張爾岐˙辨志:「耽口體之養,徇耳目之娛,膜外概置,不通疴癢者,則七尺之人。」

 6. 口腹之欲:飲食的欲望。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

 7. 口講畫:形容人講演時的舉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8. 口尚乳臭:嘴裡還有奶腥味。比喻年輕缺乏經驗。亦作「乳臭未乾」。漢書˙高帝紀上:「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

 9. 口枯眼澀:形容極為疲憊。西遊記:「半夜三更,口枯眼澀,有甚受用?」

10. 口沒遮攔:說話沒有顧忌,有什麼說什麼。紅樓夢:「我說昵,正納悶『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孩兒家口沒遮攔』上就接了案了。」

11. 口誅筆伐︰是指用言語和文字責備他人的罪惡。明˙汪廷訥˙三祝記:「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12. 守口如瓶︰形容言語謹慎,不輕易洩密。亦作「緘口如瓶」。癸辛雜識︰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13. 掩口胡盧︰形容人掩口偷笑的樣子。俗作「掩口葫蘆」。後漢書︰掩口盧胡而笑。〈胡盧,狀聲詞,形容笑時喉嚨間的聲音〉

14. 揜口葫蘆:摀著嘴巴偷笑。亦作「掩口胡盧」。品花寶鑑:「嗣徽失驚,打了一恭,搖擺出來。諸生揜口葫蘆,一齊告退了。」

16. 矢口否認:完全不承認。

17. 啣口墊背:比喻死亡。啣口,指入殮時將珍珠或玉石放在死人的嘴裡。墊背,指入殮時將金錢放在死人的身下。紅樓夢:「鳳姐道:『我又不等著啣口墊背,忙什麼呢?』」

18. 麻袋倒米:(歇後語)一洩到底,一下子全倒光。麻布袋淺短,倒米的時候,一下子就倒光,比喻將事情一股腦兒說盡。

 

19. 養家活口:維持家庭的生計,養活家人。紅樓夢:「那些書吏衙役都是花了錢買著糧道的衙門,不想發財,俱要養家活口。」

20. 縮衣節口:節儉。亦作「節食縮衣」。唐˙杜牧˙燕將錄:「顐玩之臣,顏澀不展,縮衣節口,以賞戰士,此志豈須臾忘於天下哉?」

21. 這個擋口:這個關鍵,事情發展的重要時刻。文明小史:「這個擋口,可巧紹興一位大鄉紳回來了。」

22. 美味可口:能滿足口腹之欲的美好滋味。

23. 拉家帶口:帶著一家大小。或比喻有家庭生活的拖累。

24. 好了瘡忘了痛:(諺語)比喻境遇好轉了,就忘了過去的艱難困苦或失敗的教訓。

25. 相罵沒好口︰形容人打罵時,彼此絕不留情。醒世姻緣︰相罵沒好口,相打沒好手。

 

 

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耳之學:耳朵聽進去後,只在嘴上說說,而無實學。後比喻從道聽塗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語本荀子˙勸學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2. 出口入耳:泛指兩人私下談論,謹守祕密,不讓別人知道。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

 3. 交口接耳:低聲交談。野叟曝言:「不免萋萋綽綽,在那裡交口接耳。」

 4. 婆婆口絮,媳婦頑︰比喻多言不休,聽者反而不在意。金瓶梅:「由他去,你管他怎的?婆婆口絮,媳婦頑,倒沒的教人與你為仇、結仇,誤了咱娘兒兩個下棋。」

 5.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諺語)能治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有益於人的諫言多令人不悅。喻世明言:「若汪革早聽其言,豈有今日?正是:『良藥苦口,忠言逆。有智婦人,賽過男子。』」

 

 

口+目(目瞪)

 1. 目瞪口歪:形容非常生氣的樣子。紅樓夢:「賈政此時氣的目瞪口歪,一面送出那長史官。」

 2. 目瞪口呆: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亦作「目定口呆」、「目睜口呆」。三國演義:「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3. 目瞪口僵:形容受驚或受窘而目光直視,不能言語。

 4. 目睜口呆:受到意外驚嚇,致神態驚呆。亦作「目瞪口呆」、「目定口呆」。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嚇得吳教授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5. 目定口呆: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亦作「目瞪口呆」、「目睜口呆」。

 6. 目瞠口哆:瞪大眼睛,張口結舌。形容驚愕的樣子。宋˙洪邁˙夷堅丁志˙荊山客邸:「無所見而出,面色如墨,目瞠口哆,不復能言。」

 7. 目呆口咂:指目光呆滯,口中發出嘖嘖之聲。形容驚呆之形。隋唐演義:「何曾看見如此禮物,見了個個目呆口咂。」

 

 

口+齒(牙)/【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伶俐:比喻說話流暢,能言善道。亦作「口便給」。紅樓夢:「我雖年小身弱,卻是法術無邊,口伶俐、機謀深遠。」

 2. 朱口皓齒:脣紅白。形容美人面貌姣好。亦作「朱脣皓」。

 3. 發脫口齒:指說唱白時候的發音和吐字。紅樓夢:「不過聽我們一個發脫口齒,再聽一個喉嚨罷了。」

 

 1. 虎口拔牙:比喻冒著極大的危險。

 2.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諺語)狗的嘴巴裡不會吐出象。比喻罵人只會說壞話,說不出好聽的話來。亦作「狗嘴裡吐不出象」。元˙高文秀˙遇上皇:「和這等東西,有甚麼好話?講出甚麼理來?狗口裡吐不出象!」

 3. 牙白口清:比喻明白、清楚。或作「清口白」。兒女英雄傳:「怎當得十三妹定要問他個白口清,急得無法。」

 4. 大象裡拔生牙:比喻招惹有勢力的人。二刻拍案驚奇:「那官員每手裡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裡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

 5. 打訕口:多嘴多舌。亦作「嗑料嘴」。元˙無名氏˙點絳脣˙淡掃蛾眉套˙寄生草曲:「誰待要陪狂伴醉筵間立。誰待要迎妍賣俏門前倚。誰待要打訕口閑淘氣。」

 

 

口+舌                                                                                         

 1. 口舌之快:口順而不加思索的耍嘴皮子。亦作「口舌之便」。

 2. 口舌呆鈍:比喻不善於運用辭令來表達己意。

 3. 口能便︰口伶俐,很會說話。西遊記:「你那半片衣,憑著你口能便,誇好誇強。」

 4. 口乾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覺得乾燥口渴。亦作「口燥脣乾」。

 5. 金口木舌: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的木鐸。後以金口木舌比喻為傳道的人。論語˙八佾:「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句下朱熹˙注:「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

 6. 伶口俐︰聰明又有口才。紅樓夢:「就如世上油嘴滑之人,無風作有,信著伶口俐,長篇大論,胡扳亂扯,敷演出一篇話來。」

 7. 辯口利舌:形容人長於辯論。亦作「辯口利辭」。漢˙王充˙論衡˙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8. 弄口鳴舌:巧言辯飾。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曲學謏聞,未知去代、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9. 饕口饞舌:形容貪吃的樣子。歧路燈:「長胾大臠,暖烘烘雲蒸霞蔚而至;饕口饞舌,雄赳赳排山倒海而來。」

10. 閉口藏︰不說話。元˙劉庭信˙折桂令˙想人生曲:「意遲遲揉腮撧耳,呆答孩閉口藏。」

11. 張口結舌︰形容答不出話來的樣子。與「目瞪口呆」意近。兒女英雄傳:公子被他問的張口結舌,面紅過耳,坐在那裡,只管發怔。

13. 笨口拙︰口才不好,說話不流利。

14. 鉗口結︰緊閉嘴巴,頭像打結一般,不敢發言。亦作「緘口結」、「箝口結」 、「鉗口吞舌」。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15. 輕口薄舌:形容說話輕率、刻薄。亦作「輕嘴薄舌」。二刻拍案驚奇:「這酸子輕口薄舌,專會做詞,今日你去送別,曾有詞否?」

16. 搬口弄︰蓄意調唆、搬弄是非。亦作「搬弄口」、「搬脣遞」、「搬脣弄」。水滸傳:「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以定背後有說話。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

