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咬文嚼字 創意點子

語文能力

推甄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

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教育會考國文試題                       

 

基本學測

教育會考

分類試題

+寫作測驗

錦囊智庫  

 

分類試題

字音字形

字詞解釋

成語應用

文句應用

邏輯推理

課內文意分析

(90∼93年)

課外文意分析

(90∼93年)

文意分析

(一綱多本94年起)

詩詞對聯典故

複詞句型文法

書信題辭

修辭技巧

造字標點書法

課內白話題組

(90∼93年)

課內文言題組

(90∼93年)

課外白話題組

(90∼93年)

課外文言題組

(90∼93年)

白話題組

(一綱多本94年起)

文言題組

(一綱多本94年起)

寫作測驗

(95年試辦∼)

 

文意分析(一綱多本)之 55  

541. 「汙水氣曝池不斷地冒著白色水花,好似透明水母在海中一張一縮的身軀。……從豬舍排放出來的廢水,含有飼料、

            糞便等有機汙染物,也有許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必須靠水中的溶氧,以及分解有機物維生。因此須不斷地將空氣

            注入汙水,以提供微生物足夠的氧氣。」根據這段文字,畫線處最可能是形容下列何者?

            1)大量溶氧產生氣泡的結果                (2)將空氣打入汙水中的景象

            3)廢水排入氣曝池所產生的漣漪        4)大量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情景111教育會考(補考)】  

542.  「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

            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

            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根據這段文字,下列何者最符合作者的觀點?

            (1)進諫不被採納仍危身固諫,非明智之士        2)肯定泄冶以死進諫之舉,終於感動國君    

            3)賢者居高位不敢危君,處下則隨遇而安        4)《春秋》序義稱道曹羈君兩者俱賢

           111教育會考(補考)

543. 「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

             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謂法如是,則謬矣。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

             以崇儉,一以復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根據這段文字,下列何者最不可能是作

             者重視蔬食的原因?            膾:細緻的肉絲

            (1)趨近於自然        2)呼應家的觀念        3)效法古人飲食習慣         4)尊重生命,不輕易殺生

           111教育會考(補考)

544. 「上個世代對於永續住宅的普遍想像,總是不出屋頂上鋪滿太陽能板、隨意利用各種回收廢棄物蓋成的缺乏整

             體感的建築物。許多這類大剌剌表現出『友善地球』的建築物,也因此極易成為建築純粹主義者嘲弄的對象。

             他們語帶不屑地認為,這簡直是以粗鄙的解決手法打敗了高尚審美觀。」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哪一種住宅的特

             點最符合「建築純粹主義者」的主張?

             (1)符合審美要求        (2)講求永續發展        (3)呈現建材原貌        (4)滿足居住需求112教育會考 

545. 「夏七月,赤日停天,亦無風,亦無雲。前後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

            不可得吃。呼簟欲臥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緣頸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疾澍澎湃之聲,如

            數百萬金鼓。簷溜浩於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根據這段文字,作者

            心情轉變的關鍵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發現美麗的景致        2)遠離擾人的蟲蠅        3)聽見悅耳的鼓聲        4)驟降消暑的大雨

           【112教育會考

546. 

           

             (1)A        (2)B        (3)C        (4)D112教育會考 

547.

                 

             (1)A        (2)B        (3)C        (4)D  112教育會考 

548. 商代人只在上、下午各吃一餐,因為農業社會耕作頗費體力,早上需好好補充精力,下午因太陽將西下,無法再

            工作,不如早睡早起,故不必吃得多。春秋晚期以來,隨著牛耕鐵器的廣泛使用,尤其是戰國時代鐵器的普及,

            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的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內容漸漸豐富起來,許多人開始在夜間從事非生產性

            的工作,富人娛樂活動增加,便多一餐以補充體力。」根據這段文字,古人從兩餐變成三餐的原因,與下列何者

            最不相關

             1)社會形態改變        2)夜間活動增加        3)耕作時間延長        4)鐵器廣泛使用112教育會考

549. 「傳統布農族社會在舉行重大的祭儀活動前,族人會聚集在一起用木杵搗米準備製作小米酒,發現不同的木杵會

            產生不同的聲響,因而將其作為合奏的樂器。後來每當族人聽到杵音傳來,就知道最近聚落即將舉辦慶典,杵音

            也因而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根據這段文字,下列關於傳統布農族社會的推論,何者最恰當?

             1)舉行重大慶典需要小米酒            2)透過傳遞木杵來交換訊息  

             3)依祭儀種類飲用不同的米酒        4)以整齊的杵音宣告祭儀開始112教育會考

550. 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

            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下列關於詞句的說明,何者最不恰當

             1)「看取眉頭鬢上」表達自己年華老去                       2)「酒賤常愁客少」意謂難以維持生計  

             3)「月明多被雲妨」比喻美好的事物不可能長久       4)「中秋誰與共孤光」流露想與親友團聚的心願

          【112教育會考            

           

 

再試一次 

      
上一頁 下一頁

           頁次:1 / ... / 10 / ... / 20 / ... 30 / ... / 40 / ...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100(一)】【100(北北基)】【100(二)】【101】【102試辦會考102

          103會考103特招104會考105會考106會考107會考108會考109會考109會考(補考)110會考

          【111會考111會考(補考)112會考113會考