17. 枉口拔舌:罵人肆意胡言,造謠生事。或作「提口拔舌」、「枉口嚼舌」。金瓶梅:「是那個嚼舌根的,沒空生有,枉口拔舌,調唆你來欺負老娘?」

18. 紅口白︰言語惡毒引起口角糾紛,或說是非、不吉利的話。亦作「赤口白」、「赤口毒」。紅樓夢:「寶釵道:『果真死了。豈有紅口白,咒人死的呢?』」

19. 婆子口︰老婦人講話,翻來覆去。引申為囉嗦、麻煩的意思。儒林外史:「倒是我多事,不該來惹這婆子口!」

20. 糖蜜口︰說討人喜歡的話。群音類選˙海神記˙王魁訴神:「起初時為閑遊,到后來被啜哄,糖蜜口隨他弄。」

21. 金弊口︰比喻說破了嘴都沒有用。荀子˙正論:「金弊口,猶將無益也。」

22. 緘閉口︰閉口不說話。元˙亢文苑˙一枝花˙琴聲動鬼神套˙梁州曲:「看別人苫眼鋪眉,笑自己緘閉口。」

23. 結舌杜口:因恐懼害怕或理屈智竭而閉口不言。亦作「杜口結舌」 、「杜口絕舌」。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慄。

24. 張舌騙口:賣弄口舌,搬弄是非。亦作「片口張舌」、「騙口張舌」。元˙武漢臣˙玉壺春:「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皂為白。」

 

 

口+手】 

 1. 食在口頭,錢在手頭:(諺語)比喻錢財很容易花光。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常言『食在口頭,錢在手頭。』費一分,沒一分,坐喫山空。」

 2.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語)有德性的人講道理,而德性卑劣的人卻只會動手打人。官場現形記:「有什麼話,我們當面講講開,俗語說的好,叫做是『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怎麼你二位連這兩句話都不曉得嗎?」

 3.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諺語)形容人只知吃飯穿衣而不勞動。引喻閒適、懶散的生活。

 4. 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形容人只知生活的享受,卻不知享受的條件來自勞動的辛苦。

 5. 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生活點滴完全由人服侍,坐食享受。紅樓夢:「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物件,那裡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6.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人不事生產,好逸惡勞。兒女英雄傳:「安公子是自幼嬌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口+心】 請參閱【心+口

 

 

+聲/【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口聲聲:不停的陳述、表白或把某一說法經常掛在嘴邊。儒林外史:「後面領著一個雄赳赳的人,口口聲聲要會三老爺、四老爺。」

 2. 異口同聲: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亦作「異口同辭」、「異口同音」。抱朴子˙內篇˙道意:「本無至心,而諫佈者,異口同聲,於是疑惑,竟於莫敢。」

 3. 眾口同聲:眾人都發出同樣的聲音。

 4. 杜口吞聲:比喻非常畏懼。後漢書˙宦者傳˙曹節傳:「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言

 1. 口無擇言:說話皆合道理,無需經過選擇。今也誤用來指人說話隨便,詞未經考慮即脫口而出。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非道不行;口無擇、身無擇行。」

 2. 口不擇言:說話隨便,言詞未經考慮即脫口而出。北史˙魏諸宗室傳˙高涼王孤傳:「子華撫集豪右,委之管籥,眾皆感悅,境內帖然。而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3. 口出穢言:說髒話罵人。

 4. 緘口不言:閉口不說話。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5. 杜口無言:閉口不說話。亦作「杜口絕」。晉書˙忠義傳˙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絕粒而死。」

 6. 有口難言:將話藏在心中,不敢說出口或難以啟齒。宋˙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7. 啞口無言︰是指被人質問或駁斥時,因理屈詞窮,無詞以對。拍案傳奇︰周四啞口無言,面如槁木。

 8. 頓口無言:一時無話可說。警世通˙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看了這四句詩,羞慚滿面,頓口無。」

 9. 閉口無言:受人批駁責難,無話可答,只好閉口不儒林外史:「幾句話,讓的蕭雲仙閉口無,只得辭了父親,拴束行李,前去投軍。」

10. 海口浪言︰比喻說話誇大。西遊記︰你是哪裡來的?姓甚名誰?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

11. 巧利口:虛偽的辭,鋒利的口才。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三人皆詐偽,巧利口以進其身。」

12.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諺語)能治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有益於人的諫言多令人不悅。喻世明言:「若汪革早聽其言,豈有今日?正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智婦人,賽過男子。』」

 

 

+辯/【返回肢體感官三

 1. 辯口利舌:形容人長於論。漢˙王充˙論衡˙物勢:「亦或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2. 辯口利辭:長於論,言辭犀利。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傳:「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口利辭也。」

 3. 百口莫辯:比喻雖有眾口也難以解。近十年之怪現狀:「牛性此時百口莫,生在那裡目定口呆。」

 

 

口+應】 

 1. 滿口應承:滿口答應。三國演義:「但說的話,主公只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

 2. 滿口應允:滿口答應。文明小史:「毓生覺得有利可沾,滿口應允。」

 3. 滿口答應:完全答應。

 4. 心不應口:心裡想的與嘴裡說的不一致,形容人虛偽作假。群音類選˙清腔類˙步步嬌˙簟展湘紋新涼透曲:「恨他心不應口,把歡娛翻成僝僽。情兒泛泛,渾如江水流。」

 

 

口+稱】 

 1. 交口稱譽:眾人齊聲讚美。亦作「交口稱贊」、「眾口稱善」。元史˙王利用傳:「利用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2. 交口贊:眾人同聲讚美。亦作「交口譽」。

 3. 眾口稱善:眾人一致稱譽。意同「有口皆碑」。

 

 

+食/【返回肢體感官三

 1. 食在口頭,錢在手頭:(諺語)比喻錢財很容易花光。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常言『食在口頭,錢在手頭。』費一分,沒一分,坐喫山空。」

 2. 食不餬口:形容生活窮困。亦作「食不充口」。唐˙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流亡初復,貧鞠兼半,食不餬口,力未贍農。」

 3. 食不充口:形容生活窮困。亦作「食不餬口」。初刻拍案驚奇:「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傳

 1. 口心授:授教者口頭授,而受教者心中悟解。亦作「口授心」。兒女英雄:「只這刀法鎗法彈弓射箭拳腳,卻是老人家口心授。」

 2. 口授心傳:授教者親口授,而受教者心中領悟。亦作「口心授」。初刻拍案驚奇:「但揀一二誠篤之人,口授心。」

 3. 口傳家書:(歇後語)言而無信。家書口傳則只有言,卻沒有書信。比喻講話沒有信用。

 

 

+實

 1. 口惠而實不至︰形容所言不實,許諾沒有兌現。禮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口惠,口裡許諾人恩惠〉

 2. 貽人口實︰指因行事、說話有差誤而給人留下話柄。語本書經˙仲虺之誥:「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台,我也。口實,話柄〉

 3. 予人口實:留下給人指責、議論的把柄。

 4. 落人口實:成為別人取笑批評的話柄。

 5. 授人口實:留給他人非議的話柄。

 

 

+直/【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快心直:個性直爽,有話就直說而不隱諱。也作「心直口快」、「心直嘴快」。元.康進之《李逵負荊》:「山兒,你也忒口快心直哩!」

 2. 鐵口直斷:論斷準確。也作「鐵嘴直斷」。

 3. 心直口快:個性直爽,說話不隱諱。也作「口快心直」、「心直嘴快」。《紅樓夢》:「薛蟠本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一生見不得這樣藏頭藏尾的事。」

 

 

+毒

 1. 赤口毒舌:言語惡毒或說惹是非、不吉利的話。亦作「紅口白舌」、「赤口白舌」。唐˙盧仝˙月蝕詩:「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

 2. 毒藥苦口:毒藥,攻毒治病的藥。指苦而難以下嚥的藥物卻有治病的功效。比喻正直深刻的批評,雖使人難受,卻能讓人改正缺失。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 :「毒藥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

 3. 毒藥苦口利於病:(諺語)攻毒治病的藥物,往往非常苦而難以下嚥,卻極具療效。比喻正直忠誠的批評,往往人不喜歡聽,但能使人改正缺失。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血/【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血未乾:比喻立誓不久就背棄盟約。語出左傳:「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2. 血口噴人:用惡毒的話來誣蔑陷害他人。歧路燈:「一向不曾錯待你,只要你的良心,休血口噴人。」

 3. 刀口上舔血:形容極危險的生活。

 4. 拉口子要見血:比喻極端認真,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拉口子,劃一刀。兒女英雄傳:「這姑娘天生半分不認錯;一字不饒人;拉口子要見血;刨樹要搜根兒的脾氣。」

 5. 血盆大口:像盆口一般的血淋淋大嘴。鏡花緣:「抱住山羊,張開血盆大口,羊頭吃在腹內,把口一張,兩隻羊角飛舞而出。」

 

 

口+病

 1. 病從口入: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所引起的。亦作「病由口入」。傅玄補遺上:「病從口入,患自口出。」

 2. 病由口入: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所引起的。亦作「病從口入」。張君房雲笈七籤禁忌篇:「病由口入,節宣方也;生勞敗靜,養道性也。」

 3. 病從口入,禍從口︰(諺語)疾病是由飲食不慎所引起,災禍是因語言失妥而致。太平御覽人事部:「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 

 4. 毒藥苦口利於病:(諺語)攻毒治病的藥物,往往非常苦而難以下嚥,卻極具療效。比喻正直忠誠的批評,往往人不喜歡聽,但能使人改正缺失。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5. 良藥苦口利於病:(諺語)能治癒疾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比喻諫言多拂逆於心,但確有益於人。三國演義:「竊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口+為

 1.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諺語)雞口,雞的口,小而潔。牛後,牛的肛門,大而不淨。全句為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也作「寧為雞口,毋為牛後」。《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2.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雞口,雞的口,小而潔;牛後,牛的肛門,大而不淨。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比喻寧願在小場面中作主,不願在大場面聽人支配。

 3. 是非只為多開口:(諺語)比喻多話容易引起是非。《孤本元明雜劇.莊周夢》:「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悔又何尤。」

 

 

口+從/【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病從口入: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所引起的。也作「病由口入」。晉.傅玄《補遺上》:「病從口入,患自口出。」

 2.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諺語)疾病是由飲食不慎所引起,災禍是因語言失妥而致。《太平御覽.人事部.口》:「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3. 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往往招致禍害。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口+飯/【返回肢體感官三

 1. 賞口飯吃:請求他人給予食物。今多用於比喻給份工作做。

 2. 吃開口飯:靠說話、口才營生。如說相聲、唱雙簧之類的人物,即是吃開口飯。

 3. 混一口飯:形容所得微薄,僅能勉強維持生活。

 

           ˙口+飯來

 1. 飯來開口:形容人坐著等吃而不工作。比喻非常閒逸懶散。也作「飯來張口」。唐.元稹〈放言〉詩五首之二:「酒熟餔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

 2. 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生活點滴完全由人服侍,坐食享受。《紅樓夢》:「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物件,那裡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3.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人不事生產,好逸惡勞。《兒女英雄傳》:「安公子是自幼嬌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4. 飯來張口,茶來伸手:(諺語)形容人只知生活的享受,卻不知享受的條件來自勞動的辛苦。

 5.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諺語)形容人只知吃飯穿衣而不勞動。引喻閒適、懶散的生活。

 

 

口+碑

 1. 口碑載道:形容到處都是稱頌的聲音。紅樓夢:「自從老爺到了任,並沒見為國家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載道。」

 2. 有口皆碑:眾人的嘴,都如記載功德的石碑。比喻人人稱讚、頌揚。老殘遊記:「老殘道:『宮保的政聲,有口皆碑,那是沒有得說的了。』」

 3. 路上行人口似碑:(諺語)紛紛眾議有論是非、定功過的效果。比喻輿論的力量十分驚人。或作「路上行人口是碑」。五燈會元˙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口+天/【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眾口熏天:眾人的言論,其勢可以上達於天。形容輿論力量影響之大。

 2. 順口談天:隨口說話。

 3.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舊時民間祈求化解口舌是非的口頭消災語。水滸傳:「只聽得門外老鴉哇哇的叫,眾人有叩齒的,齊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4. 田駢天口:戰國時齊人田駢,善辯論,因此誇張的說他的口大如天,或說天下盡在其口中。見唐˙李瀚˙蒙求集註˙趙孟疵面田駢天口。

 

 

+不

 1. 口不擇言:說話隨便,言詞未經考慮即脫口而出。北史˙魏諸宗室傳˙高涼王孤傳:「子華撫集豪右,委之管籥,眾皆感悅,境內帖然。而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2. 口不遜:比喻口惡言,說話沒禮貌。官話指南˙官話問答:「每日三五成群,在店門口兒擁擠觀看,其中還有口不遜者。」

 3. 口惠而實不至︰形容所言不實,許諾沒有兌現。禮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口惠,口裡許諾人恩惠〉

 4. 緘口不言:閉口不說話。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5. 絕口不道:閉口不言,保持緘默。漢書˙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6. 絕口不提:對某事保持沉默,不再提起。

 7. 心口不一:形容為人虛偽。醒世姻緣傳:「我是這們個直性子,希罕就說希罕,不是這們心口不的。」

 8.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諺語)狗的嘴巴裡不會吐出象。比喻罵人只會說壞話,說不出好聽的話來。亦

作「狗嘴裡吐不出象」。元˙高文秀˙遇上皇:「和這等東西,有甚麼好話?講出甚麼理來?狗口裡吐不出象!」

 9. 不對胃口:不合心意。

10. 不能出口:因某種狀況導致說不出話或不能說話。漢書˙張釋之傳:「夫緯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

11. 讚不絕口:口中不停的稱讚。

12. 念不絕口:口中不停的稱述。儒林外史:「官司完了,同鳳四老爹回到家中,念不絕口的說道:『老爹真是我的重生父母,再長爹娘,我將何以報你!』」

13. 食不餬口:形容生活窮困。亦作「食不充口」。唐˙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流亡初復,貧鞠兼半,食不餬口,力未贍農。」

14. 食不充口:形容生活窮困。亦作「食不餬口」。初刻拍案驚奇:「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15. 心不應口:心裡想的與嘴裡說的不一致,形容人虛偽作假。群音類選˙清腔類˙步步嬌˙簟展湘紋新涼透曲:「恨他心不應口,把歡娛翻成僝僽。情兒泛泛,渾如江水流。」

16.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比喻寧願在小場面中作主,不願在大場面聽人支配。雞口,雞的口,小而潔;牛後,牛的肛門,大而不淨。

17. 心不愜,口不服:心裡不滿意,嘴裡不服輸。

18. 不干己事不張口:形容人善於明哲保身。紅樓夢:「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他。」

19. 胖子也不是一兒吃的:(諺語)凡事須按部就班,不可操之過急。紅樓夢:「賈母道:『你們時常叫他出去作詩作文,難道他都沒作上來麼!小孩子家慢慢的教導他。可是人家說的,胖子也不是一兒吃的。』」

20. 曾著賣糖君子哄,如今不信甜人:(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口+頭(面)/【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頭之交:交情不深的朋友。幼學瓊林˙朋友賓主類:「肝膽相照,斯為腹心之友;意氣不孚,謂之口頭之交。」

 2. 口頭誹謗:用不實的言語說某人的壞話,期使大家都誤信此人為壞人。

 3. 食在頭,錢在手頭:(諺語)比喻錢財很容易花光。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常言『食在頭,錢在手頭。』費一分,沒一分,坐喫山空。」

 

 1. 面方口闊:形容人的相貌臉寬嘴大。亦作「面闊口方」。三國演義:「策視其人,身長八尺,面方口闊。」

 2. 面闊口方:形容人的相貌臉寬嘴大。亦作「面方口闊」。紅樓夢:「生得腰寬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

 

 

+說(道)

 1. 口說無憑:光靠嘴說不足為證。初刻拍案驚奇:「設誓到也不必,只是口說無憑,請朝奉先回。」

 2. 空口說白話︰形容人光是嘴巴上說,卻未付諸行動。舊唐書︰卿等既言之,當行之,勿空口說。

 3. 信口胡說: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紅樓夢:「那原是我小時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說,如今再不敢說了。」

 4. 滿口胡說:任意妄言。

 

 1. 口碑載道︰形容人文章、道德、功業之盛美,為人人所稱道。 意同「有口皆碑」。五燈會元︰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2. 絕口不道:閉口不言,保持緘默。亦作「絕口不提」。漢書˙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口+辭(詞)

 1. 異口同辭: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亦作「異口同聲」、「異口同音」。唐˙李翱˙答侯高第二書:「苟異口同辭,皆如足下所說,是僕於天下眾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

 2. 辯口利辭:長於辯論,言辭犀利。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傳:「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3. 拙口鈍辭:形容不會說話,拙於言辭。亦作「拙口笨腮」、「拙口鈍腮」、「拙於言辭」。元˙高文秀˙諕范叔:「須賈平日拙口鈍辭,猶恐應對有誤。」

 

 1. 眾口一詞︰形容大家所說的話一致。歐陽修︰眾口一詞,紛然不正。

 

 

口+生(死)/【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吻花:比喻吟詩作文興趣盎然且佳句湧現。唐.馮贄《雲仙雜記.口吻生花》:「張祜苦吟,妻孥喚之不應,以責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豈恤汝輩!』」

 2. 虎口逃生:比喻經過極大的危險,才安全逃脫。也作「虎口餘生」。明.許自昌《水滸記》:「虎口逃生,拯救求憐切人。」

 3. 虎口餘生:比喻經歷大難而未死。也作「虎口逃生」。 《三俠五義》:「你是虎口餘生,將來造化不小,富貴綿長。」

 4. 大象口裡拔生牙:比喻招惹有勢力的人。《二刻拍案驚奇》:「那官員每手裡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裡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

 5. 人生開口笑難逢:人生欣喜如意的事極少。《陶朱新錄》:「吏部侍郎陳彥修有侍姬曰小姐,氣羸多病。……一夕夢少年,挾升酒樓飲酣,少年執板,歌以侑酒,覺猶記云:『人生開口笑難逢,富貴榮華總是空,惟有隋堤千樹柳,滔滔依舊水流東。』」

 

 1. 一口咬:固執己見,堅定不改。《紅樓夢》:「那薛蟠都因素日有這個名聲,其實這一次卻不是他幹的,被人生生的一口咬死是他,有口難分。」

 

 

口+利(快便)/【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利口捷給:辯才敏捷,能言善道。史記˙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2. 辯口利舌:形容人長於辯論。亦作「辯口利辭」。漢˙王充˙論衡˙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3. 辯口利辭:長於辯論,言辭犀利。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傳:「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4. 巧利口:虛偽的辭,鋒利的口才。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三人皆詐偽,巧利口以進其身。」

 5. 毒藥苦口利於病:(諺語)攻毒治病的藥物,往往非常苦而難以下嚥,卻極具療效。比喻正直忠誠的批評,往往人不喜歡聽,但能使人改正缺失。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6. 良藥苦口利於病:(諺語)能治癒疾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比喻諫言多拂逆於心,但確有益於人。三國演義:「竊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1. 口快心直:個性直爽,有話就直說而不隱諱。亦作「心直口快」、「心直嘴快」。元˙康進之˙李逵負荊:「山兒,你也忒口快心直哩!」

 2. 口快如刀:形容人說話直爽,不多加修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因為你口快如刀,怕到人家多言多語失了禮節。」

 3. 口舌之快:因口順而不加思索的耍嘴皮子。亦作「口舌之便」。

 4. 心直口快:個性直爽,說話不隱諱。亦作「口快心直」、「心直嘴快」。紅樓夢:「薛蟠本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一生見不得這樣藏頭藏尾的事。」

 

 1. 口齒便給:比喻伶牙俐齒,能言善道。

 2. 口舌之便:因口順而不加思索的耍嘴皮子。亦作「口舌之快」。

 3. 口能舌便:口舌伶俐,很會說話。西遊記:「你那半片衣,憑著你口能舌便,誇好誇強。」

 

 

+是(非)

 1. 口心非: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致。《抱朴子.內篇.黃白》:「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

 2. 是只為多開口:(諺語)比喻多話容易引起是非。《孤本元明雜劇.莊周夢》:「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悔又何尤。」

 

 3. 胖子也不是一口兒吃的:(諺語)凡事須按部就班,不可操之過急。《紅樓夢》:「賈母道:『你們時常叫他出去作詩作文,難道他都沒作上來麼!小孩子家慢慢的教導他。可是人家說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兒吃的。』」

 

 

+分(合)/【返回肢體感官三

 1. 有口難:有嘴卻難於分辯。形容蒙受冤屈而無從申辯。也作「有口難辨」。元.李行道《灰闌記》:「誰想到員外跟前,又說我與了姦夫,著我有口難分。」

 2. 百口難分:即使有一百張嘴也難以辯解。《花月痕》:「這薄倖兩字,我也百口難分,只是事既無成,萬里片語,徒勞人意!」  

 3. 分房減口:由大家庭分成小家庭。元.無名氏《合同文字》:「則為六料不收,奉上司文書,分房減口。」

 4. 分身減口:節制、減輕人口。《通俗常言疏證.家族.分身減口》引元人《合同文字劇》:「如今俺兄弟家三口兒,待趁熟去也,今有迫於人口多者,每有分身減口之語。」

 5. 寧分數斗,莫增一口:(諺語)寧可多分給別人幾斗米糧,也不要增添一個人口吃飯。勸人精簡人口,節省消耗。明.徐霖《繡襦記》:「你並無一長可取,又無門路可投,自古道:『寧分數斗,莫增一口。』你今休怪,當場出醜。」

 

 1. 心口一:心中所想的和口中所說的是一樣的。

 2. 信口開合:嘴巴隨意開合。比喻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也作「信口開喝」、「信口開河」。元.關漢卿《魯齋郎》:「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口+難(易)/【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眾口難調:眾人口味不同,難以調和使大家都滿意。比喻眾人的言語、意見很難取得一致。元˙鄧玉賓˙粉蝶兒˙丫髻環絛套˙普天樂曲:「羊羹雖美,眾口難調。」

 2. 百口難分:即使有一百張嘴也難以辯解。花月痕:「這薄倖兩字,我也百口難分,只是事既無成,萬里片語,徒勞人意!」

 3. 有口難言:將話藏在心中,不敢說出口或難以啟齒。宋˙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4. 有口難分:形容蒙受冤屈而無從申辯。亦作「有口難辨」。元˙李行道˙灰闌記:「誰想到員外跟前,又說我與了姦夫,著我有口難分。」

 5. 有口難辨:形容蒙受冤屈而無從申辯。或作「有口莫辯」、「有口難辯」、「有口難分」。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王大郎這兩句話,眾耳共聞,卻賴不得,雖然有口難辨。」

 6. 人生開笑難逢:人生欣喜如意的事極少。陶朱新錄:「吏部侍郎陳彥修有侍姬曰小姐,氣羸多病。……一夕夢少年,挾升酒樓飲酣,少年執板,歌以侑酒,覺猶記云:『人生開笑難逢,富貴榮華總是空,惟有隋堤千樹柳,滔滔依舊水流東。』」

 7. 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諺語)謂開向人求助是很困難的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道不得個『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憐念我的?」

 

 

口+賣(買)】 請參閱【賣+口(嘴)

 

 

+大(小)

 1. 破口大罵:以惡言大聲咒罵。官場現形記:「茶房未及開口,那女人已經破口大罵起來。」

 2. 大飽口福:味覺得到充分的滿足。

 3. 大蟲裡倒涎:比喻觸犯有勢力的人。亦作「大蟲頭上做窠」。金聖嘆刪本水滸傳:「你這賤人,腌臢潑婦,那廝敢大蟲裡倒涎!」

 4. 大象裡拔生牙:比喻招惹有勢力的人。二刻拍案驚奇:「那官員每手裡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裡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

 5. 方頤大口:形容人相貌堂堂的樣子。三國演義:「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6. 血盆大口:像盆口一般的血淋淋大嘴。鏡花緣:「抱住山羊,張開血盆大口,羊頭吃在腹內,把口一張,兩隻羊角飛舞而出。」

 7. 獅子大開口:比喻漫天要價。文明小史:「若依了外國人,是個獅子大開,五萬、六萬都會要。」

 

 1. 黃口小兒︰是指人幼稚,輕蔑之語。又作「黃口孺子」。淮南子︰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2. 小兩口兒:俗稱年輕夫婦。

 3. 櫻桃小口︰形容美人的嘴唇。本事詩︰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4. 君子動,小人動手:(諺語)有德性的人講道理,而德性卑劣的人卻只會動手打人。官場現形記:「有什麼話,我們當面講講開,俗語說的好,叫做是『君子動,小人動手』,怎麼你二位連這兩句話都不曉得嗎?」

 

 

+蜜(甜)/【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口蜜腹劍︰比喻人言語甚甘,而心甚險,想陷害他人。唐書︰口有蜜,腹有劍。

 2. 口甜如蜜:形容人說話很動聽,能討人歡心。

 3. 糖舌蜜口:說討人喜歡的話。群音類選˙補˙海神記˙王魁訴神:「起初時為閑遊,到后來被啜哄,糖舌蜜口隨他弄。」

 

 2. 曾著賣糖君子哄,如今不信人:(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乾(燥)

 1. 口乾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覺得乾燥口渴。亦作「口燥脣乾」。

 2. 口燥乾︰形容口渴、焦灼或費盡口舌。亦作「口乾舌燥」。漢˙無名氏˙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3. 口血未乾:比喻立誓不久就背棄盟約。語出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上(中下)/【返回肢體感官三

 1. 刀口上舔血:形容極危險的生活。

 2.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舊時民間祈求化解口舌是非的口頭消災語。水滸傳:「只聽得門外老鴉哇哇的叫,眾人有叩齒的,齊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3. 琅琅上口形容對詩文相當熟練,能順口誦讀而出。或作「朗朗上口」。

 4. 錢用在刀上:比喻錢用在合適的地方。官場現形記:「錢用在刀上才好,若用在刀背上,豈不是白填在裡頭?」

 5. 路上行人口似碑:(諺語)紛紛眾議有論是非、定功過的效果。比喻輿論的力量十分驚人。或作「路上行人口是碑」。五燈會元˙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6. 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諺語)謂開向人求助是很困難的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道不得個『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憐念我的?」

 

 1. 口中雌黃:稱讚人能隨口更正說錯的話。後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批評。亦作「信口雌黃」雌黃,古代用來塗蓋寫錯的字。見晉書˙王戎傳。幼學瓊林˙身體類:「口中雌黃,言事而多改移。」

 

 2. 誇下海口:表示自誇到了極點。

 

 

+河(川海)

 1. 口若懸河︰比喻人善於言談,說話滔滔不絕。 亦作「懸河瀉水」。晉書︰聽象〈郭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2. 口如懸河:比喻能言善辯。亦作「懸河瀉水」。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辨口如懸河。」

 3. 順口開河:不加思索,隨便說話。三俠五義:「我原來是私訪,為何順口開河?好不是東西!快些走罷。」

 

 1. 防民之,甚於防川:防堵百姓的,比防堵河流所造成的後果更嚴重。或作「防民之,甚於防水」、「防人之,甚於防川」。國語˙周語上:「防民之,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2. 防人之口,甚於防川:防堵百姓的口,比防堵河流所造成的後果更嚴重。亦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晉書˙孔愉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於防川。」

 

 1. 海口浪言:說大話。西遊記:「你是那裡來的?姓甚名誰?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

 2. 誇下海口:表示自誇到了極點。

 

 

+拔牙(舌)

 1. 虎口拔牙:比喻冒著極大的危險。

 2. 大象口裡生牙:比喻招惹有勢力的人。二刻拍案驚奇:「那官員每手裡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裡生牙』,都不是好惹的。」

 

 3. 提口拔舌:造謠生事,胡說八道。或作「枉口拔舌」、「枉口嚼舌」。金瓶梅:「賊提口拔舌見鬼的囚根子,我那一夜不在屋裡睡,怎的不來家?」

 4. 枉口拔舌:枉口,胡言亂語。拔舌,佛教上指人生前若犯口過,死後將入拔舌地獄受拔舌之刑。枉口拔舌為罵人肆意胡言,造謠生事的話。或作「提口拔舌」、「枉口嚼舌」。金瓶梅:「是那個嚼舌根的,沒空生有,枉口拔舌,調唆你來欺負老娘?」

 

 

/【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目瞪口呆: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亦作「目定口呆」、「目睜口呆」。三國演義:「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2. 目睜口呆:受到意外驚嚇,致神態驚呆。亦作「目瞪口呆」、「目定口呆」。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嚇得吳教授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3. 目定口呆: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亦作「目瞪口呆」、「目睜口呆」。

 

 4. 口舌呆鈍:比喻不善於運用辭令來表達己意。

 5. 目呆口咂:指目光呆滯,口中發出嘖嘖之聲。形容驚呆之形。隋唐演義:「何曾看見如此禮物,見了個個目呆口咂。」

 

 

 1.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諺語)狗的嘴巴裡不會吐出象。比喻罵人只會說壞話,說不出好聽的話來。亦作「狗嘴裡吐不出象」。元˙高文秀˙遇上皇:「和這等東西,有甚麼好話?講出甚麼理來?狗口裡吐不出象!」

 2. 大蟲裡倒涎:比喻觸犯有勢力的人。亦作「大蟲頭上做窠」。金聖嘆刪本水滸傳:「你這賤人,腌臢潑婦,那廝敢大蟲裡倒涎!」

 3. 大象裡拔生牙:比喻招惹有勢力的人。二刻拍案驚奇:「那官員每手裡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裡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

 4. 一塊羊肉落在狗裡:(諺語)比喻女子錯嫁不相稱的丈夫。水滸傳:「卻說那潘金蓮過門之後,武大是個懦弱依本分的人,被這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裡。』」

 

 

眾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眾口交譽:眾人一致推崇、讚譽。

 2. 眾口稱善:眾人一致稱譽。

 3. 眾口交薦:眾人一致推薦。隋唐演義:「玄宗見眾口交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賜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

 4. 眾口同聲:眾人都發出同樣的聲音。

 5. 眾口如一:眾人所說的都一樣。初刻拍案驚奇:「他們眾口如一說道:『果是重生。』」

 6. 眾口一詞:許多人所說的話都一樣。初刻拍案驚奇:「適才仇老所言姻事,眾口一詞,此美事也,有何不可?」

 7. 眾口熏天:眾人的言論,其勢可以上達於天。形容輿論力量影響之大。

 8. 眾口難調:眾人口味不同,難以調和使大家都滿意。比喻眾人的言語、意見很難取得一致。元˙鄧玉賓˙粉蝶兒˙丫髻環絛套˙普天樂曲:「羊羹雖美,眾口難調。」

 9. 眾口紛紜:多口雜,莫衷一是。聊齋志異˙炙戩:「女曰:『君無二心,妾豈不知?但眾口紛紜,恐不免秋扇之捐。』」

10. 眾口交攻:許多人一齊用言語攻擊。明史˙王應熊傳:「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

11. 眾口鑠金︰是指眾多的流言,足以顛倒是非,比喻人言可畏。意同「積毀銷骨」。國語︰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張口

 1. 不干己事不張口:形容人善於明哲保身。紅樓夢:「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他。」

   

           ˙飯來張口+伸手

 1. 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形容人只知生活的享受,卻不知享受的條件來自勞動的辛苦。

 2.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諺語)形容人只知吃飯穿衣而不勞動。引喻閒適、懶散的生活。

 3. 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生活點滴完全由人服侍,坐食享受。紅樓夢:「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物件,那裡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4.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人不事生產,好逸惡勞。兒女英雄傳:「安公子是自幼嬌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張舌+口

 1. 張口結舌: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兒女英雄傳:「公子被他問的張口結舌,面紅過耳,坐在那裡,只管發怔。」

 2. 張舌騙口:賣弄口舌,搬弄是非。亦作「片口張舌」、「騙口張舌」。元˙武漢臣˙玉壺春:「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皂為白。」

 3. 騙口張舌:賣弄口舌、搬弄是非。亦作「片口張舌」、「張舌騙口」。元˙無名氏˙馬陵道:「你道是同心共膽,還待要騙口張舌。」

 4. 片口張舌:逞口舌之能,顛倒是非。亦作「騙口張舌」、「張舌騙口」。元˙無名氏˙漁樵記:「說了這一日,都是你這老蒜麻嘴,沒空生有,說謊吊皮,片口張舌,謅出來的。」

 

 

順口

 1. 順口開河:不加思索,隨便說話。三俠五義:「我原來是私訪,為何順口開河?好不是東西!快些走罷。」

 2. 順口談天:隨口說話。

 3. 順口答音:隨聲附和。

 

 

脫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脫口成章:比喻人才思敏捷,學問好。亦作「出口成章」、「出言成章」。宋˙蘇軾˙黃州再祭文與可文:「藝學之多,蔚如秋蕡。脫口成章,粲莫可耘。」

 2. 脫口而出:不加思索,隨口說出。王國維˙人間詞話:「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

 

 3. 發脫口齒:指說唱白時候的發音和吐字。口齒,指說話的吐字發聲。紅樓夢:「不過聽我們一個發脫口齒,再聽一個喉嚨罷了。」

 

 

信口

 1. 信口開合:比喻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亦作「信口開喝」、「信口開河」。元˙關漢卿˙魯齋郎:「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2. 信口開喝: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亦作「信口開合」、「信口開河」。元˙張養浩˙新水令˙急流中勇退不爭多套˙離亭宴煞:「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

 3. 信口開河︰形容人說話不加思索,胡亂發言。意同「信口胡謅」。或做「信口開合」、信口喝」。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

 4. 信口胡說: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紅樓夢:「那原是我小時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說,如今再不敢說了。」

 5. 信口捏膿:隨口任意亂說。西遊記:「他問我甚麼家長禮短,少米無柴的話說,我也只好口捏膿答他。」

 6. 信口雌黃︰形容人隨便說話,不負責任。夢溪筆談︰館閣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即滅。

 

 7. 曾著賣糖君子哄,如今不信甜人:(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滿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滿口應允:滿口答應文明小史:「毓生覺得有利可沾,滿口應允。」

 2. 滿口應承:滿口答應。三國演義:「但說的話,主公只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

 3. 滿口答應:完全答應。

 4. 滿口胡說:任意妄言。

 5. 滿口胡柴:指滿嘴胡言亂語、滿口胡扯。野叟曝言:「鸞吹發急道:『四姐滿口胡柴,三位妹子該動公憤,怎樣奈何他,纔出的這口氣兒!』」

 

 

 

苦口

 1. 苦口婆心: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兒女英雄傳:「這等人若不得個賢父兄、良師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喚醒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終歸名隳身敗。」

 

       ˙苦口+良(毒)藥

 1. 藥苦口︰比喻忠告的言語雖難聽,卻有益於改過向善。意同「忠言逆耳」。孔子家語︰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2. 良藥苦口利於病:(諺語)能治癒疾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比喻諫言多拂逆於心,但確有益於人。三國演義:「竊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3.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諺語)能治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有益於人的諫言多令人不悅。喻世明言:「若汪革早聽其言,豈有今日?正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智婦人,賽過男子。』」

 

 4. 苦口:毒藥,攻毒治病的藥。指苦而難以下嚥的藥物卻有治病的功效。比喻正直深刻的批評,雖使人難受,卻能讓人改正缺失。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 :「毒藥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

 5. 毒藥苦口利於病:(諺語)攻毒治病的藥物,往往非常苦而難以下嚥,卻極具療效。比喻正直忠誠的批評,往往人不喜歡聽,但能使人改正缺失。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開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開口閉口:表示人不斷叨念一事。文明小史:「又同他講了些新理,開口閉口的幾個新名詞,華甫一一領略。」

 2. 吃開口飯:靠說話、口才營生。如說相聲、唱雙簧之類的人物,即是吃開口飯。

 3. 飯來開口:形容人坐著等吃而不工作。比喻非常閒逸懶散。或作「飯來張口,茶來伸手」、飯來張,衣來伸手」 、水來伸手,飯來張」。唐˙元稹˙放言詩:「酒熟餔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

 4. 人生開笑難逢:人生欣喜如意的事極少。陶朱新錄:「吏部侍郎陳彥修有侍姬曰小姐,氣羸多病。……一夕夢少年,挾升酒樓飲酣,少年執板,歌以侑酒,覺猶記云:『人生開笑難逢,富貴榮華總是空,惟有隋堤千樹柳,滔滔依舊水流東。』」

 5. 獅子大開口:比喻漫天要價。文明小史:「若依了外國人,是個獅子大開,五萬、六萬都會要。」

 6. 是非只為多開口:(諺語)比喻多話容易引起是非。孤本元明雜劇˙莊周夢:「是非只為多開,煩惱皆因強出頭,悔又何尤。」

 7. 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諺語)謂開向人求助是很困難的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道不得個『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憐念我的?」

 

 8. 信口開合:比喻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亦作「信口開喝」、「信口開河」。元˙關漢卿˙魯齋郎:「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9. 信口開喝: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亦作「信口開合」、「信口開河」。元˙張養浩˙新水令˙急流中勇退不爭多套˙離亭宴煞:「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

10. 信口開河︰形容人說話不加思索,胡亂發言。意同「信口胡謅」。或做「信口開合」、信口喝」。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

11. 順口開河:不加思索,隨便說話。三俠五義:「我原來是私訪,為何順口開河?好不是東西!快些走罷。」

12. 笑口常開: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情。

 

 

閉口

 1. 閉口無言:受人批駁責難,無話可答,只好閉口不儒林外史:「幾句話,讓的蕭雲仙閉口無,只得辭了父親,拴束行李,前去投軍。」

 2. 閉口藏︰不說話。元˙劉庭信˙折桂令˙想人生曲:「意遲遲揉腮撧耳,呆答孩閉口藏。」

 3. 閉口奪氣:使他人無法言語。朱子全書˙治道一˙總論:「此等議論,正是推波助瀾,縱風止燎,使彼益輕聖賢,而愈無忌憚,又何足以閉其口而奪其氣乎?」

 4. 開口閉口:表示人不斷叨念一事。文明小史:「又同他講了些新理,開口閉口的幾個新名詞,華甫一一領略。」

 5. 緘閉口︰閉口不說話。元˙亢文苑˙一枝花˙琴聲動鬼神套˙梁州曲:「看別人苫眼鋪眉,笑自己緘閉口。」

 

 

緘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緘口如瓶:比喻說話戒慎,嚴守祕密。亦作「守口如瓶」。群音類選˙香遍滿˙鸞凰同聘曲:「想你掩耳偷鈴,為你緘口如瓶。」

 2. 緘口不言:閉口不說話。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3. 緘口無言:閉起嘴巴,說不出話來。

 4. 緘口結舌:緊閉嘴巴,舌頭像打結一般,不敢發言。亦作「鉗口結舌」、「箝口結舌」。

 5. 金人緘口:形容說話謹慎。語本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袓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6. 緘舌閉口:閉口不說話。元˙亢文苑˙一枝花˙琴聲動鬼神套˙梁州曲:「看別人苫眼鋪眉,笑自己緘舌閉口。」

 7. 三緘其口:言語謹慎或不說話。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杜口

 1. 杜口無言:閉口不說話。亦作「杜口絕」。晉書˙忠義傳˙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絕粒而死。」

 2. 杜口結舌:形容非常害怕而不敢說話。亦作「杜口絕舌」。後漢書˙蔡邕傳:「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

 3. 杜口絕舌:閉口,不敢言語。亦作「杜口結舌」。

 4. 杜口絕言:閉口不說話。亦作「杜口無言」。

 5. 杜口吞聲:比喻非常畏懼。後漢書˙宦者傳˙曹節傳:「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6. 杜口裹足:形容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戰國策˙秦策三:「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7. 結舌杜口:因恐懼害怕或理屈智竭而閉口不言。亦作「杜口結舌」 、「杜口絕舌」。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慄。

 

 

絕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絕口不道:閉口不言,保持緘默。漢書˙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2. 絕口不提:對某事保持沉默,不再提起。

 3. 讚不絕口:口中不停的稱讚。

 4. 念不絕口:口中不停的稱述。儒林外史:「官司完了,同鳳四老爹回到家中,念不絕口的說道:『老爹真是我的重生父母,再長爹娘,我將何以報你!』」

 

 5. 杜口絕舌:閉口,不敢言語。亦作「杜口結舌」。

 6. 杜口絕言:閉口不說話。亦作「杜口無言」。

 

 

人口

 1. 媒人,無量斗:比喻媒人所說的話不可全然盡信。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媒人之無量斗,怎當你沒的番做有。你又不曾吃早酒,嚼舌嚼黃胡張。」

 2. 膾炙人口︰形容事物被眾人喜愛而流傳。孟子︰膾炙所同也。

 3. 拐帶人口:拐騙挾持人口

 4. 買賣人口:視人口為貨物,作買賣交易的行為。

 5. 販賣人口:人身買賣。即把人當成販賣的商品。

 

 6. 人多口雜:數多而意見紛紜,各有各的說法。亦作「多嘴雜」。紅樓夢:「寧府中多口雜,那些不得志的奴僕們,專能造言誹謗主。」

 7. 人生開口笑難逢:生欣喜如意的事極少。陶朱新錄:「吏部侍郎陳彥修有侍姬曰小姐,氣羸多病。……一夕夢少年,挾升酒樓飲酣,少年執板,歌以侑酒,覺猶記云:『生開口笑難逢,富貴榮華總是空,惟有隋堤千樹柳,滔滔依舊水流東。』」

 8. 人爭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語)比喻爭強好勝要面子。亦作「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

 9. 貽人口實:指因行事、說話有差誤而給人留下話柄。或做「予人口實」、人口實」、人口實」。語本書經˙仲虺之誥:「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

10. 金人緘口︰形容說話謹慎。意同「三緘其口」。孔子家語︰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1. 殺人滅口:殺死知道內情的人,以防其洩露祕密。新唐書˙王義方傳:「殺人滅口,此生殺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堅冰,彌不可長。」

12. 防人之口,甚於防川:防堵百姓的口,比防堵河流所造成的後果更嚴重。亦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晉書˙孔愉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於防川。」

13. 出口傷人:說出來的話不得體,傷害他的自尊。封神演義:「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傷,欺吾太甚!」

14. 血口噴人:用惡毒的話來誣蔑陷害他歧路燈:「一向不曾錯待你,只要你的良心,休血口噴。」

15. 路上行人似碑:(諺語)比喻輿論的力量十分驚人。五燈會元˙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似碑。」

16.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諺語)比喻事情總要有一個出來作主。二十載繁華夢:「茶是不喝了,卻那敢生受?須知俗語說:『家有千口,主事一』就是瞧我不起,本該賞個臉兒,到府裡和我們相見,今兒不敢勞你貴步,倒是我們先來拜見你了。」

17. 上山擒虎易,開口告難:(諺語)謂開口向求助是很困難的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道不得個『上山擒虎易,開口告難』,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憐念我的?」

18. 曾著賣糖君子哄,如今不信口甜人:(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的花言巧語。西遊記:「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是便築一鈀,各走路!』」

 

 

金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金口玉言:皇帝說的話。亦用以比喻有益於人的言語。醒世恆言˙三孝廉高產立高名:「拜舞以畢,天子金口玉言,問道:『卿是許武之弟乎?』晏、普叩頭應詔。」通俗常言疏證˙言語˙金口玉言引玉搔頭劇:「這位客人的話,到是金口玉言。」

 2. 金口木舌: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的木鐸。後以金口木舌比喻為傳道的人。論語˙八佾「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句下朱熹˙注:「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

 

 3. 金人緘口:形容說話謹慎。語本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袓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4. 金舌弊口:比喻說破了嘴都沒有用。荀子˙正論:「金舌弊口,猶將無益也。」

 5. 眾口鑠金: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引申為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亦作「群口鑠金」。語出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6. 群口鑠金:比喻眾口同聲,積非成是。亦作「眾口鑠金」。

  

 

交口

 1. 交口稱譽:眾人齊聲讚美。亦作「交口稱贊」。元史˙王利用傳:「利用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2. 交口稱贊:眾人同聲讚美。亦作「交口稱譽」。

 3. 交口接耳:低聲交談。野叟曝言:「不免萋萋綽綽,在那裡交口接耳。」

 

 4. 交岔路口: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道路交會的地方。

 5. 眾口交譽:眾人一致推崇、讚譽。

 6. 眾口交薦:眾人一致推薦。隋唐演義:「玄宗見眾口交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賜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

 7. 眾口交攻:許多人一齊用言語攻擊。明史˙王應熊傳:「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

 8. 口頭之交:交情不深的朋友。唐˙孟郊˙擇友詩:「面結口頭交,肚裡生荊棘。」幼學瓊林˙朋友賓主類:「肝膽相照,斯為腹心之友;意氣不孚,謂之口頭之交。」

 

 

刀口

 1. 錢用在刀上:比喻錢用在合適的地方。官場現形記:「錢用在刀上才好,若用在刀背上,豈不是白填在裡頭?」

 2. 刀上舔血:形容極危險的生活。

 

 3. 口快如刀:形容人說話直爽,不多加修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因為你口快如刀,怕到人家多言多語失了禮節。」

 

 

有(無)口

 1. 有口皆碑:眾人的嘴,都如記載功德的石碑。比喻人人稱讚、頌揚。老殘遊記:「老殘道:『宮保的政聲,有口皆碑,那是沒有得說的了。』」

 2. 有口無心:(1)心直口快。或作「有嘴無心」。兒女英雄傳:「老爺此時早看透了鄧九公,是個重交尚義,有口無心,年高好勝的人。」

          (2)隨口說說,毫不放在心上。或作「有嘴無心」。金瓶梅:「你便有口無心許下,神明都記著。」

 3. 有口無行:光說不做,言行不一致。後漢書˙史弼傳:「竊聞勃海王悝,……內荒酒樂,出入無常,所與群居,皆有口無行,或家之棄子,或朝之斥經,必有羊勝、伍被之變。」

 4. 有口難言:將話藏在心中,不敢說出口或難以啟齒。宋˙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5. 有口難分:形容蒙受冤屈而無從申辯。亦作「有口難辨」。元˙李行道˙灰闌記:「誰想到員外跟前,又說我與了姦夫,著我有口難分。」

 6. 有口難辨:形容蒙受冤屈而無從申辯。或作「有口莫辯」、「有口難辯」、「有口難分」。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王大郎這兩句話,眾耳共聞,卻賴不得,雖然有口難辨。」

 7.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諺語)比喻事情總要有一個出來作主。二十載繁華夢:「茶是不喝了,卻那敢生受?須知俗語說:『家有千口,主事一』就是瞧我不起,本該賞個臉兒,到府裡和我們相見,今兒不敢勞你貴步,倒是我們先來拜見你了。」

 

 

 1. 口無擇言:說話皆合道理,無需經過選擇。今也誤用來指人說話隨便,詞未經考慮即脫口而出。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非道不行;口無擇、身無擇行。」

 2. 口無遮攔:說話沒有顧忌,有什麼說什麼。亦作「口沒遮攔」。

 3. 口說無憑:光靠嘴說不足為證。初刻拍案驚奇:「設誓到也不必,只是口說無憑,請朝奉先回。」

 4. 杜口無言:閉口不說話。亦作「杜口絕」。晉書˙忠義傳˙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絕粒而死。」

 5. 緘口無言:閉起嘴巴,說不出話來。

 6. 啞口無言︰是指被人質問或駁斥時,因理屈詞窮,無詞以對。拍案傳奇︰周四啞口無言,面如槁木。

 7. 頓口無言:一時無話可說。警世通˙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看了這四句詩,羞慚滿面,頓口無。」

 8. 閉口無言:受人批駁責難,無話可答,只好閉口不儒林外史:「幾句話,讓的蕭雲仙閉口無,只得辭了父親,拴束行李,前去投軍。」

 9. 空口無憑︰僅憑口說,不能作為依據。 官場現形記:空口無憑的話,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

10. 媒人口,無量斗:比喻媒人所說的話不可全然盡信。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媒人之口無量斗,怎當你沒的番做有。你又不曾吃早酒,嚼舌嚼黃胡張口。」

11.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諺語)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或作「寧為雞口,毋為牛後」。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拙(笨)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拙口鈍辭:形容不會說話,拙於言辭。亦作「拙口笨腮」、「拙口鈍腮」。元˙高文秀˙諕范叔:「須賈平日拙口鈍辭,猶恐應對有誤。」

 2. 拙口鈍腮:形容不會說話,拙於言辭。亦作「拙口笨腮」、「拙口鈍辭」。元˙劉唐卿˙降桑椹:「哥的那喉舌,何人敢及?古者有隨何、蒯通、蘇秦,雖為舌辯之士,若是見了哥,也拱手回容。他豈敢開口?量你兄弟拙口鈍腮,真乃蛆皮而已。」

 3. 拙口笨腮:形容不會說話,拙於言辭。亦作「拙口鈍辭」、「拙口鈍腮」。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南郭秀才:「咬文嚼字,秀才當行;拙口笨腮,農人本色。」

 

 4. 心拙口笨:心思愚昧,口才笨拙,為自謙之詞。亦作「心拙口夯」。紅樓夢:「你也試著比我利害的人了,誰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著人說呢?」

 5. 心拙口夯:心思笨拙,不善言辭,常用為自謙之詞。亦作「心拙口笨」。程乙本紅樓夢:「你也試著比我利害的人了,誰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著人說呢?」

 6. 笨口拙舌:口才不好,說話不流利。

 

 

出(入)口

 1. 出口成章︰形容人有學問,才思快,談吐風雅。又作「脫口成章」。警世通言︰精通詩文,出口成章。

 2. 出口入耳:泛指兩人私下談論,謹守祕密,不讓別人知道。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

 3. 出口傷人:說出來的話不得體,傷害他人的自尊。封神演義:「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傷人,欺吾太甚!」

 4. 不能出口:因某種狀況導致說不出話或不能說話。漢書˙張釋之傳:「夫緯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

 

 5. 口不遜:比喻口惡言,說話沒禮貌。官話指南˙官話問答:「每日三五成群,在店門口兒擁擠觀看,其中還有口不遜者。」

 6. 口穢言:說髒話罵人。

 7. 如出一口:比喻眾人立場一致,所說的皆相同。戰國策˙楚策一:「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

 8. 衝口而出︰是指人說話隨口而出,少加考慮。 亦作「衝口而發」。通俗編︰此數十紙皆文忠公衝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如意者也。

 9. 脫口而出:不加思索,隨口說出王國維˙人間詞話:「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

10. 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往往招致禍害。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11.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諺語)比喻罵人只會說壞話,說不出好聽的話來。亦作「狗嘴裡吐不出象牙」。元˙高文秀˙遇上皇:「和這等東西,有甚麼好話?講出甚麼理來?狗口裡吐不出象牙!」

12. 病從口入,禍從口︰(諺語)疾病是由飲食不慎所引起,災禍是因語言失妥而致。太平御覽˙人事部˙口:「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

 

 1. 病從口入: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所引起的。亦作「病由口入」。晉˙傅玄˙補遺上:「病從口入,患自口出。」

 2. 病由口入: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所引起的。亦作「病從口入」。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禁忌篇:「病由口入,節宣方也;生勞敗靜,養道性也。」

 3. 羊入虎口:比喻置身於危險的境地,必死無疑。

 

 

一(兩三...)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一口咬定:堅持己見,絕不改口。亦作「一口咬死」。樓夢:「薛蟠更被這一席話激怒,順手抓起一根門閂來,一逕搶步找著香菱,不容分辨,便劈頭劈臉渾身打起來,一口咬定是香菱所施。」

 2. 一口兩匙:一口吃兩匙食物,不易嚼爛。後用以比喻貪多。語本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十首之四:「口不兩匙休足穀,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

 3. 一口吃個胖子:(諺語)比喻急求成功。

 4. 一吸盡西江水:襌宗比喻融貫萬法。五燈會元˙龐蘊居士:「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

 5. 混一口飯:形容所得微薄,僅能勉強維持生活。

 6. 如出一口:比喻眾人立場一致,所說的皆相同。戰國策˙楚策一:「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

 7. 一身一口:獨自一人。紅樓夢:「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8. 鬆了一口氣:指問題與事務等處理告一段落後,心情較為輕鬆自在。

 9. 倒抽一氣:表示驚駭、失望。兒女英雄傳:「登時倒抽了一氣,涼了半截。心裡的那番懊惱,不但後悔此番不該會試,一直悔到當年不該讀書。」

10. 人受一氣,佛受一爐香:(諺語)比喻人爭強好勝要面子。亦作「人爭一氣,佛受一爐香」。金瓶梅:「人受一氣,佛受一爐香。你去與他陪過不是兒,天大事卻了。」

11. 胖子也不是一兒吃的:(諺語)凡事須按部就班,不可操之過急。紅樓夢:「賈母道:『你們時常叫他出去作詩作文,難道他都沒作上來麼!小孩子家慢慢的教導他。可是人家說的,胖子也不是一兒吃的。』」

12. 寧分數斗,莫增一口:(諺語)寧可多分給別人幾斗米糧,也不要增添一個人口吃飯。勸人精簡人口,節省消耗。明˙徐霖˙繡襦記:「你並無一長可取,又無門路可投,自古道:『寧分數斗,莫增一口。』你今休怪,當場出醜。」

 

13. 一塊羊肉落在狗裡:(諺語)比喻女子錯嫁不相稱的丈夫。水滸傳:「卻說那潘金蓮過門之後,武大是個懦弱依本分的人,被這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裡。』」

14. 眾口一詞:許多人所說的話都一樣。初刻拍案驚奇:「適才仇老所言姻事,眾口一詞,此美事也,有何不可?」

15. 人爭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語)比喻爭強好勝要面子。亦作「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

16. 眾口如一:眾人所說的都一樣。初刻拍案驚奇:「他們眾口如一說道:『果是重生。』」

17. 心口如一:心中所想的和口中所說的樣。或作「心口合」。鏡花緣:「紫芝妹妹嘴雖利害,好在心口如,直截了當,倒是個極爽快的。」

18. 心口不一:形容為人虛偽。醒世姻緣傳:「我是這們個直性子,希罕就說希罕,不是這們心口不的。」

 

 1. 小兩口兒:俗稱年輕夫婦。

 2. 夫妻兩口:夫妻兩個人。紅樓夢:「賈珍又給了一房家人,名叫鮑二,夫妻兩口,以備二姐過去時服役。」

 3. 三口兩口:形容吃東西時,動作快速。或作「三口併兩口」。紅樓夢:「三口兩口忙忙的吃完,漱了口,一溜煙往黛玉房中去了。」

 4. 心口兩樣:形容為人虛偽。紅樓夢:「你放心,我們不是那心口兩樣的人,說什麼是什麼。」

 

 

 1. 三緘其口:言語謹慎或不說話。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2. 三岔路口:幾條不同方向的道路交叉的地方。水滸傳:「又走了四、五十里,卻來到一市鎮上,地名喚做瑞龍鎮,卻是個三岔路口。」

 

 1. 百口莫辯︰形容受人冤屈,費盡口舌,亦無法辯解。意同「不容分說」。近十年之怪現狀:牛性此時百口莫辯,生在那裡目定口呆。

 2. 百口難分:即使有一百張嘴也難以辯解。花月痕:「這薄倖兩字,我也百口難分,只是事既無成,萬里片語,徒勞人意!」

 

 1.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諺語)比喻事情總要有一個出來作主。二十載繁華夢:「茶是不喝了,卻那敢生受?須知俗語說:『家有千口,主事一』就是瞧我不起,本該賞個臉兒,到府裡和我們相見,今兒不敢勞你貴步,倒是我們先來拜見你了。」

 

 

 

赤(...黃白)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赤口白舌:言語惡毒或說惹是非、不吉利的話。亦作「紅口白舌」、「赤口毒舌」。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白舌盡消除。」

 2. 赤口毒舌:言語惡毒或說惹是非、不吉利的話。亦作「紅口白舌」、「赤口白舌」。唐˙盧仝˙月蝕詩:「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

 3.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舊時民間祈求化解口舌是非的口頭消災語。水滸傳:「只聽得門外老鴉哇哇的叫,眾人有叩齒的,齊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4. 紅口白︰言語惡毒引起口角糾紛,或說是非、不吉利的話。亦作「赤口白」、「赤口毒」。紅樓夢:「寶釵道:『果真死了。豈有紅口白,咒人死的呢?』」

 5. 朱口皓齒:脣紅白。形容美人面貌姣好。亦作「朱脣皓」。

 

 1. 黃口孺子:比喻淺薄幼稚的人。三國演義:「黃口孺子,何敢乃爾!吾先伐之!」亦稱為「黃口小兒。」

 2. 黃口小兒︰是指人幼稚,輕蔑之語。又作「黃口孺子」。淮南子︰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3. 口中雌黃:稱讚人能隨口更正說錯的話。後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批評。亦作「信口雌黃」雌黃,古代用來塗蓋寫錯的字。見晉書˙王戎傳。幼學瓊林˙身體類:「口中雌黃,言事而多改移。」

 4. 信口雌黃:比喻不顧事情真相,隨意批評。亦作「口中雌黃」。

 

 1. 白口咀咒:沒有理由隨便罵人。西遊記:「你這個童兒,年幼不知事體,就來亂罵,白口咀咒,枉賴了我們也!不當人子!」

 2. 牙白口清:比喻明白、清楚。或作「清口白」。兒女英雄傳:「怎當得十三妹定要問他個白口清,急得無法。」

 3. 空口說白話:光說不做而沒有實際行動表現。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家:「我只道本利已在手了,原來還是空口說白話,眼飽肚中飢。」

 

 

虎(狗雞...)口/【返回肢體感官三

 1. 虎口餘生︰比喻冒大險而得更生。亦作「虎口逃生」。劉長卿詩︰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

 2. 虎口拔牙:比喻冒著極大的危險。

 3. 虎換珍珠:比喻冒險求取利益。明˙龍子猶˙殺狗記:「安享榮華,豈不念祖宗覓利艱辛,千重水面,虎換出珍珠。」

 4. 甘冒虎口:願意冒生命危險,表示非常忠心。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烈士之於所事,慮不存己。」

 5. 羊落虎口:比喻陷入險境,難有生存的希望。或作「羊入虎口」。明˙單本˙蕉帕記:「太師爺就教龍驤領兵前去策應,定然送死,這是羊落虎口之計,伏乞太師爺尊裁。」

 6. 羊入虎口:比喻置身於危險的境地,必死無疑。

 

 7. 虎狼之口:比喻凶狠殘暴的敵人。五代史平話˙晉史:「奈何聽命於一紙之制書,自投身於狼之口乎?」

 8. 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諺語)謂開向人求助是很困難的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道不得個『上山擒虎易,開告人難』,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憐念我的?」

 9. 大蟲裡倒涎:比喻觸犯有勢力的人。亦作「大蟲頭上做窠」。金聖嘆刪本水滸傳:「你這賤人,腌臢潑婦,那廝敢大蟲裡倒涎!」

 

 1.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諺語)狗的嘴巴裡不會吐出象。比喻罵人只會說壞話,說不出好聽的話來。亦作「狗嘴裡吐不出象」。元˙高文秀˙遇上皇:「和這等東西,有甚麼好話?講出甚麼理來?狗口裡吐不出象!」

 2. 一塊羊肉落在狗裡:(諺語)比喻女子錯嫁不相稱的丈夫。水滸傳:「卻說那潘金蓮過門之後,武大是個懦弱依本分的人,被這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裡。』」

 

 1. 雞口牛後:比喻寧願做小團體的領袖,而不做大團體中不重要的分子。亦作「雞尸牛從」。語本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2.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諺語)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或作「寧為雞口,毋為牛後」、「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1. 蛇口蜂針:比喻極危險、惡毒。

 

 1. 大象裡拔生牙:比喻招惹有勢力的人。二刻拍案驚奇:「那官員每手裡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裡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

 

 1. 獅子大開口:比喻漫天要價。文明小史:「若依了外國人,是個獅子大開,五萬、六萬都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